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代娣 王振賢
在班級教育管理工作中,牽扯班主任很多精力,也真接影響班級教育管理水平的是班級中的弱勢群體,所謂“班級中的弱勢群體”,主要指學習差或紀律差的學生;生理缺陷或心理脆弱的學生和家境貧寒的特困生,成績不好的落后生。這些學生的共同特點是比較自卑,經常情緒低落,意志消沉,郁郁寡歡,不茍言笑且多疑,經常認為老師同學看不起自己。這些學生往往是品格弱勢、成績弱勢、心理弱勢群體需要班主任給予特別的關注,從而扭轉班級工作局面。
一、品格弱勢
這些學生也許不太討人喜歡,他們早已染上了許多不良習慣。自控能力較差,屢有違紀行為;他們在師生中的"口碑"不好,對學校的教育抱無所謂的態(tài)度,用故意"頂撞"老師的方法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他們對自己已失去信心,以一種消極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他們的父母大多已"管不住"了。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學校身上,許多教師也對他們失去"耐心",對他們提出最低要求,只要"不影響他人就可以"。這些學生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貌似"瀟灑"、"無所謂"的背后隱藏著孤獨、自卑和無奈,他們是班級中名副其實的弱勢群體。
對這部分學生,我認為應從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著手。教育的終極目的,是教會學生做人。所以千教萬教,教會做人是第一條。老師的角色定位應該是學生的學習伙伴,道德品質上應該是學生的榜樣。關愛每個學生是每個老師的天職,是沒有任何先決條件的。尊重學生的人格,為學生的成長創(chuàng)造公平、民主、和諧的氛圍。引導每一個學生走上成功之路,就是為每一個學生創(chuàng)造美好的人生?,F(xiàn)在的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所在,所以老師教育的責任更重。況且學生都是發(fā)展中的人,誰都難免出錯,所以既要允許學生有過失,又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學生改正過失?!叭藷o完人,金無足赤?!睂τ谶@部分學生,老師更應付出全部的光和熱,真誠的關心他們,真摯的愛護他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和優(yōu)秀生相比,他們更期待得到老師的肯定和理解,因為他們得到的否定和冷眼太多了。有時老師一次不經意的表揚會使他們激動不已,甚至使一個人發(fā)生根本改變。有時老師與他們進行一次坦誠的交談,也會使使他們感動并拉近師生間距離,"親其師、信其道"有利于開展教育工作。
弗洛伊德說過:“人人渴望偉大。”沒有哪一個人天生是惡人,也沒有哪一個人想成為壞人,追求高尚應是人的天性。這些“品德不良”的學生往往是由不良環(huán)境造成的,也是父母和老師長期教育不當?shù)慕Y果。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心理上排斥他們,在行動上孤立他們,使他們離社會主旋律越來越遠。品格弱勢不是一成不變的,處在人生關鍵時期的青少年,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只要我們及時給予幫助,主動接納他們,不讓他們游離出去,他們都可以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甚至做出非凡的業(yè)績。
二、成績弱勢
確實有這樣一部分學生,盡管他們很努力,但就是學習成績不理想。長期的低分,使他們懷疑起自己的智力水平,對學習逐步喪失信心。對他們來說,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考試是對他們的折磨。許多老師認為這些學生“腦子笨”、“智力有問題”,班主任也會在期末評語中寫道:“希今后改進學習方法,這似乎成為對這些學生的特殊評價和專用名詞。老師因此也很少提問他們。這種自覺不自覺的歧視使他們成為班級中的弱勢群體,使他們產生了自卑感?!蹦敲慈绾蝸斫鉀Q這部分學生的實際問題呢,我認為解鈴還須系鈴人,關鍵還是在老師身上。對于先天條件不足的學生,作為老師應該分層次教育,降低教學的難度,讓你的教學適應他們的實際情況和實際的需要??追蜃犹岢龅摹耙虿氖┙獭薄坝薪虩o類”盡管過了幾千年,但這種教育思想,還是被教育的實踐反復證明是完全正確的。作為教師還有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的職責和義務,對這些學生老師絕對不可以指責,而要用滿腔的熱情,去幫助和指導他們,讓他們走上正確的學習道路。至于學生對上課不感興趣,那就需要教師開動腦筋,多出點子,把課上得意興盎然,富有創(chuàng)造的意味,那每個學生都會興致勃勃的。對于因家庭原因造成學習困難的學生,老師要及時做好送溫暖工作,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小孩,加以關心和愛護。如果我們的老師這樣做了,而且都能從班上最后一名同學抓起,及時幫助這部分同學,樹立自信心,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我想都會有一個“美好的人生”。
三、心理弱勢
心理弱勢的同學是指有較嚴重的心理問題的學生。這部分學生的心理問題還有他的隱秘性,在開始的時候不容易發(fā)現(xiàn),等到發(fā)現(xiàn),問題已比較嚴重了。這部分學生最容易患的是焦慮癥。例如,有個平時非常要好的女學生,因為一次作文寫到一半,思維出現(xiàn)凝滯現(xiàn)象,寫不下去了,心理一急,從此開始,學習上每碰到問題,心理就自然產生焦慮,天長日久,愈來愈嚴重。只要一坐到教室里,心里就難過,課也聽不進去,只想著逃出來。還有的從焦慮癥發(fā)展到恐病癥。心病還需心藥醫(yī)。首先學校應當營造素質教育的大氛圍,讓學生在寬松、和諧的學習生活氣氛中,自主選擇,自我發(fā)展,做感興趣的事;還要盡可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為學生提供表現(xiàn)自己才能和特長的機會和舞臺;應當盡量為學生減負,講究課堂教育的高質量,讓課堂煥發(fā)師生的生命的活力。其次應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設立心理衛(wèi)生室,聘請具有心理教育經驗的老師,擔任心理輔導員,進行心理咨詢活動,并對學生咨詢的內容作為隱私加以保密。再次要對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因為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師才能培養(yǎng)心理健康的學生。老師既要有系統(tǒng)的心理健康知識,也要有發(fā)現(xiàn)、診斷學生心理問題的能力,以便能及時發(fā)現(xiàn)苗頭性的問題,在心理問題出現(xiàn)的時候,就能及時加以解決。人的健康不僅是身體的,也是心理的,精神的。作為學校,不僅在面上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要關注心理弱勢的學生,讓所有學生在同一片藍天下,健康成長。
學生需要關心、教育、引導,面對人數(shù)不是很多的弱勢群體,教師的愛更不應吝嗇。我們應更多地用愛心去關心和愛護這些弱勢群體,讓他們和其他學生一樣健康成長、快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