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不知道哪個人像他那樣總是強烈地意識到 自己的存在”??催^英國作家毛姆長篇小說《月亮與六便士》的人,無論對其根據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生平為素材創(chuàng)作的查理斯·斯特里克蘭德或愛或憎,相信都曾被他獨特的靈魂所震顫。那如烈焰般的自我存在意識,強烈到可以蕩平一切妨礙他實現畫家夢想的阻礙。為何會對斯特里克蘭德陳述性的一句評價,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我想這正是找尋的答案。
關鍵詞: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存在
作者簡介:婁丹丹(1987-),女,納西族,云南古城人,文學碩士,麗江師范高等??茖W校教師教育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先秦時期古代文學、中西方比較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9--01
“……我們提出‘人是什么這個問題,就是要問:人能成為什么,即人是否能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人是否能‘造就自己即創(chuàng)造自己的生活?”[1]無論是印象派大師保羅·高更,還是毛姆筆下以此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小說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都給出了極其肯定的答案,他們的人生,不管是在現實還是文學作品中,都堪稱傳奇。他們以強烈的自我存在意識,成為了 自己命運的主人,雖歷經磨難,卻創(chuàng)造了只屬于自己的生活。下面,本文將從自我意識中的兩個方面即自我認識、自我體驗來分析《月亮與六便士》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自我認識在人物形象構建中的運用
自我認識,首先是指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正如蒙田的感慨“我一心思想我自己,我只研究和檢驗自己,如果我還研究什么別的,那也只是為了有朝一日把它用于自己,或者更確切些說,為了使他歸于自己”。[2]正是對自我認識與自我評價的判斷與堅守,這種專注而又獨一無二的心靈體驗,才促成了斯特里克蘭德傳奇的一生。這解釋了為什么斯特里克蘭德會突然對繪畫的著魔,拋妻棄子,遠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在那里終于尋到內心的平靜與安寧。在41歲前,斯特里克蘭德都以一個銀行家的身份參與社會生活,在別人眼中,他在事業(yè)和家庭中都大獲成功。但在粗野的面龐和木訥的性情之下,掩藏著一顆躁動的心,這使得他不安于看似幸福的生活。結婚17年后,他毅然離家追尋繪畫的夢想。自我的實現固然困難,多少人從孩提時代就懷揣各樣的理想,可多少人窮其一生都行進在找尋理想的途中。別爾科夫斯基在《德國浪漫主義》一文中對自我實現的困難表述深刻,他指出:“自我實現之所以困難,一部分原因在于個人的豐富性和多面性。一個人現在所形成的面貌,其本身并無任何必然性,通過他現在的面貌可能看得出完全不同的另一個面貌?!盵3]所以,斯特里克蘭德在銀行家與畫家兩個面貌與身份之間,長期進行抗爭與審視,最后在客觀的自我認知基礎上,根據對自我身心特征的認識,做出了正確的自我評價,把生命的價值全部傾注到畫布之上。毛姆運用的挖掘自我之創(chuàng)作手法,可謂新穎而客觀,在交織著天才、個性、婚姻、家庭等矛盾的小說 中,作者的第一人稱“我”,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對多層面貌的人性進行解剖,挖掘深埋之下的自我,尋求自我實現的可能性。
二、小說主人公形象構建對“自尊心”的態(tài)度
“‘自我始終表示人稱,亦即主體;它是獨有的、第一性的東西;它同心靈或者某種實體性的積極性載體相聯系,但是只有在同某個別人的交往中它才具有存在的實在性?!盵4]這里反映的是個體對自己懷有的情緒體驗,也就是主我的需要與客我的現實之間的關系。其中 “自尊心”是一種重要的內驅力,激勵著個體努力在社會上獲得別人的尊重與肯定。斯特里克蘭德對此卻滿不在乎,他想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他突然遠赴荒島,所有人都認為他有了外遇,斯特里克蘭德太太甚至做好了原諒丈夫私奔的心理準備,事實卻是:他只想畫畫。當斯特里克蘭德成名之后,他的兒子為了能榮獲顯職,極力渲染父親行為的正統(tǒng)性,殊不知掩蓋的是他父親一生耀眼的傳奇。將小說命名為“月亮與六便士”,毛姆用斯特里克蘭德離經叛道的一生,已經做出了最好的詮釋?!霸铝痢贝淼募兇饫硐耄固乩锟颂m德窮盡一生,終于尋得?!霸铝痢贝淼拿溃拷辶怂固乩锟颂m德孤獨的心靈,在塔希提島上也同樣撫慰了“我”的心靈:“這里的夜這么美,你的靈魂好像都無法忍受肉體的桎梏了。你感受到你的靈魂隨時都可能飄升到 縹緲的空際……”[5]“六便士”代表的現實世界,那個以“自尊心”為驅動力,個體以此盡可能地維護自己榮譽和地位的現實社會,斯特里克蘭德決然拋棄。因為在這個社會中,斯特里克蘭德總是引起人們的厭嫌,沒有人理解他,他的奇行怪癖總使人感到詫異和難堪,就像俗話說的“圓孔里插了個方塞子”。而塔希提島,就像任何塞子都能各得其所的孔,像斯特里克蘭德這樣不合時宜的人,在這里得到的是同情,是抬頭仰望“月亮”得到的撫慰。
三、自我意識在小說主人公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我很想知道,是否有人能夠準確地確定,他在一生的什么時候初次產生了關于自己的自我的明確的觀念——自覺生活的萌芽。”[6]這是科瓦列夫斯卡婭關于自我意識萌芽的論斷,關于斯特里克蘭德,無法確知他的自我意識萌芽始于何時,但我們能夠明確,在年逾不惑 之時,他遵從內心自我意識的召喚,走上繪畫之路,盡管當時他沒有一丁點繪畫知識。毛姆對人物內心的剖析與建設是深刻的,主人公的形象在他的筆下,不僅豐滿立體,有本尊保羅·高更可依據;而且令人艷羨,勇敢到敢于放棄社會生活中的準則,成就了一段讀者心目中的傳奇。
參考文獻:
[1]《格拉姆希選集》,三卷本,莫斯科,1969,第三卷,第三頁。
[2][4][6]《自我論》,伊·謝·科恩著,蘇聯,佟景韓等譯,三聯書店,1987年12月,北京,第161頁;第19頁;第267頁。
[3]別爾科夫斯基,Н·Я.:《德國浪漫主義》,第54頁。
[5]《月亮與六便士》,毛姆,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上海,第3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