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摘 要:“足”字在早在先秦時期就開始使用,最初的“足”字是一個名詞,后來經過不斷引申,逐漸產生出形容詞、動詞、助動詞以及副詞的用法。本文針對“足”的幾種不同詞義和用法展開討論,具體分析“足”的語法化過程。
關鍵詞:“足”的語法化;語法化過程;語法化動因
[中圖分類號]:H1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9--01
一、“足”的釋義
1.1“足”的本義
“足”的本義是指人的“腳”,許慎《說文解字》中對“足”的解釋是“足,人之足也,在下,從止口?!边@里所說的“足”,顯然是一個名詞,例如:
(1)主婦洗足爵于房中,酌亞獻尸,如主人儀。(戰(zhàn)國《禮儀》)
(2)手足胼胝。面目黧黑。(春秋《墨子》)
(3)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春秋《墨子》)
以上用例中的“足”,都還是指有生命的生物的“腳”這個部位。由此,引申出來了表示無生命特征的器物的下部支撐部分,例如:
(4)激之使及時行道也。九四。鼎折足 。(周《周易》)
(5)自今三家鼎足四十有余年矣。(六朝《史書·三國志》)
(6)蜆殼以注燈,碗足以焚香。(宋《全宋詩·詩藏》)
1.2形容詞“足”
作為形容詞使用的“足”,具有“足夠”、“充足”、“完備”等意義,這里的“足夠”是指客觀上夠。具體用例如下:
(7)雖速我獄,室家不足。(周《詩經》)
(8)財不足則反之時。食不足則反之時。(春秋《墨子》)
(9)以攻中行氏而有之。以其謀為既已足矣。(春秋《墨子》)
(10)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春秋《論語》)
1.3動詞“足”
“足”作為動詞使用時,具有“使?jié)M足”、“重視”、“完成”等意義。具體用例如下:
(11)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 ?(春秋戰(zhàn)國《孟子·梁惠王上》)
(12)為天下谷,常德乃足。(春秋《老子》)
(13)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春秋《左傳》)
以上的例句中,例(11)和例表示“使?jié)M足”的意思;例(12)表示“重視”的意思;例(13)表示“完成”的意思。
1.4助動詞“足”
助動詞“足”具有“能,能夠”的意義,這里的“能夠”是指主觀上認為夠,與形容詞所表示的“足夠”不同?!白恪弊鳛橹鷦釉~使用時,往往與“以”字連用,例如:
(14)吳雖無道,猶足以患衛(wèi)。(春秋《左傳》)
(15)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戰(zhàn)國《孟子》)
1.5副詞“足”
“足”的副詞用法,主要表示“夠得上”、“值得”、“甘心”等意義。例如:
(16)臣死且不避,巵 酒安足辭?。ū彼巍妒窌べY治通鑒》)
(17)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戰(zhàn)國《荀子》)
(18)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ㄌ啤短圃姟ざ鸥υ姟罚?/p>
以上例句分別表示“夠得上”、“值得”、“甘心”的意思。
二、“足”的語法化過程
2.1形容詞“足”的產生
“足”的本義就是指有生命的生物的“腳”,由此引申為指器物的支撐部分,“足”由表示有生命的部位到無生命的部分,始終還是名詞的用法。表示物體下部的支撐部分用法的“鼎足”在周代開始使用,之后,“足”又出現(xiàn)了表示“足夠”、“充足”、“完備”等意義,即形容詞用法。在周代的文獻中就已經有大量的用例,如“我聞吉人為善,惟日不足”。形容詞“足”與名詞“足”相比,詞義抽象化了。
2.2動詞“足”的產生
動詞“足”表示“使?jié)M足”、“重視”、“完成”等意義,動詞“足”的用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例如“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 ?”這里的“足”表示“使?jié)M足”的意義;再如“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中的“足”表示“完成”的意義。因此,作為動詞使用的“足”也是抽象化的詞義。
2.3助動詞“足”的產生
“足”表示“能夠”義的出現(xiàn),其詞義發(fā)生了進一步的虛化。助動詞“足”的使用,往往與以“”字結合,構成“足+以”的結構,“足”是助動詞,“以”是介詞,這種用法在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使用。如《左傳》中的“吳雖無道,猶足以患衛(wèi)”。并且助動詞“足”用于否定句的用法也十分常見,與否定詞“不”、“未”、“莫”構成否定句等。
2.4副詞“足”的產生
“足”最早作為副詞使用是戰(zhàn)國時期表示“夠得上”,例如《荀子》中的“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這里的“不足”表示“夠不上”的意思。此外,副詞“足”還表達“值得”和“甘心”的意義,六朝時期的“不足為外人道也”中的“足”表示“值得”的意義。再如,《唐詩》中的“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中的“足”表示“甘心”的意義。
三、余論
“足”的語法化主要是由認知心理和語義變化作為動因。按照通行的定義,語法化既包含從詞匯形式到語法形式的演變過程,也包含某個語法形式的語法功能向更虛的語法功能發(fā)展的過程。[1]首先,“足”是表示人的腳,它的這一名詞用法在周代就已經出現(xiàn),名詞“足”通過認知上的相似性隱喻,引申出表示器物的支撐部分的用法。其次,名詞“足”通過詞義的抽象化,同樣在周代產生了表示“足夠”意義的形容詞,在春秋時期虛化為動詞。在此基礎上,形容詞“足”和動詞“足”進一步虛化為助動詞。戰(zhàn)國時期,“足”虛化為副詞。也就是說,“足”從名詞虛化為副詞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完成。
注釋:
[1]Bernd Heine,Tania Kuteva著,龍海平,谷峰,肖小平譯.語法化的世界詞庫[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
參考文獻:
[1]Bernd Heine,Tania Kuteva著,龍海平,谷峰,肖小平譯.語法化的世界詞庫[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
[2]陳維芳.論非典型助動詞“堪”及其語法化[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1.
[3]劉丹青.語言學前沿與漢語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劉紅妮.詞匯化與語法化[J].當代語言學,2010,(1).
[5]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4).
[6]孫朝奮.《虛化論》評介[J].國外語言學,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