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蕓凌 伍麗嫦 林錦盛 江妙玲
精神病是指患者由于某些基因的缺失或者疊加造成患者大腦功能出現(xiàn)紊亂從而出現(xiàn)情感、思維行動等方面的異常,大部分精神病患者多在青壯年開始發(fā)病,有間歇性、慢性以及高致殘性等特點[1]。若不及時發(fā)現(xiàn)治療,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自殺或者做出危及社會安全的行為[2]。由于精神病患者存在行為和思想上的異常,即使出院后也容易在日常生活和社會中容易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和歧視,造成患者出現(xiàn)精神病的復發(fā)。社會支持通過給予患者網(wǎng)絡、社會上某些直接的援助以及來源于患者朋友家庭的幫助,恢復患者的社會功能,降低患者精神病的再復發(fā)率[3]。本文主要探討社會支持情況對精神病患者病情再復發(fā)影響的調查研究,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結果研討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本院于2016年1月-12月對符合調查對象條件的342例精神病患者以及家屬,所有患者或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納入標準:(1)經(jīng)診斷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ICD-10;(2)年齡大于18歲的患者;(3)患者出現(xiàn)思維、情感、意志、感知等方面的障礙;(4)有良好的溝通與配合能力的患者。排除標準:(1)非首發(fā)型精神分裂的患者;(2)有藥物依賴或者不能進行跟蹤隨訪的患者;(3)無法進行正常交流溝通的患者;(4)排除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如惡性腫瘤患者,其他消化道疾病患者,泌尿系統(tǒng)疾病患者等。所有患者中男165例,年齡20~48歲,平均(34.0±1.9)歲;女177例,年齡19~50歲,平均(33.0±1.7)歲?;颊卟〕?~3年,平均(2.0±0.2)年。偏執(zhí)性精神病98例,狂躁抑郁性精神病101例,精神分裂癥86例,其他57例。已婚192例,未婚150例。初中及以下106例,高中學歷112例,高中及以上124例?;颊叱鲈?個月后,分為復發(fā)組102例,未復發(fā)組240例。
1.2 方法 發(fā)放問卷前,先由調查者向患者以及家屬介紹疾病的原因、癥狀以及調查的目的,征求同意后發(fā)放調查問卷。所有調查問卷采用無記名形式,經(jīng)由調查者統(tǒng)一發(fā)放,經(jīng)患者統(tǒng)一填寫后統(tǒng)一收回,問卷填寫時間為30 min左右。采用一般情況調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內容包括性別、年齡、婚姻、文化程度、職業(yè)、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家庭經(jīng)濟狀況、住院次數(shù)、住院費用來源等;SSRS評分表(肖水源1986年設計,1990年修訂),采用Pearson對社會支持因素進行相關性分析;BPRS評分表。
1.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1)觀察兩組患者的社會支持情況,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包括三個維度10個條目,即客觀支持3條、主觀支持4條、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3條。評分標準:①第1~4條,8~10條,每條只選一項,選擇1、2、3、4項分別記1、2、3、4分。②第5條分A、B、C、D、E五項記總分,每項從“無”到“全力支持”分別記1~4分,即“無”記1分,“極少”記2分,“一般”記3分,“全力支持”記4分。③第6、7條如回答“無任何來源”則記0分,回答“下列來源”者,有幾個來源就記幾分??陀^支持分為2、6、7條評分之和,主觀支持分為1、3、4、5條評分之和,對支持的利用度為8、9、10條評分之和,總分即10個條目評分之和。(2)BPRS評分包括焦慮憂郁因子、缺乏活力因子、思維障礙因子、激活性因子、敵對猜疑因子,單項分0~7分,因子分0~7分??偡?8~126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病情越嚴重,若總分大于35分者即可被認定為患者。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應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研究指標間的相關性,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調查結果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發(fā)病類型、婚姻狀況、文化程度、住院時間等調查結果,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SSRS評分對比 未復發(fā)組患者各維度SSRS評分均高于復發(fā)組患者,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的BPRS評分對比 未復發(fā)組各項目BPRS評分均低于復發(fā)組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
表2 兩組患者的SSRS評分情況對比[分,(±s)]
表2 兩組患者的SSRS評分情況對比[分,(±s)]
組別 客觀支持 主觀支持 社會支持利用度 總分復發(fā)組(n=102) 4.67±1.23 7.65±2.45 2.67±1.01 14.99±1.56未復發(fā)組(n=240) 9.35±1.56 23.78±7.65 5.45±2.90 38.58±4.04 t值 10.99 24.31 16.57 15.38 P值 0.039 0.018 0.028 0.025
表3 兩組患者的BPRS評分對比[分,(±s)]
表3 兩組患者的BPRS評分對比[分,(±s)]
組別 焦慮憂郁因子 缺乏活力因子 思維障礙因子 激活性因子 敵對猜疑因子未復發(fā)組(n=240) 6.14±1.89 4.67±1.23 7.65±2.45 6.67±1.01 8.54±2.32復發(fā)組(n=102) 10.10±3.16 9.35±1.56 12.78±4.65 11.45±2.90 12.87±4.23 t值 16.37 15.48 22.01 9.68 9.37 P值 0.008 0.009 0.000 0.043 0.041
精神病患者是指患者由于環(huán)境因素、遺傳因素、患者自身心理因素等多種原因造成的患者出現(xiàn)感知、思維、情感、行為方面的障礙[4]?;蛘咴谄溆啄昊蛘咄陼r遭到創(chuàng)傷性刺激使其大腦功能出現(xiàn)紊亂,隨后在青壯年時期發(fā)病并一直持續(xù)的一種知覺、意識、情感以及行為出現(xiàn)障礙的疾病[5]。精神病患者由于病種的不同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也不同,主要分為精神分裂癥、狂躁抑郁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執(zhí)性精神病及各種器質性病變伴發(fā)的精神病等。大多數(shù)患者常出現(xiàn)忍耐或者逃避的現(xiàn)象,少數(shù)患者帶有攻擊性,此種現(xiàn)象稱為被害妄想癥[6]。某些患者易出現(xiàn)情緒的低落,消極厭世的想法,最后出現(xiàn)自殺,此種現(xiàn)象稱為抑郁情緒。某些患者存在思維的混亂,性格上出現(xiàn)暴躁或者多動,具有攻擊性,此種現(xiàn)象被稱為極度興奮。某些患者在服用精神病藥物后出現(xiàn)焦慮、心慌、出汗等不良反應,此種現(xiàn)象稱為藥源性焦慮等。精神病患者失去了對生活的樂趣和目標,沒有了生活動力,無法產(chǎn)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逃避斗爭,失去了上進心最終走向了死亡[7]。但精神病患者通過藥物療法、行為療法、娛樂以及心理輔導等治療方法后,大部分患者均可以進行正常的生活,但患者出院后,由于離開了治療環(huán)境,加之受到來自周圍人群的歧視易導致精神病的復發(fā)[8]。本文主要探討社會支持情況對精神病患者病情再復發(fā)的影響。
社會支持通過給予患者主觀方面以及客觀方面的影響力來促進患者康復。精神病患者由于具有病情反復性和長期性等特點,導致患者在多次犯病后,失去了生活動力開始出現(xiàn)消極的心態(tài),出院后無法積極融入社會當中去最后出現(xiàn)放棄治療的現(xiàn)象[9]。而社會支持通過給予精神病患者幫助和關愛讓其重拾社會地位,找回生活的信心。社會支持評定量表主要包括客觀支持、主觀支持、社會利用度的支持,而客觀支持又包括,對患者物質上進行直接的幫助,朋友、父母、配偶、孩子對患者的幫助;主觀支持包括患者在社會中所獲得尊重、理解,和患者的感受息息相關;社會利用度是指患者對外在幫助的接受程度[10]。社會支持主要從以下4方面進行開展:(1)親密關系:人和人之間良好的關系是社會支持的基本,通過雙方交換的幫助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互動關系,患者通過朋友和家人之間相互的良性互動,提高客觀支持。(2)幫助的復合結構:通過給予患者幫助來增強患者的生活希望。(3)社會資源:通過提供給患者工作或者物質等方面援助降低其精神病的再復發(fā)情況。(4)社會支持系統(tǒng):通過給予患者行為、認知、情緒、精神等方面的幫助降低再次患病的發(fā)生率。因此在給予患者社會支持時,要使患者能接收到被關心和愛的信息,使其找回自我價值和尊嚴,找回社會和團體的歸屬感[11-13]。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未復發(fā)組精神病患者的SSRS優(yōu)于復發(fā)組患者,并且BPRS低于復發(fā)組患者,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除了具有針對性的幫助外,對于精神病患者的幫助也可以給予以下方法:(1)要告知患者和家屬疾病的病因以及癥狀,讓他們對疾病有正確的了解,由于患者行為以及思想不受自己控制易出現(xiàn)焦慮煩躁,此時需要患者的家屬以及朋友對患者進行適當?shù)陌矒?,多于其交流溝通,對患者進行鼓勵[14]。(2)若患者存在嚴重被害妄想癥,家屬需要耐心地對患者進行疏導,讓患者感受到來自家人和朋友的溫暖,重拾信心。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家屬可以通過與患者進行音樂、游戲上的互動改善患者抑郁的心情,對于沉默孤獨以及肢體僵硬的患者,與其進行互動可增加其肢體的協(xié)調性,通過長期的互動練習,逐漸讓患者與社會相聯(lián)系,從而使患者重拾自尊以及對生活的勇氣和信心[15-19]。(3)改善患者家庭環(huán)境以及患者家庭物質方面的幫助,由于精神病患者病情較長,患者需要多次反復入院治療,很多家庭無法承受高昂的醫(yī)療費用,最后放棄對患者治療。因此可以呼吁社會或者基金組織給予患者家庭經(jīng)濟和物質上的幫助,減少由此帶來的影響,使患者早日出院恢復正常生活[20-21]。需注意的是,在調查過程中,調查者應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避免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傷害,調查問卷的內容應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傊鐣С纸档土司癫』颊卟∏樵購桶l(fā)情況,具有重要意義。
[1]楊廷忠,黃漢騰.社會轉型中城市居民心理壓力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24(9):760-764.
[2]邱大宏,巫秋玲,盧蕓凌,等.惠州市精神病患者病情復發(fā)的社會支持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6,13(29):45-47.
[3]呂曉平,蘇超.老年精神病患者社會支持調查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7,27(18):99.
[4]周敏,甘桂榮,張小琴,等.精神病患者遵醫(yī)行為與病情及社會支持關系的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21):48-49.
[5]王慧芬.精神病患者家屬焦慮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中華醫(yī)學研究雜志,2012,9(23):102-105.
[6]孫秀娟,韓鳳珍.精神分裂癥復發(fā)患者自我效能感、應對方式、心理狀況與家庭社會支持情況調查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1,30(7):1031-1034.
[7]呂紀珍.社會支持干預對精神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16,14(10):27-29.
[8]巫秋玲,唐秋碧.精神分裂癥病人病情復發(fā)與社會支持的研究[J].全科護理,2017,14(28):69-72.
[9]孫秀娟,曾昭祥.家庭環(huán)境和社會支持對精神分裂癥復發(fā)的影響研究[J].四川精神衛(wèi)生,2013,24(4):224-226.
[10]徐素珍,韓鵬.社會支持對精神病患者家庭照料者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7,29(2):54-57.
[11]賈鳳芹,孟力唯,鮑謐清.社區(qū)康復精神病患者生存質量與社會支持關系的研究[J].重慶醫(yī)學,2017,46(14):1956-1958.
[12]王彩虹,馬傳響.多次、長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社會支持狀況調查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12):60-61.
[13]連文仙,陳艷蕊.長期住院精神障礙患者的社會支持狀況調查[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12):1409-1410.
[14]辛一帆,李光梅,阮洪梅.緩解期精神病患者社會支持狀況與主觀幸福感調查[J].西部醫(yī)學,2016,28(6):818-822.
[15]陳利軍.緩解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幸福感指數(shù)與自我效能、社會支持的研究[J].健康研究,2013,33(5):379-381.
[16]陳琳霞.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支持水平的現(xiàn)狀及護理對策[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5):17-19.
[17]沈麗華,沈菊梅.護理干預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應對方式和社會支持的影響[J].中外醫(yī)療,2010,29(1):12-13.
[18]高班玲,朱紅忠,付金芳.家庭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J].四川精神衛(wèi)生,2011,24(1):51-52.
[19]張登浩,武艷俊.人格寬恕性與心理健康: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20(4):577-579.
[20]李曉華.領悟社會支持與農(nóng)村高中生學業(yè)倦怠的調查研究[J].林區(qū)教學,2011,4(11):20-22.
[21]申連城.社會支持對惡劣心境障礙患者心理壓力影響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36):273-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