每個中國人都記著1840年,那是近代中國步入屈辱的開端之年。英國商人在中國廣東海域走私鴉片二十多年不止。1839年,林則徐在廣東強行銷煙,從而導致中英矛盾升級,引發(fā)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戰(zhàn)爭導致英國傷亡523人、陣亡69人,中國傷亡22790人;以中國失敗并賠款割地告終,并簽署《南京條約》。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除賠款外,將香港島永久割讓英國,并使英國得到領事裁判權。“鴉煙流毒,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吸食鴉片不僅操控人的生理,更加摧殘人的心靈和意志,嚴重敗壞社會風尚。舉目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工商業(yè)一片蕭條和衰落。
自清初到鴉片戰(zhàn)爭前,滿清一直是獨立的封建制國家。國勢從乾隆末年開始江河日下,政治制度嚴重阻礙現代經濟的發(fā)展。正當清朝日趨衰落時,地球另一邊的英、法、美各國,資本主義卻迅速崛起。18世紀60年代英國開始工業(yè)革命,因為要不斷擴大產品銷路,驅使資產階級奔走全球各地,尋找新的資源及生存空間。還有法國,鴉片戰(zhàn)爭前夕,法國工業(yè)產量居世界第二位。美國、俄國等國都在蒸蒸日上,希圖擴張,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從四面八方虎視中國。而清朝仍然固守在祖宗家法和過去經驗中,不知道外面正在發(fā)生著什么。康乾之前,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之后,清廷腐敗無能,國力一落千丈。于是,鴉片戰(zhàn)爭、中法之戰(zhàn)、英法聯軍攻陷北京……
同治十一年五月,李鴻章在《復議制造輪船未可裁撤折》中說:“臣竊惟歐洲諸國,百十年來,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國,闖入邊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載……此三千余年一大變局也”。光緒元年,李鴻章又在《因臺灣事變籌畫海防折》中說:“歷代備邊,多在西北。其強弱之勢、主客之形,皆適相埒,且猶有中外界限。今則東南海疆萬余里……實為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李鴻章從海防角度和世界格局,敏銳捕捉到了全球變局。清廷這艘巨大的破敗之船,不僅有內憂,更加需要警惕的是外患。工業(yè)革命讓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外國船堅炮利。海防國防卻是清廷的巨大弱項,閉關鎖國的清廷哪有海防概念?李鴻章二度上折,呼吁世界格局已變,強烈建議加強海防,但未引起清廷的高度重視。國門已被打開,中國路向何方?藝術是附著在政治、經濟、民生等之上的精神產品,是社會寄生物。在這樣情勢下,變幻莫測的時局又將把藝術帶向何方?中國美術史,是否因為西方國家的強勢進駐也帶來某些變局?傳承千年的中國畫史又將路向何方?一葉知秋。確定清末一位杰出畫家代表,置身于畫史參照系中定位,探索和判斷一下藝術的當下和面臨的未來。畫家任伯年可充當此任。清末著名畫家任頤,即任伯年,是我國近代著名畫家,也是“海上畫派”的翹楚、“海派四杰”之一。任頤,字伯年,號小樓,浙江山陰人。作為清末畫家,他創(chuàng)作題材廣泛,人物、肖像、山水、花卉、禽鳥均擅長。在繪畫題材上,他功力最深的當屬花鳥繪畫,但讓任伯年揚名天下的是他的人物作品。究其原因:則是因為同時代畫家中,有一群畫家都擅長花鳥繪畫,而擅長人物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卻屈指可數。
清末,任伯年與吳昌碩、蒲華、虛谷,并稱“清末海派四杰”?!昂E伞币辉~,出典待考。左宗棠曾說:“海上為江浙無賴文人之末路”,“海上畫派”之名由此得來。這點,與同時代的法國“印象畫派”,也是被罵出名氣的相同。海上畫派的文化主體,確如左宗棠所言。它根植于江南的吳越文化。但到了清中后期,隨著開埠后,各個國家進駐上海,這里融入了西方歐美等各國文化。上海逐漸形成有別于中國其他地區(qū)的,獨特的文化風范。上海洋人橫行、洋貨充斥,被稱為東方巴黎、十里洋場、西方冒險家的樂園。這里飄蕩著濃郁的西洋風情。故而,隨著商業(yè)繁榮,上海民間藝術市場也逐漸興起,越來越多的畫家在這里靠賣畫謀生。其中畫壇名聲最響的是“四任”。即:任熊、任薰兩兄弟,任伯年和任熊之子任預。“四任”藝術成就最高的要屬任伯年。而被稱為“詩、書、畫、印”四絕的一代宗師吳昌碩,則屬于海派畫家的后一代領袖。按輩分,任伯年算是海派畫家的第一代領袖。海派畫家的共性是:居住或客居上海,藝術活動活躍于此;畫作雅俗共賞,風格清新通俗、色彩鮮明;名士與商業(yè)、才情個性與民間流行相結合;并以賣畫謀生。任伯年在上海的藝術生涯起步很早,他年紀輕輕就在上海聲名鵲起。在任伯年10歲左右,作為民間畫師的父親就教他學畫。他教兒子學畫并非為了陶冶性情,而是很功利的想法,只為謀生。一生以畫為生就是任伯年不變的心志。關于他年幼的史料不多,應該是他家境一般。有記載的是幼年的任伯年,就有驚人的繪畫天賦。家里有客來訪,任伯年不知道客人是誰。待他父親回家后問起此人,任伯年隨手畫了幅人像,父親一看便知來客何人。
善于捕捉個性特點和風貌,近乎寫真攝影,還擅長投其所好,成為任伯年一生人物畫的特色。這也是他靠人物畫聲名大噪的原因。有一個事例很能說明問題,紹興有一個店老板請了很多畫家為他畫像,雖然眾畫家把他畫得很像,但他就是不滿意。后來他又請任伯年為他畫像。任伯年看他長了個壽星頭、下巴短,正面表現會暴露他的面部缺陷。于是選擇老板算賬時的側面角度取景作畫,這樣就把額頭畫低、下巴拉長。作畫既不失真,又能表現人物特點。畫成后,挑剔的老板很滿意。用現在的話說便是,任伯年畫像是經過“美顏”和“P過”。他人物畫的功力,來自早年他父親對他的刻意培養(yǎng)。任伯年的父親任聲鶴是民間畫像師,長于寫真。對形的控制和把握是他訓練兒子的重點,任伯年扎實的童子功就得益于此。這相當于西方油畫大師,都具備扎實的素描功底。晚清國家多災多難,太平天國運動從1851年爆發(fā),到1864年結束。任伯年的父親死于太平天國戰(zhàn)亂。任伯年有段人生經歷是被招到太平天國軍里掌大旗,“戰(zhàn)時麾之”。后來太平天國首都天京(南京)陷落,他才返鄉(xiāng)。15歲,任伯年就到上海賣畫謀生,期間他模仿任熊畫作沿街售賣。偏巧他撞到了任熊,任熊并未懷恨反而欣賞任伯年的才華,把他招為弟子。此后,任伯年就長期跟隨任熊、任薰二兄弟學藝。從1868年起任伯年就長期定居上海,并在這里扎根,賣畫求生。任伯年繪畫起步于傳統(tǒng)民間藝術,他的人物畫早年學蕭云從、陳洪綬、費曉樓、任熊等人,人物形像戲劇夸張。隨著他在上海接觸西洋藝術,并受到西方藝術觀念的影響。任伯年還練習鉛筆速寫。結合了速寫,任伯年的人物畫風格就變得奔放起來。
隨之,速度感就出來了。有資料記載,任伯年的速寫畫用的是3B鉛筆。《邕之先生二十八歲小象》,是任伯年1877年創(chuàng)作的。該畫結合了中國傳統(tǒng)畫法和西洋肖像畫法。人物面部和頸部有西洋素描畫的光影效果,出現了塊面和明暗對比。盡管任伯年仍然用線條勾勒輪廓,用淡墨和淡彩渲染,這些貌似屬于中國傳統(tǒng)畫法。但他使用淡墨和淡彩這種中國繪畫形式,卻要表達西方繪畫的藝術效果。面部和頸部的淡墨和淡彩形成塊面陰影,使人物面頸有了立體感和空間質感。這在中國傳統(tǒng)人物畫里是絕對沒有的,白描達不到這種寫實效果。而西方繪畫的基礎來源于透視學、解剖學和構圖學原理,強調表現物像的立體感和空間感。即:描繪物像的輪廓、體積、結構、空間、光線、質感等。這在任伯年畫里達到融合和統(tǒng)一。如果說在繪畫上做到中西結合,其實任伯年遠早于林風眠等畫家。該畫的中西“混搭”體現在局部和全局。人物衣飾用線條勾勒,翻卷的線條像浪花,流暢自然,線條飄舉。而在對衣飾的具體塑形上,任伯年依然采用淡墨渲染塊面陰影以體現立體感。不過,這里的陰影效果頗顯得稚拙,好像處在實驗階段,沒有素描畫的立體感和面頸部那種攝影效果。人物背后的蒼松、石塊、草叢,又是中國傳統(tǒng)畫法了。任伯年以賣畫謀生,他沒有那種根深蒂固的門戶之見。他是上海移民,移民們的特點是開放吸收、包羅萬象、有容乃大。作為畫家,任伯年極有移民人群的特點。他拿藝術作為謀生手段,存在即合理就是綱領。在繪畫實踐中,他善于學習,對傳統(tǒng)技法、民間藝術、西洋水彩、鉛筆素描等各個技法,無所不包、一視同仁、各取所長、為我所用。絕對的拿來主義。
結合西洋水彩畫的優(yōu)勢特點,主要體現在任伯年的花鳥創(chuàng)作上。任伯年花鳥畫,具備扎實的中國傳統(tǒng)繪畫功底。他早年畫工筆,仿北宋畫法,后來吸收惲壽平的沒骨法和陳淳、徐渭、朱耷的寫意法。傳統(tǒng)花鳥畫,到了任伯年手里煥然一新。隨著來上海后見多識廣,任伯年在結合中國傳統(tǒng)花鳥畫的基礎上,又學習了西洋設色技法,畫面有了水彩畫的那種水潤和通透質感。畫面瞬間清新明快,靈動透明,色彩強烈鮮明但并不艷麗刺目。至此,任伯年中西結合的花鳥畫作品,開一代新風尚。任伯年既是職業(yè)畫家也是新移民,他沒有固守本土的頑固觀念和自耕自作的狹隘保守性。他無約束、無局限、不怕變、主動進取、開放吸收。他不會因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面臨外來挑戰(zhàn),而在思想觀念上患得患失、唯恐變天。這樣的思維模式,不僅是海派畫家們的集體信念,也是走西口、闖關東等“創(chuàng)一代”移民們都具有的性格特點和行為模式。生存即合理?;钕氯ゾ褪峭醯?。任伯年不是為了傳承繪畫藝術而從事繪畫,他就是為了謀生。他的本質屬性不僅有文人雅士、藝術家的一面,也有商人隨行入市的一面。和氣生財,體現在繪畫創(chuàng)作里就是和諧生財。評價任伯年在畫史的地位,公認他是海派畫家一代領袖。不僅因為他畫藝高超,更在于他引領了一個時代的繪畫潮流。他既是開拓者又是引領者。他既是海派畫家的一個典型縮影,又是一代畫家處在時代風口浪尖上的見證者。任伯年是敏感的時代風向標,他捕捉到了繪畫事業(y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作為一位職業(yè)畫家,一位靠賣畫度日的人,他是那個特定時代挺舉起來的一代宗師。在那個時代里,他目睹并實驗了一個群體的竭盡所能和現實抉擇。
清末,外國人闖入中國并攜來西方觀念,其中就包括藝術觀念。破敗不堪的晚清政府已到風雨飄搖之時,合法性和權威性均受到質疑和動搖。從而殃及池魚到中國各個領域,藝術也跟著蒙受牽連。傳統(tǒng)文化遭遇前所未有的排擠和沖擊。1905年,科舉制被廢。到1919年民國“五四運動”爆發(fā),反對傳統(tǒng)已到極端,呈現全盤否定態(tài)勢。借馬克思的話,就是“倒洗澡水時把孩子一并倒掉”。清廷破敗,科舉被廢,中國人的集體信心徹底崩塌。為淵驅魚,為叢驅雀。西學輸入,中國幾代學人不得不放下民族經典和精粹,迎頭追趕西方。任伯年并未趕上“五四運動”的浪潮就去世了。而他的藝術活動依然受到西方觀念及風氣的影響和滲透。這種影響是無法扭轉的,而改變則是無法抵擋的。1840年,任伯年出生在浙江蕭山農村。那一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1896年,任伯年逝世,享年56歲。他死于吸食鴉片耗傷元氣并導致肺炎,鴉片對他身心損害太大了。就在同年,德國物理學教授倫琴發(fā)現X射線,這一發(fā)現改變了世界。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在希臘雅典舉行。可清政府就在這一年,同俄國簽訂了惡心至極的《中俄密約》。罌粟花絢爛華美。把它制成鴉片后,好像魔鬼在召喚,讓人欲罷不能、瘋狂上癮。吸食后,人體最終衰竭。任伯年的人生好像是個隱喻,鴉片和他繞在了一起,成為迷宮,走也走不出去。最后,一位大家和一個時代一起終結。此后,中國的藝術之舟又將駛向何方?中國畫史又將如何改寫?那將是另一段歷史,和另一代畫壇先鋒們的奔騰之路了……且待下文,余容續(xù)布。
作者簡介:
王彧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