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學科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信息技術教學,注重的是學生的自主探索,教學過程中的變數(shù)要比其它學科大,但教師操作結果經常會以書本為依托,往往很少重視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方式,使得學生僅僅只是懂得相應的知識,而不會拓展去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對于這些在教學中細節(jié)方面的認識或處理還是偏弱的,使得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僅留于表面,未真正獲得知識的體系結構。
關鍵詞: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教學;問題化中心;實踐
從“任務中心的課堂”到“問題化中心的課堂”的轉變,其目的是要改變當前學校課程過于注重書本知識任務傳授的傾向,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
很多老師為了上好一節(jié)課,在課本內外收集和設計了大量很有價值的課程資源,尤其是一些對外的優(yōu)質課、公開課,每位上課的教師都可謂挖空心思設計,希望能夠上出特色。在課堂教學過程,教師用預設引導學生,希望學生跟著自己的思路走,可是信息技術學科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教學過程中的變數(shù)要比其他學科大,學生往往關注的方面大多在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而并非我要去探索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在設計的時候盡量給學生們一些自主探究的時間,讓他們在發(fā)現(xiàn)問題的情況下,運用所知和未知的知識去探索解決問題,提高實際效率,這樣才能真正將問題的解決方法永留腦內。
如何增進課堂效果,更好地為教學服務,本人把近幾年教學中積累的很多課堂中的問題事件,整理出來跟大家共同探究。
一、課堂記實——課堂中的現(xiàn)象與問題
(1)觀念問題
很多的教師還是以古老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課堂上仍采用“講教”形式。講的太多,與學生的互動就顯示非常少,整節(jié)課下來教者口干舌燥,聽著麻木不仁,收效甚微,尤其針對信息技術這門課,它的靈活性非常的高,教師如果沒有把學生作為主體,一味的講解,會導致學生的思想沒有創(chuàng)新意識。
(2)師生活動僅流于表面
信息技術教學互動,能體現(xiàn)整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作品的展示和分析應該有學生去挖掘,目前的形式恰恰相反,教師僅僅是查看了學生的作品,然后進行小組討論,然后就針對個別學生的問題進行講解而已,并沒有真正的把學生自己的想法體現(xiàn)出來,盡管這樣的方式能解決許多教學重難點可是不難發(fā)現(xiàn)在這些問題上,做法還是顯得比較牽強。
(3)教學過程中的對象不是全體學生而是部分學生
信息技術教師在教授學生制作的時候,應該把眼光落到所有學生上,查看所有學生對作品、對課堂的反映情況,而并非僅僅落實到幾個動手能力強一點的學生上,這樣會造成差生更差的惡性循環(huán),以致到了高年級后就無法收拾了。
二、找尋新方式——以“問題化”促進學生的改變
學習是如何發(fā)生的?有的學生是聽會的,有的學生要靠閱讀才能學會,有的學生需要通過討論深化學習,有的學生擅長在實踐中獲得知識……從學生個體看,從學習內容看,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應該是多樣化的、具體的。但針對信息技術教學而言,學生學習以什么方式獲得知識最為恰當呢?
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必須要通過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來實現(xiàn)。如何讓“教授式的學習”變?yōu)椤皢栴}化型的學習”?其核心載體是什么?
我們認為,學習的關鍵在思考、拓展,而推動思考、拓展需要一些具體的問題化。
比如:信息教學中,七年級下冊中涉及到藝術字插入問題,教師課前先對比一下用藝術字設計文字的作品跟用普通宋體文字設計的作品的效果差在哪里,以此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認為這兩種模式,哪種效果更佳呢?為什么呢?”,以問題形式開發(fā)同學們的思考,接下來布置相應的問題化,如:同學們,那么接下來,大家自己動動手把你自己的作品加上相應的修飾文字看看效果如何呢!以具體問題化為指引,開發(fā)大家的動手和思考能力,這樣的問題化驅動方式可使大家體會到藝術字在效果中的多種多樣。在完成過程中,同學們的興趣會非常高昂,以作品互比形式來判別同學們對藝術的感覺和對作品的把握程度。這樣同學們不但能學會藝術字的操作方法,更能讓他們體會藝術字的形式多樣,在不同作品中運用不同藝術字的效果就能得到體現(xiàn)。
當然,“好的問題”與“差的問題”是有很大差別的,在于問題化布置的準確度。老師要求學生從“比較”中體會藝術字的效果,而不是采用最簡單的方法——直接講解,此中體現(xiàn)了信息技術課程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從這個角度看,教師的上課的關鍵不是教師課堂語言的準備,而是學生課堂學習問題化的設計。教師的課堂語言只是充當學生解決學生課堂問題化的引導。這種從“任務中心”向“問題化中心”的轉變,其實就是從“關注教”向“關注學”的遷移,是實現(xiàn)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關鍵。不過,對于信息技術課來說,由于課程性質的原因,言語與任務本身就是放在次要的位置上。所以,在課堂轉變中,必須根據(jù)實際出發(fā),設計以“問題化中心”為指導的教學方式。
三、拓展視野——找求課堂轉變的實踐支持
課堂的轉變是一個時代發(fā)展的產物。時代在發(fā)展,我們的整體教學模式的轉變都需跟上。如何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拓展知識點,拓展視野,離不開教師的資源提供,教師在學生學習中充當著引導者的作用,而非“教者”,教師應多提供學習的平臺,為學生創(chuàng)設多種學習環(huán)境,讓同學們能夠或獨立式或合作式的增廣自己的見聞,提升自己的信息素養(yǎng),以適應信息時代的飛速變化。在信息技術教育教學中,應凸現(xiàn)學的地位和作用,賦予學生權力和責任,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有了一定的權利和責任,相信同學們會更佳有興趣、有想法去挖掘他內心想去學習的知識點,自覺養(yǎng)成一種“學”的態(tài)度。這樣,教學過程中的知識點落實,就會事半功倍。
四、總結
由“任務中心”課堂向“問題化中心”課堂轉變,是教育的一種趨勢,是教育發(fā)展的必經之路。在信息技術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更加重視“學”對知識掌握的重要性,通過學生以問題化為中心拓展思維的方式,即提高的課堂效率,又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對學生以后學習方法的改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藝、李冬梅主編《信息技術課程:繼承與創(chuàng)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
[2]史君坡、劉先鋒.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J].保定學院學報,2013,(4).
[3]王珺、許紹鈞.論高校課堂教學轉變--《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6年Z1期.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qū)潘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