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吉惠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深知一個孩子在接受啟蒙教育時識字數量的多少、質量的高低會對他今后的繼續(xù)學習產生直接的影響。因為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而識字教學是基礎中的基礎。然而識字過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的輕松愉快的識字呢?多年的工作經驗,讓我得出的結論:激發(fā)孩子識字興趣,教給孩子識字方法,培養(yǎng)孩子識字能力。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漢字的重要性,并對識字產生積極的興趣,他就能自覺地去學習并掌握漢字的音、形、義。怎樣讓孩子對枯燥的漢字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快樂地自我識字的呢?我認為可采用以下幾種的方法。
一、激發(fā)興趣——樂意學
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就要注意選擇適合兒童年齡特征的話題,激發(f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使之樂意學。
低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愛交朋友。根據這一特點,教學時,我總是將生字形象地稱之為“生字寶寶”或“漢字朋友”,讓學生對它們有一種親切感。識字的過程也隨之變成了交朋友。親切自然的稱呼自然喚起了學生的注意力,他們學習的興趣也隨之調動。
低年級的學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順應兒童的心理,課堂上我總是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創(chuàng)設各種有趣的情境,使學生饒有興趣地主動投入到漢字的學習中去。我告訴小朋友:我們中國的漢字很奇妙,一個漢字可以是一首詩、一幅畫、一首兒歌、一個故事。課堂內我啟發(fā)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以熟帶生、偏旁帶字,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分解部件、編歌謠、順口溜、猜謎語、小組合作、游戲識字等,采用多種方法記住字的音、形、義。例如教學“雪”字時,我就用猜字謎的方法,讓學生猜一猜這是什么字:“大雨沖倒一座山”。有時還讓學生自己根據字形編謎面,讓大家猜。編順口溜記字:“左”工“右”口,上小下大“尖”,游戲識字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如“小老師”游戲:用“開火車”的方式來認讀生字或詞語,讀對的詞語請大家跟讀一遍,讀錯了,可自己做“小老師”主動起立自我糾正。如不站起來自我糾正,其他同學再爭做“小老師”幫忙糾正,若糾正對了,大家就跟讀,若還是不對,其他同學再爭做“小老師”依此進行。還采用了“摘果子”、“闖關”、“考考你”等進行游戲識字教學。
興趣是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于識字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在學到了一定的識字方法與識字技巧以后,不僅課內注意識字,課外也會利用各種形式識字。在課外識字中我讓學生用上“識字袋”,用撲克牌或卡通片撕去一面制作而成,在上面寫上新近認識的字,并注上拼音。還要求他們自制“識字剪報”,有時間就拿出來看看。另外課外閱讀書籍也是一種經典的學習方法,識字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閱讀更多的書籍,增長更多的知識。我們可利用文學名著、自讀課本、校本教程進行課外識字。也可以開展各種識字競賽。成就動機是低年級學生課外識字的最大內驅力。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識字成果的愿望,而班內舉辦的“識字大王比賽”、“故事大王比賽”、“美文誦讀比賽”等活動,誰在識字活動中認的字多、記得牢,就能被評為“識字大王”、“故事大王”。更成了他們積極識字的動力。
“課內課外,兩條腿走路”雙管齊下,讓學生識字有滾滾而來的源頭活水,學生的知識寶庫中便是碩果累累。
二.變換形式——“玩”中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兒童的有意注意時間短,無意注意占優(yōu)勢。根據這一特征,要想在整個活動中保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就不能只以單一形式進行,不然就會把剛剛點燃的興趣火花給熄滅。引導學生變換形式,不斷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措施。游戲是孩子樂意為之的活動。在課堂中,教師要找準游戲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開展游戲,使學生真正“動”起來,做到在玩中學習,玩中思考,玩中創(chuàng)新。
如在教學新課程“一年級下冊識字”時,我就穿插了以下活動輔導教學:我首先出示了課文左上方的插圖,讓學生“猜一猜”、“比一比”;在理解“眾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的含義時讓孩子們“搭一搭”、“演一演”。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注意特征,在教學中,我經常變換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鞏固識字練習。對口令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識字方法,如會意字和反義字,教師說:“小土”,學生接著說 “塵”,學生說“手目”,教師接著說:“看”,我說“大””,我對“小”,我說“天”,我對“地”,猜字謎如:空山之中一畝田(畫),因為有火(煙),小樹 寸長(村),他去也,怎把心兒放(作),四四方方一座城,一個兒子坐中間(四),這種形式不僅在課堂上練,我還鼓勵學生課間活動同學之間做游戲。讓學生在無意之中識字,往往是事半功倍,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復習組詞時用“找朋友”、“詞語開花”、“摘蘋果”等游戲。既使孩子們自始至終都興趣盎然,又達到了學習目標。
一個人擁有一件快樂的事,把它告訴另一個人,這樣世上就有兩個人擁有了這件快樂的事,快樂在傳遞中延續(xù)。我把這一平凡的道理應用于了識字教學,如:你認識一個字,我認識一個字,兩個人一交流,兩個人就都認識了兩個字。全班幾十個人,兩兩交流,識字的數量將成幾十倍的遞增。我就曾嘗試著讓學生一天識一個字,當一回小老師,把你認識的這個字寫在黑板上,教給其他小朋友,還可要求他說出他記住這個字的方法,他就成了一字之師。有時由于時間不夠,也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每4人或6人為一小組,每個人當一回老師把自己平時所認的字教給組內的小朋友。在學校時可以當同學的老師,在家里也可以當小弟、小妹、父母、爺爺、奶奶的老師。為師的快樂,成功的喜悅,在教與學中得到提升。教會了別人,也鞏固了自己所學,在交流中人人為師,這樣識字教學中就多了一份快樂,多了一份進取,多了一份責任。
三.教給方法——學會學
教學是以動態(tài)形式呈現出來,而結果則以靜態(tài)形式存在于學生的主觀世界之中,為了孩子們都想學,都會學。在教學中,我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漢字的方法與規(guī)律。
在教學中利用合體字的特點進行識字教學,培養(yǎng)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如我在教學《操場上》這一課時,我根據教材編排特點問學生:你讀了“打球、拍皮球、跳高、跑步、踢球”這些寫活動的詞時,發(fā)現了什么特點?有學生馬上站起來說:“打球、拔河、拍皮球”這些活動跟手有關,所以“打、拔、拍”用提手旁;而“跳高、跑步、踢球”這些活動跟腳有關,所以“跳、跑、踢”用了足字旁。再如:學習“筆”字時,我先出示一支毛筆問:“這是什么筆?”你是怎樣記住“筆”字的?學生會說:我看見筆桿是用竹子做的,筆尖是用“毛”做的,我記住“毛” 字加竹字頭就是“筆”。
如果碰到已學獨體字與已學部首組成的合體字時,我就問:你用什么辦法來記住這個字?學生會說:我用熟字加減偏旁的方法記。從而引導學生歸納出兩種識字方法:熟字加減偏旁和熟字換偏旁。并讓學生做識字加減法,如:日+()=明、丁+火=()、田+()=男、古+()=()、鳥+()=雞、跑—()+()=飽,?!ǎ?()=較。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發(fā)現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提高了認字效率,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識字的興趣。
小小漢字,蘊藏著無窮的奧妙。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結合學生的年齡、思維特點和活動范圍,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和表現欲,使學生積極地快樂地參與識字教學,處處從學生主體的實際出發(fā),鼓勵學生多多實踐,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
(作者單位:重慶市北碚區(qū)復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