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清芬
摘 要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深入,教師的角色也在從主導地位跌落,如何實現(xiàn)自我調整,和知識的自我更新就成為當下每一位教師最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我的解決辦法就是——引導式,簡單講比如:我們平時看電視或者新聞預告,它往往只是給你展現(xiàn)幾個精彩鏡頭或者扣人心弦的片斷描寫,但是那么一瞬間就把你的興趣和注意力牢牢地抓住了,以至產生非看不可的愿望,而欲望就是學習的動力,我們要做的就是順勢利導。
關鍵詞 引導式 導演 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
教師是一位站在講臺上的導演,如果既能不偏離“劇本”又能恰如其分地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演繹,學生不就成了興致勃勃的演員了嗎?巧設課堂情境,然后引導,最后構建學生自我學習,我認為這是以后教學的必然途徑。
1拋磚引玉
巧妙的借用自己的“笨”激發(fā)學生自我表演的興趣,展現(xiàn)自我、炫耀能力,讓學生不由自主產生參與的愿望,自然地在老師的帶領下進入學習大門。例如:在講述《陶罐和鐵罐》之前,我們先來玩?zhèn)€嘴皮子游戲,請大家自己快速地讀一讀?!耙粋€半罐是半罐,兩個半罐是一罐;三個半罐是一罐半,四個半罐是兩罐;五個半罐是兩罐半,六個半罐是三滿罐;七個、八個、九個半罐,請你算算是多少罐?!崩蠋熥约赫f:“我可是語文老師,這個題目算不出來,你們能幫助我嗎?”這樣巧創(chuàng)情境扣人心弦,激起學生對文本的探究熱情,并產生急切想知下文的愿望,由此順勢利導引出陶罐和鐵罐的爭論。
“你敢碰我嗎?陶罐子!”鐵罐傲慢地問。
“不敢,鐵罐兄弟?!碧展拗t虛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nu潁┤酰ǎ潁鮻潁┑畝鰨 碧匏擔鷗憂崦錚ǎ恚閫瑁┑撓鍥?
“我確實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爭辯(bi啵睿┧擔拔頤巧淳褪歉嗣鞘ⅲǎ悖鑰椋睿紓┒韉模⒉皇搶椿ハ嗯鱟駁摹K檔絞⒍鰨也患帽饒悴睢T偎???
“住嘴!”鐵罐惱(n o)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論!你等著吧,要不了幾天,你就會破成碎片,我卻永遠在這里,什么也不怕?!?/p>
“何必這樣說呢?”陶罐說,“我們還是和睦相處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恥,你算什么東西!”鐵罐說,“我們走著瞧吧,總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簡單的對話引出課文的寓意,使學生知道這節(jié)課要學這篇課文的目的,興趣一下子高漲,同時也突出了中心。
2自由演繹
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體,這是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明確的任務,因此把學習交還學生,是教師當前的責任。而學生自由發(fā)揮需要教師這個好導演創(chuàng)設好情境,我們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1)故布疑陣:根據(jù)文章的發(fā)展順序,故設“障礙”,不直接把事情的經過、結果,以及問題的為什么告訴學生,讓他們在“碰壁”中不斷啟發(fā)自己的思維。例如:三年級《金色的草地》一文,“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釣魚,發(fā)現(xiàn)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綠色的。中午回家的時候,我看見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時候,草地又變綠了?!苯鹕c綠色之間是如何變化而來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又如:五年級《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中寫道:有一次,父親帶著我,爬上教堂高高的塔頂。腳底下,星羅棋布的村莊環(huán)抱著羅馬,如蛛網(wǎng)般交叉的街道,一條條通往城市廣場?!昂煤们魄瓢?,親愛的孩子,”爸爸和藹地說,“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生活也是一樣,假如你發(fā)現(xiàn)走這條路不能到達目的地的話,就可以走另一條路試試!老師抓住“不止”、“一樣”兩詞 設下第一謎“爸爸已經爬過廣場的樓為什么帶我爬?為什么說廣場的路和生活的路一樣?”當學生學到“假如你發(fā)現(xiàn)走這條路不能到達目的地的話,就可以走另一條路試試!”時,不由恍然大悟,原來爸爸是有意在引領我。接著又抓住“我為什么不從毛衣入手,自己設計、制作和出售時裝呢?”設下第二謎,學生學到第四至六段時,原來我是從爸爸的畫中領會到了生活的道理,從而開始付諸實施,最后又設下第三個謎,“既然做衣服,跟‘路又有何關系”學生饒有閃趣讀下去,想探個究竟。當說到“從此,一條時裝的河流,源源不斷地從我的時裝店里流了出來。”,學生才識得廬山真面目。最后,老師再抓住“父親的教導讓我一生受用不盡——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一句,設下最后一謎“受用在何處?路在何方?”一節(jié)課里,學生邊學邊解謎,其樂無窮。
(2)逆向思維:反向逆推,讓出人意料的答案引出猜疑,在“逆向”情境下帶學生品讀課文,也會達到出乎意料的效果。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這篇課文,如果晏子唯唯諾諾、膽小怕事把和氏璧交給楚王,那么會發(fā)生什么?從而引導學生自己去看課文,從中找答案,并且充分發(fā)揮想象力。特別注意的是,逆向思維要掌握難易度,學生思維畢竟不同成人思維,需要一個過程。
(3)跌宕起伏:情節(jié)曲折宛轉、起起伏伏的課文內容往往最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和興趣,教師利用這類的課文提前做好預設,完全可以教好一節(jié)妙棋橫生的課,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的故事,可以抓住雨來與日本人一個個緊張的斗爭設疑,讓學生為雨來的危險處境提心吊膽,也為他的機智勇敢拍手叫絕,最后為雨來平安歸來大聲喝彩,不僅能讓學生感受那個時代的艱辛,更能激發(fā)學生從小樹立以革命先烈為榜樣做一個優(yōu)秀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而不斷努力。
3余音繞梁
“余音繞梁,三日不絕”言有盡而意無窮,讀課文不如品課文,每每課文學完,除文中情節(jié)令人回味之外,若讓一堂課猶如鐘聲不絕于耳,不絕于腦的思考會給課文以生命的延續(xù),也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和思維,學生更是能直接從讀書過度到好讀書這一階段,拿六年級課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來講,它告誡我們:要敏銳地發(fā)現(xiàn)問題,堅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決問題。只有“打破沙鍋問到底”,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找到答案,就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現(xiàn)真理這一論斷。學生讀完課文聯(lián)系了生活實際,引發(fā)做人的思考,為每一個學生在生活的道路上求真求實埋下真理的種子,一舉兩得。所以,新教學,新思維,做好“導演”,唱好“劇本”,引導學生展現(xiàn)自我,放飛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