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勇
黑龍江仁芯醫(yī)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56
腰痛為臨床常見疾病,當前關于該疾病的治療一般集中在外治方面。西醫(yī)提倡使用手術根治術去除根本,中醫(yī)則倡導推拿、針灸、艾灸等方法應急治療[1]。但值得說明的是,對于腰痛疾病,更應去除根本。從內論治符合中醫(yī)辨證思想,集千年精華,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內治法無論在分析該疾病病理病機,還是診斷治療中,均取得了相當顯著的效果。為了分析中醫(yī)內治法治療腰痛疾病的臨床效果,結合實際情況,該文選擇2016年8月—2017年8月該院收治的100例勞損型腰痛者為研究對象,對上述命題展開分析,現(xiàn)將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收治的100例勞損型腰痛者為研究對象,經診斷以及醫(yī)學影像學證實,患者確診,符合衛(wèi)計委頒布的關于該疾病診斷標準。男65例,女35例,年齡區(qū)間為22.15~75.28歲,平均年齡為 (51.24±2.17)歲。 病程區(qū)間 0.24~5.22 年,平均病程為(2.69±0.25)年。疾病類型:骶髂勞損25例,腰骶勞損26例,腰肌勞損49例。患者均存在程度不一腰痛癥狀。中醫(yī)辨證:風寒濕痹16例,肝虛腎虧30例,血氣不足35例,氣滯血瘀19例。受試者知曉實驗過程,自愿參加實驗調查,在此同時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①氣血不足。常見于中老年人群,引致原因為跌打損傷以及過度勞累后未能得到重視或者未及時休息,病情延誤,發(fā)生疾病。初始時腰痛輕微,但存在沉困睟脹感,腰部活動異常,同時肢體麻木,休息之后腰痛得以緩解,勞動后癥狀加重,疾病在反復發(fā)作,久治不愈[2]。患者常感身體困倦、頭暈、心悸氣短。面色蒼白,苔薄白、脈沉細。雖說同時連帶腿部疼痛,但無明確壓痛點。治療應符合強筋壯骨以及補氣益血的原則,利用補中益氣湯治療,方劑構成為何首烏、川杜仲、黨參、白術各 15 g,黃芪 30 g,川續(xù)斷 12 g,當歸、柴胡各10 g,香附、陳皮各6 g,甘草4 g,三七粉3 g。除卻三七粉吞服之外,其余藥物煎水去渣,1 d/副。分為2次服用,同時可配合腰背功能訓練。
②氣滯血瘀型。氣滯血瘀性腰痛病程短,青壯年為高發(fā)群體,通常因外傷導致。腰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患病后腰部活動能力下降,活動后疼痛劇烈,疼痛點明確,跛行。腰部肌肉緊張、顏色淤黑,疼痛拒按,咳嗽、咳痰后加劇,脈沉澀,舌暗紫。以活血化瘀以及通絡止痛為治療原則[3]。藥物組成為:琥珀6 g研末沖服,三七粉3~6 g沖服,水煎劑為當歸尾、川芎、赤芍各10 g,紅花 4 g,制大黃 12 g,制香附15 g,1 d/副。 分為 2次服用。外搽涂跌打酒,以起到消腫止痛以及活血化瘀的目的。當臨床癥狀消失之后,可服用補腎健骨湯治療,促進疾病轉歸。
③風寒濕痹。風寒濕痹性腰痛主要發(fā)生于腰部損傷之后出汗受風或者長期臥濕地,在這種情況下,腰部受到寒、風、濕邪侵害,經脈氣血受阻。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腰部疼痛劇烈,沉困脹痛,咋遇冷加重,遇熱緩解,痛無定所,但通常不會對活動造成影響。以祛風除濕、宣痹通絡、溫經散寒原則治療。方用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4],組成為:獨活、羌活、桑寄生、當歸、熟地黃、白芍、牛膝、茯苓、川杜仲、黨參各 15 g,防風、秦艽各10 g肉桂、香附各6 g,細辛3 g。加減方:風盛者將秦艽增加到20 g;寒邪者增加熟附子15 g;濕盛者加防己10 g,蒼術15 g。煎水去渣,1 d/副。分為2次服用。外用熨燙藥物為:薏苡仁、蘇子、吳茱萸、萊菔子各30 g,粗鹽10 g,炒熱外熨。
④肝腎虧虛。該類型腰痛的病程長,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輕者腰膝睟困,嚴重者腰部僵硬,無法伸直,翻轉不利。勞動后明顯加重,起夜次數(shù)多,腰部疼痛無固定點,喜按。老年人為常見群體。舌淡紅或者邊尖紅,苔薄白,脈沉細/兼數(shù)。
治療原則為強筋壯骨、補益肝腎。使用補腎健骨湯治療,詳細為:烊化沖服藥物為:鹿角膠、龜膠各10 g;研末吞服藥物為:蛤蚧3~6 g;吞服藥物為三七粉3 g。
水煎劑為:淫羊藿、黃精各12 g,川杜仲、熟地黃、川續(xù)斷、菟絲子各 15 g,黃芪 20 g,香附 6 g,1 d/副。 分為2次服用。上述類型患者按照自身情況確定治療時間。
該實驗使用衛(wèi)計委最新頒布的關于勞損型腰痛臨床治療標準,分析患者治療結果。
詳細為:痊愈:治療后,患者既往腰痛癥狀消失,臨床功能恢復正常,生活自理。顯效:治療后,病患既往腰痛癥狀明顯緩解,偶有發(fā)作,大部分功能恢復,生活和工作尚可自理。有效:治療后,患者既往腰痛癥狀有所緩解,功能有所恢復,雖有發(fā)作但在家人協(xié)助下生活可自理。無效:治療后,未達到上述治療標準,視為無效。
該組病患中,服藥最短10 d,最長31 d,平均時間為(15.22±1.25)d。各個類型患者治療結果如下:氣滯血瘀者中,痊愈 8例,顯效9例,有效 2例,無效 0例。總有有效率為100.00%。氣血不足者中,痊愈14例,顯效16例,有效5例,無效0例??傆杏行蕿?00.00%。肝腎虧虛者中,痊愈 11例,顯效9例,有效7例,無效3例??傆杏行蕿?1.42%。風寒濕痹者中,痊愈6例,顯效4例,有效4例,無效2例??傆杏行蕿?7.50%。風寒濕痹有效率最低,氣滯血瘀以及血氣不足有效率最高。
勞損性腰痛為臨床常見疾病,該病癥病因復雜,治療相對困難,反復發(fā)作,病程長,患者痛苦。該疾病屬于中醫(yī)學內傷筋范疇中,就病理病來看,主要為氣滯血瘀以及脈絡受阻。古代醫(yī)書《金匱翼·腰痛》有云:“若一有損傷,則血脈凝澀,經絡壅滯”由此可見,腰部受損后,氣血凝滯于腰脊,勞損性腰痛的基本特點為督脈受阻。過勞傷氣,氣虛則血行不暢[5]。年老體弱者肝腎虧虛,督脈失去濡養(yǎng),傷后感風寒,濕氣,痹阻經脈氣血,引起腰痛。對于勞損性腰痛,醫(yī)生應當明確病因,對患者開展辨證施治。勞損性腰痛的辨證類型主要包含肝腎虛虧、氣血不足、氣滯血凝和風寒濕痹。脈絡受阻和氣滯血瘀為上述各證型的共同病理改變,因此在治療時均選擇具有活血通絡的藥物。以分型選方基礎上,加用黃芪、當歸、香附、三七粉、芍藥、川芎等能取得滿意成效?,F(xiàn)代藥理實驗證實,三七粉內含有大量黃酮類、皂茸化合物,能起到活血消炎、止血的效果。香附、當歸、芍藥以及川芎等配伍之后,在改善血流速度等方面有著協(xié)同作用。在對患者開展內治的同時,如果能配合外治手法干預,能進一步增強患者治療效果。該實驗證實,對于勞損性腰痛者,依照辨證分型,開展內治療法,結果顯示:風寒濕痹有效率最低,氣滯血瘀以及血氣不足有效率最高,兩者達到100.00%。由此可見,使用中醫(yī)辨證內治法治療勞損性腰痛,能取得滿意成效,有助于促進患者疾病轉歸,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楊鶇祥.應用中醫(yī)內治法治療腰痛疾病的理論探究[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3(4):698-699.
[2]章漢平,劉江濤,魏玉玲,等.中藥“腰痛定”硬膜外腔注射對模兔神經根局部炎癥介質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04,12(1):25-28.
[3]康景成.自制中藥腰痛散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5(2):122-123.
[4]曹惠雄,莫長勇,周培存,等.申時中藥燙熨緩解強直性脊柱炎腰背痛30例[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5,13(1):40-41.
[5]馬淑然,小四.腰痛的中醫(yī)藥防治與調養(yǎng)[J].生命世界,2016(7):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