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濤
山東郯城縣第一人民醫(yī)院,山東郯城 276100
該研究為明確高位復雜性肛周膿腫給予透膿散加味聯(lián)合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對35例高位復雜性肛周膿腫患者應用透膿散加味聯(lián)合手術治療,以單純手術作為對照組治療方案,現(xiàn)報道2組整體療效以及術后肛門功能兩項指標如下。
該組高位復雜性肛周膿腫患者共70例,對上述70例研究樣本通過隨機抽簽法分成研究組、對照組,均35例,收治時間:2014年5月—2015年7月。其中,研究組中男30例 ,女5例;年齡為23~55歲,平均年齡為(36.29±4.35)歲;病程是 6 d~3 個月,平均病程是(1.38±0.28)個月;膿腫形狀:全馬蹄形15例,半馬蹄形20例;對照組中男29例 ,女6例;年齡為24~55歲,平均年齡為(36.29±4.33)歲;病程是 8 d~3 個月,平均病程是(1.39±0.25)個月;膿腫形狀:全馬蹄形 16例,半馬蹄形19例;2組患者平均病程、膿腫形狀、年齡和性別等基線資料的統(tǒng)計學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納入標準:①患者臨床診斷與《中醫(yī)病證療效診斷標準》中的肛腸科高位復雜性肛周膿腫診斷標準[1]相符合;②患者均有手術指征,并能夠耐受麻醉;③患者神志清醒,對該研究表示知情同意;④該研究已經(jīng)醫(yī)院倫理學委員會審批。
(2)排除標準:①患者臨床資料不完整,或中途退出;②患者近期有過手術史;③患者對該研究所用的藥物過敏;④血常規(guī)等檢查顯示異常,或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等;
對照組患者單純采取改良一期手術治療,手術過程如下:保持臀高俯臥位,予以硬膜外麻醉、常規(guī)消毒、鋪巾等。在膿腫波動明顯部位取放射狀切口,分離其膿腔纖維隔和皮下組織,并促使膿液排除后。經(jīng)食指小心探測其膿腔深度、內(nèi)口部位以及膿腔范圍等,對膿腔隔進行緩慢、鈍性分離處理,確保引流暢通。使用球頭探針從放射狀切口中探入,切開患者皮下組織、膿腔壁。若在內(nèi)口所對應的肛周,無法觸及膿腔,則沿著探針,逆行加深肛門隱窩直到肛周皮下。分離患者皮下組織,匯合馬蹄形膿腔。根據(jù)馬蹄形膿腫范圍,從多個外口進行引流。參考患者膿腔大小、深度,取相應型號腹腔引流管置入:一頭在膿腔頂點,而另一頭暴露在體外,以絲線固定。術畢,予以抗生素等基礎治療。
研究組患者應用透膿散加味聯(lián)合手術治療,即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使用透膿散加味療法,其處方如下:金銀花、生黃芪各30 g,地榆、蒲公英、炒元胡均15 g,皂角刺、當歸、炮山甲、川芎、炒枳殼各10 g。以清水煎熬,1劑/d,取汁300 mL,每日早晚各溫服1次。
(1)觀察患者創(chuàng)面愈合、肛門分泌物情況,結合其肛周膿腫癥狀與體征變化,分析其臨床療效;
(2)自擬肛門功能評價標準[2],評估患者肛門功能:①完全失禁:術后成形大便無法自主控制;②輕度肛門失禁:術后稀便,氣體無法自控;③正常:術后肛門對于腸液、大便、腸氣的控制良好。
①痊愈:創(chuàng)面徹底愈合,肛門沒有分泌物,肛周膿腫癥狀與體征消失;②好轉:創(chuàng)面基本愈合,肛門有少量分泌物,肛周膿腫癥狀與體征好轉;③無效:創(chuàng)面未愈合,肛門存在大量分泌物,肛周膿腫癥狀與體征無變化。整體治療有效率=(好轉人數(shù)+痊愈人數(shù))/總人數(shù)×100.00%[3]。
將此次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輸入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并予以分析:計量資料和計數(shù)資料分別使用均數(shù)±標準差(±s)、[n(%)]表示,對比則實行 t檢驗、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的整體治療有效率是97.14%,同對照組整體治療有效率82.86%相比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總詳見表1。
表1 2組患者整體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研究組肛門功能正常率是94.29%,高于對照組肛門功能正常率 71.43%(P<0.05),詳見表2。
表2 2組患者肛門功能正常率比較
高位復雜性肛周膿腫,指的是病灶位置超越肛管直腸環(huán)的各種馬蹄形膿腫,包括直腸后間隙膿腫、盆骨直腸間隙膿腫、高位肌間隙膿腫等,可謂肛腸外科中主要難題之一。既往臨床上對于該病往往采取手術治療,近年來以改良一期手術的應用頻率較高,并取得良好的手術效果,但部分患者術后肛門功能不良,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建議聯(lián)合中藥治療,積極改善患者術后生活質(zhì)量。透膿散是治療膿腫的經(jīng)典方劑之一,在高位復雜性肛周膿腫治療中有突出效果,但缺乏足夠?qū)嶒炓罁?jù)支持。
在祖國醫(yī)學中,肛周膿腫屬于“癰”范疇,出自陳子明《外科精要》一書中,即“谷道前后生癰,謂之懸癰”,而另一位中醫(yī)學者薛已曾在《外科精要》校注中提出了“癰”的治療原則、方法,其治療原則如下:該病初起時,治療以消散為主,成膿后則托毒外出,膿成后及時排膿,排膿后則予以補益托毒治療。根據(jù)上述理論,中醫(yī)研究人員認為應在肛周膿腫術后服用透膿散加味,可獲得理想療效[4]。其中,生黃芪有托毒益氣之功效,可鼓動血行,可謂“瘡家圣藥”,生用可托毒、益氣,為本方君藥;當歸、川芎有補血、活血作用,可養(yǎng)生血、破積宿血,暢達元氣,合用有活血和營之功效;皂角刺有搜風、化痰、引藥上行之功效,而穿山甲無微不至,氣腥而竄,能貫穿經(jīng)絡,發(fā)揮搜風作用,二者可輔助黃芪消散、穿透,直至病所,軟堅潰膿,消散患者脈絡中積膿,祛除陳腐之氣。經(jīng)分析,全方可共奏補益氣血、托毒透膿、驅(qū)邪扶正、去腐生新之功效。
綜上所述,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治療總有效率遠高于對照組,而術后肛門正常率也高于對照組,證明了高位復雜性肛周膿腫給予透膿散加味聯(lián)合手術治療的突出效果。
[參考文獻]
[1]莫波,郝志楠,馬娟,等.傳統(tǒng)切開掛線療法與瘺管曠置術治療高位復雜性肛瘺的臨床研究[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6,13(13):1809-1810.
[2]易娜,莊娟如,朱文英,等.心理疏導聯(lián)合健康宣教對高位復雜肛瘺術后患者換藥時切口疼痛的效果評價[J].海軍醫(yī)學雜志,2016,37(6):536-539.
[3]趙樂,范學順.恥骨直腸肌部分保留聯(lián)合括約肌間開創(chuàng)引流治療高位復雜性肛瘺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2017,45(7):85-87.
[4]孫平良,付軍,黃艷,等.跳躍式開窗、主管改道外移、虛實結合掛線治療高位復雜性肛瘺的臨床觀察(附79例報告)[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3,19(5):32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