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之后,中國傳統(tǒng)社會從傳統(tǒng)向現代轉變的進程加快,新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以機器生產為代表的先進生產力促使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工藝美術隨之發(fā)生巨大變化。一方面,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對傳統(tǒng)工藝和民間藝術造成了強烈的沖擊;另一方面,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機器制造的產品大量輸入中國,使傳統(tǒng)工藝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的同時,也給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帶來了新的轉變和契機。
刺繡工藝在中國有著漫長的歷史,而蘇繡在藝術成就上可位中國四大名繡(蘇繡、蜀繡、粵繡、湘繡)之首。這一時期的傳統(tǒng)蘇繡工藝統(tǒng)一受到西學東漸的影響,融合西方寫實風格,誕生了仿真繡。
仿真繡又名美術繡,發(fā)明者是沈壽,所以也稱為沈繡。沈壽(1874—1921),江蘇吳縣人(今蘇州市),原名云芝,字雪君,晚號雪宦,生于古董商家庭。蘇州地區(qū)是蘇繡的發(fā)源地,也是沈壽刺繡手藝的成長的沃土。沈壽八歲開始從姐姐沈立學習刺繡,十四五歲時繡藝便聞名鄉(xiāng)里。而后其創(chuàng)作方向由日常繡逐漸發(fā)展為以畫繡為主。畫繡是指以繡摹畫,作品主要用于欣賞,所以工藝上的要求比日常用品繡要高。畫繡一般選用文人字畫為繡稿,或延請畫家設計繡稿,這就進一步加深了繪畫和刺繡之間的聯(lián)系。蘇州是吳門畫派的重鎮(zhèn),因此沈壽常有機會摹繡吳門畫派的作品。沈壽20歲時與余覺結為夫妻。余覺是清末舉人,擅長書畫。婚后二人夫畫妻繡,互相切磋,使得沈壽的繡藝大增。余覺后在《余覺沈壽夫婦痛史》中回憶說:以半日廢書,半日研繡,余則以筆代針,吾妻則以針代筆,十年如一日,繡益精,名益噪。慈禧70壽辰時,沈壽獻上其創(chuàng)作的《八仙上壽圖》和《無量壽佛》等八幅繡品,獲得了慈禧太后的贊賞和獎勵,稱為“神品”,并為夫婦賜名“?!薄皦邸倍郑ㄉ驂鄣摹皦邸弊钟纱硕鴣恚?。
1905年,為籌辦京師繡工科,沈壽夫婦“嗣奉部牒東渡日本”,對日本的工藝美術教育和刺繡、素描、油畫等進行考察。此時正值日本明治維新后期,畫壇上東西畫風交會,刺繡工藝由之前的學習中國風格轉向崇尚西方趣味,產生了“采用講究科學規(guī)律,重視光、色表現的西洋繪畫為繡稿”的作品,“會以新法,一治而百辟,一日而千里”[1]。而其時的中國刺繡卻逐漸趨于程式化,“在繡法上少有改良,加之設色呆板而處于停滯的局面”[2]??疾熘?,沈壽夫婦發(fā)現日本美術繡吸收了歐洲油畫的技法特點,突出對光的變現,色彩豐富,立體感強。日本繡工大都兼習繪畫,卻在刺繡工藝上存在明顯不足。通過這次考察,沈壽總結分析道:“吾國繡品,于畫理加意,講求于染線,悉心推廣,他日亦搜羅泰西油畫為標本,實有過之無不及?!被貒螅驂鄣热碎_始研析日本美術繡,同時將中國蘇繡技藝融入其中,在運用傳統(tǒng)蘇繡針法的基礎上融入日本美術繡的用針方法,并且采用歐洲油畫的光色原理,創(chuàng)造出獨具特色的仿真繡。
沈壽采用攝影作品為繡稿,歷時兩年多,成功地運用仿真繡法創(chuàng)作了《意大利皇后愛麗娜像》。該像繡制精細,運用絲理來表現人物肌膚的凹凸走向和衣服的褶皺,產生了與西方寫實繪畫異曲同工之效果。此作在1911年意大利都靈的萬國博覽會上被授予“至大榮譽最高級之卓越獎”,并作為國禮贈送給意大利,同時也標志著沈壽自創(chuàng)的仿真繡風格的正式形成。此后沈壽的《耶穌像》和《女優(yōu)倍克像》等作品陸續(xù)獲得世界級大獎,為中國傳統(tǒng)工藝在國際上贏得了榮譽。
沈壽除將仿真繡運用于寫實人像題材的創(chuàng)作上外,也大膽用于中國傳統(tǒng)題材的表現中。比如她繡制的羅漢、觀音等形象,同樣利用西方透視和寫實的原理,注重色彩和光影的變化以及物象的陰陽向背,加強了中西藝術的融合,賦予了傳統(tǒng)題材新的生命力。
在仿真繡的創(chuàng)作中,沈壽常?!皩ξ飳懮?。她的學生金靜芬回憶說:“沈壽刺繡與眾不同,繡花時,常把鮮花采來,插在繃架上,一邊看,一邊繡,繡出來的花朵,色彩濃淡變化,枝葉陰陽向背,妖艷欲滴,栩栩如生。繡人物時,更見她時而對畫冥想,時而顧鏡自揣,一針一線都煞費苦心?!盵3]這顯然是來自西洋畫的技法,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完全依賴畫稿的刺繡方法。
1919年出版了由晚年沈壽口述、張謇[4]執(zhí)筆的《雪宦繡譜》,是沈壽對一生刺繡藝術實踐的理論總結,也是我國刺繡工藝史上一部系統(tǒng)而完整的理論著作。全書分為八個章節(jié):繡備、繡引、繡要、針法、繡品、繡德、繡節(jié)、繡通。其中“繡要”篇中的“求光”“配色”“肖神”“妙用”四個部分集中闡述了仿真繡的主要特點:
“求光”是指在刺繡中運用光影明暗的變化,“既悟繡以象物,物自有真,當仿真。既見歐人鉛油之畫,本于攝影,影生于光,光有陰陽,當辨陰陽,潛神凝慮,以新意運舊法,漸有得”。“配色”是指通過繡線顏色的漸變來形成陰影和顏色的自然過渡。“肖神”指的是要表現對象的“神似”,這與中國繪畫傳統(tǒng)的美學觀念是一致的?!懊钣谩眲t是根據實際需要靈活調整和改變傳統(tǒng)的施針和用線方式。
沈壽對刺繡的貢獻不僅在于她個人獲得的成就,還在于她一生致力于刺繡教育。1904年沈壽夫婦在蘇州馬醫(yī)科巷內創(chuàng)辦“同立繡?!盵5];1906年至1911年始任教于清廷農工商部女子繡工科[6];1911年在天津辦起了繡工傳習所;1914年應張謇之邀赴南通主持女紅傳習所。沈壽培養(yǎng)出了一批刺繡的骨干力量,并在教學中不斷完善刺繡工藝的教育體系。在沈壽等人的指導和影響下,全國各地許多女子學校均開設了刺繡課程。
沈壽的學生金靜芬傳承并發(fā)展了仿真繡。金靜芬九歲時被送至一繡工家當學徒,師滿后在“大同”“裕泰成”等繡莊領活繡制。由于手藝出眾,贏得了個“金家姑娘好針線”的名聲。1903年拜沈壽為師,認真學習老師用針、設色等方法,第二年她繡出的《觀音大士像》神韻畢露,甚有古風。作品《水墨蒼松》《貓嬉圖》在1910年清政府舉辦的南洋勸業(yè)會上獲優(yōu)等獎;《拿破侖像》《仕女花園》《家禽圖》《雙狗圖》在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青銅獎章和獎狀。金靜芬擅長繡人物,作品具有濃厚的民間氣息,裝飾性強,設色鮮艷而明快,注意針法、繡法的運用,在發(fā)揚刺繡特點的基礎上汲取繪畫藝術的長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曾在北京農工商部女子繡工科、蘇州武陵女子學校、上海城東女子學校、創(chuàng)圣女學、南通女紅傳習所等地教授刺繡,為蘇繡工藝的發(fā)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徐琛《20世紀中國工藝美術教育概述》,《美術觀察》,2004年第11期。
[2](清)沈壽口述,張謇整理,王逸君譯注《雪宦繡譜圖說》,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版。
[3] 張道一《沈壽及其刺繡藝術》,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1988年第2期。
[4]張謇(1853-1926年),江蘇海門人,清末狀元,中國近代實業(yè)家、政治家、教育家,時任北洋政府實業(yè)部長。
[5]又稱為“福壽繡品夫妻公司”,學校招收學員傳授刺繡技藝,同時銷售繡品,沈壽姐姐沈立也參與教學,金靜芬為這時期的學員。
[6]創(chuàng)建于1904年,內設刺繡、同畫、國文等課目,以刺繡為主。至1911年,繡工科停辦。
(作者單位:人民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