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越 劉偉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非常重要。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學的標準是教師的責任和義務,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將科學的方法應用到教學中。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改變應試的教學模式,將科學方法應用到教學中,讓學生對心理教育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文章主要針對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進行闡述,同時提出了一些具體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因素;研究
引言:
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反映了在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與緊迫性。為了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我們必須關注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這些影響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這些因素,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文章從多方面分析了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原因,同時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影響問題的策略。
一、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一定的影響。據調查顯示,很多多動癥患兒的病因是遺傳因素,其中同卵雙生子的同病率高達85.7%,異卵雙生子同病率是33.3%。遺傳對小學生的精神系統(tǒng)有著較大的影響。例如:高級神經活動強且不夠平衡的典型膽汁質學生,經常會沖動、暴躁、容易發(fā)怒;高級神經活動不強并且缺乏平衡的學生經常表現的抑郁,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產生孤獨、焦慮或者自卑等心理問題。
(2)心理因素
心理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矛盾和沖突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現象,在這一情況下,有些矛盾是小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動力。但是,如果小學生長期處于心理矛盾環(huán)境下,或者矛盾程度過高,可能會為小學生帶來一定的困擾,致使小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受到一定的影響。
(3)生理因素
如果小學生兒童時期患過傳染疾病,例如腦炎、肺炎、病毒性感冒等疾病,腦組織會受到嚴重傷害,進而導致小學生產生一定的心理障礙。在小學生成長過程中,一些重要的內分泌,例如腦垂體、腎上腺等分泌不夠均衡,也會致使小學生出現一些心理障礙。如甲狀腺素缺失,小學生會出現智力遲鈍、記憶減退等癥狀,但是分泌量過少又會造成神經過敏,情緒容易激動等現象發(fā)生。
二、提升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策略
(1)培養(yǎng)小學生情緒調控能力
在培養(yǎng)情緒方面善于調節(jié)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有助于小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有益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小學生之間發(fā)生人際關系的沖突,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為當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因此,教師要及時抓住機會,教會學生一些簡單易行的情緒調控方法和策略[1]。比如,對于那些情緒容易沖動的同學,可以讓他找一個穩(wěn)重的同學在自己情緒沖動前提醒自己;在感覺到壓力太大的時候,可以通過寫日記、談心的方法來舒緩壓力;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可以聽聽音樂,散散步。學生掌握了這些具體的情緒調控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心理問題發(fā)生的可能性。
(2)豐富教育內容,突出實用性
針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來說,不論什么方式和形式的教育都要立足學生的實際情況,一切教育內容都要與小學生的發(fā)展相聯系,貼近他們的生活,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輔導人員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和需要,采取針對性的教育,不可空話、套話的講個沒完。小學生需要的是具有實用性的知識,學習的應該是具有實效價值的基本心理健康知識,并且通過理論的學習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從而學以致用,活學活用,幫助他們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心理困惑和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2]。按照素質教育的新理念,在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輔導人員一定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定要讓他們多說、敢說,輔導人員做好相關的傾聽和解析工作就可以了。總之,心理健康輔導人員的一切工作都應該以實現學生的心理健康為目標。
(3)注重學生學校教育
學校樹立良好的校風,為小學生和教師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這也屬于一種凝聚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學生的集體意識,進而在學校生活中國履行應盡的職責。在這種環(huán)境下,小學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發(fā)展。班集體是小學生在學校生活和學習的基本單位,為小學生走向社會起到一個過渡作用。如果班集體中存在不利于小學生發(fā)展的因素,則會對小學生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在小學教育中,有些小學生的班級地位較低,在長期的學習和生活中經常受到忽視和排斥,這就很有可能導致小學生產生自卑心理,還有可能使小學生對其他人產生排斥情緒,從而導致其在與人交往中出現一定障礙[3]。例如一些班級內,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小群體,這一群體長期欺負其他小學生。針對這一情況,如果教師沒能及時發(fā)現,就會導致小學生產生緊張和惶恐等情緒,致使進一步發(fā)生混亂。這一問題的存在,不管是對被欺負的學生,還是對于欺負他人的學生均會帶來一定的心理問題。
(4)豐富教學內容和方法
當前我國多數學校的教學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方法單一,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某種程度上給學生帶來了心理壓力。調查表明,相當一部分小學生學習焦慮,害怕上學,擔心考試,產生一系列軀體和心理疾病,如頭痛、失眠、神經衰弱、食欲不振、焦慮、抑郁等現象。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孩子們是憑形狀、色彩、聲音和一般感覺而思考事物的;假使有人想強迫他們憑借其他方法來思考事物,那么他便是無理地、有害的脅迫著孩子的天性?!边@段話恰當地概括了小學生的思維特點。隨著素質教育的真正貫徹落實,改進學校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共識,這將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結束語:
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遺傳因素、生理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等。因此,學校和家長要高度重視小學生的身心健康。首先,家長要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其次是學校為學生提供健康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時曉莉.家庭環(huán)境因素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小學科學:教師,2015(10):123-124.
[2]尹文欽.探討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J].教師,2016(34):551-552.
[3]趙月琴.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漫談[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6(03):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