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語文教學應該以人文教育為最終目的,為學生人文精神積淀和終生學習能力“打底”。隨著月亮意象在中學語文教材,特別是古詩文中的頻繁出現(xiàn),中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對月亮意象象征功能的分析,來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材;古詩文;月意象;審美教育
教育是生命活動的需要,教育應該以人為本。學生學習,不只是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豐富心靈、完善人格。語文教育就是通過立言以育人,用精神食糧滋養(yǎng)一代代人,讓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全的發(fā)展。月亮作為中學語文教材中自然美的主要形態(tài)之一,它與審美教育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高度重視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月意象”審美教育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中學語文教材古詩文中月意象的象征功能分析
在詩人的筆下,有靜態(tài)的月,有不同時間的月,有不同地點的月,也有各種形態(tài)的月?,F(xiàn)結合古典詩詞中出現(xiàn)的月意象就中學語文教材古詩文中月意象的象征意義先進行分析。
(一)“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用明月營造的特定意境來襯托人物特定的心境。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使人不禁想到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充滿了希望和喜悅?!坝致勛右?guī)啼夜月,愁空山”借月營造了一種凄涼的意境,用以襯托詩人理想不得實現(xiàn)的惆悵心里?!按航ǔ镌乱梗【七€獨傾”借秋月的自然優(yōu)美反襯出詩人遭貶后獨居偏僻地帶,寂寥、落寞的愁苦心情。
(二)“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以明月象征對故鄉(xiāng)、親友的思念之情。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把對朋友的一腔深情化作奇思妙想,請明月代自己去夜郎探望慰問朋友,傳達對老友的誠摯關切之情;“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在舒緩哀惻的言辭中傳遞出一種抑郁傷感的離愁別緒。
(三)“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用明月象征詩人高潔的品質。
高垂于天的月亮是純潔清高的,這正與文人們的個性相吻合。在古代詩人中,李白以難以計數(shù)的詠月詩句構成了自己獨特的月光世界。李白身上有一種狂傲不羈的性格和飄逸灑脫的氣質。傲然獨立的人格,使他處世總也孤獨清高。他時而上天攬月,“欲上青天攬明月”,時而寄愁于明月,“我寄愁心于明月”,時而邀月同飲,“舉杯邀明月”,時而與月共舞,“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月亮是詩人如影隨形的知己,可以和詩人對話,慰藉詩人。
(四)“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用明月象征對人生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身在濁世,煩惱剪不斷理還亂。當詩人的理想與黑暗的現(xiàn)實產(chǎn)生矛盾之時卻又無法發(fā)泄??少F的是詩人雖然精神上承受著苦悶的重壓,但卻并未因此放棄對理想的追求。這兩句灌注了慷慨豪邁的情懷,正如在悲愴的樂曲中奏出了高昂樂觀的音調(diào)。
(五)“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以明月象征對宇宙人生哲理的啟迪。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東坡的曠達情懷令他在一貶再貶的人生中不斷調(diào)節(jié)自我精神,最后化情為理。李煜《虞美人》中“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觸發(fā)了詩人回首往事的敏感脆弱的神經(jīng),面對沉浸于月光之中的蒼茫大地,有多少故國之思涌上心頭。
二、中學語文教材中月意象的審美教育價值
結合上文分析的中學語文教材古詩文中的“月意象”的文化意蘊,作者認為,其審美教育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交友觀、情愛觀
親情、友情、愛情是文學作品永恒的主題,中學語文教材中用明月象征對故鄉(xiāng)、對親友、對愛人思念之情的作品也不在少數(shù)。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fā)育期,無論是親情還是友情,在他們心中有了新的感受和定義,甚至于愛情,他們也都會有或多或少朦朧的意識。處于青春期的學生,開始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對于他們來說,志同道合的朋友更為重要。但交朋友必須謹慎,“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情更為長久。此外,中學生對于愛情也有了一份好奇之心。他們也會通過網(wǎng)絡、電視電影、報刊雜志等去零散地“探索”。但這樣接觸到的信息魚龍混雜,而中學生的分辨能力有限,稍有不慎就會讓他們誤入歧途。不如公開地利用健康美好的“月意象”經(jīng)典作品來熏陶學生,凈化他們的心靈,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愛情觀。
(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愛國主義是我國重要的民族精神,是每一個炎黃子孫必需始終牢記并付諸行動的堅定信念。中華民族的復興必須基于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必須使之成為每個學生從小就培養(yǎng)的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而我們的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優(yōu)秀作品,特別是古典詩歌正是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泊秦淮》中杜牧來到了煙霧籠罩的秦淮河。聽著這早已使陳王朝壽終正寢的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詩人產(chǎn)生對那些整日只知尋歡作樂腐朽而空虛的靈魂的憎惡和對國事日益凋零的隱憂?!渡骄忧锩肥峭蹙S山水詩的名篇。詩篇以清新、明快的筆調(diào)描繪了如詩如畫的祖國河山。所有這些詩文自然美與情感美和諧統(tǒng)一,都飽含著作者的愛國情感,激發(fā)著學生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通過這些古詩文教學,引導學生認識祖國山川壯麗,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信念。
(三)培養(yǎng)學生形成高尚的人格,樹立遠大的理想文人
古人常以月為知己,對月傾訴衷腸,正是因為月亮給人的感覺就是純潔淡泊的,這與很多文人的個性相吻合。
李白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個,而他無以計數(shù)的詠月詩歌,也正是自己個性的體現(xiàn)。無論是“欲上青天攬明月”還是“我寄愁心與明月”,或是“舉杯邀明月”,或是“我歌月徘徊”,月亮都是可以陪伴詩人的朋友。李白一生坎坷,卻仍然傲然獨立,永不放棄對理想的追求。這樣一種永不言敗的豪氣和勇氣正是當今很多處于溫室中的中學生應該學習的。而通過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這些以月明志的詩詞所帶給學生們?nèi)烁窈途裆系奶嵘蛟S能使那些曇花一現(xiàn)的悲劇就不再上演,能讓學生的人生經(jīng)歷中多一份積淀。
學習古詩文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中學語文教材古詩文中月意象的審美教育價值對當今中學生教育意義極大。只有重視對古詩文的學習,才能將中華文化發(fā)揚光大,對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也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李杏寶,顧黃初.中國現(xiàn)代語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2]張大均.教育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王海燕.文化轉型與基礎教育語文課程改革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州立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