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露嶸
摘? ? 要: 英國文學界受到啟蒙思想的影響,將浪漫主義運用到詩歌領域中,不僅開拓了詩歌的內容與表達方式,也進一步發(fā)展了英國浪漫主義。本文從啟蒙運動開始,探究浪漫主義的起源與發(fā)展,并且通過與文本相結合的方式,探究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當中的神性自然思想,以及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對于陌生化與想象力的運用,給詩歌史帶來的精彩作品與永恒的價值。
關鍵詞: 啟蒙運動? ? 神性自然? ? 陌生化? ? 想象力
浪漫主義起源于中世紀法語中的Romance,譯為羅曼蒂克。英國浪漫主義一直是文學研究中開拓不盡的沃土。英國浪漫主義時期并不算長,但是奇特的是,盡管這一時期的浪漫主義作家們幾乎都聚集在英倫三島,但是彼此卻鮮少有交集,他們往往有不同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政治方向,所以后人們一直無法對浪漫主義下一個確切的定義。盡管這些作家們彼此很少有相似之處,但是他們卻幾乎有著同一種英國氣質,[1]這是因為他們的創(chuàng)作幾乎都離不開一個中心——自然。
一、啟蒙運動與浪漫主義的發(fā)展
在17-18世紀的歐洲,一場批判封建專制主義、特權主義和宗教愚昧的革命爆發(fā)了,這就是啟蒙運動。啟蒙運動提倡理性王國,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伏爾泰尚且還認為人類可以擁有自由信仰的權利,歌德也對啟蒙運動的理想王國感到憂慮,因為人不可能不會犯錯,但是尼采推動了從文藝復興至啟蒙運動所形成的自然觀邁出了從真理走向謬誤的一步,他宣稱“上帝死了”。他針對的不是自然,是傳統的基督教,是人類社會和人類自身。他認為自然和人都失去了以往的神性,人類全憑自己的理性來判定是非,甚至安排人類的命運。于是,人的主體意識在啟蒙運動和尼采的宣告中達到頂峰。[2]
然而,啟蒙運動的另一個代表人物盧梭,卻對于浪漫主義的發(fā)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盧梭被稱為“浪漫主義之父”,盡管以賽亞·伯林認為他對浪漫主義發(fā)展的作用一直被夸大了,[3]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曾經說過的一段話:“我不做推理,不像哲學家那樣思考……我不得不向偉大思想的混沌狀態(tài)投降……我在宇宙中感到窒息……我渴望奔向無限……我的精神融入無限的狂喜之中?!边@就十分有意思,啟蒙思想同時孕育出了與建立理性王國或人類共和國相對立的思想,盧梭在他的作品當中表現出的返回自然的思想,啟迪了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熱愛自然的傳統,進而形成了自古希臘起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否定之否定,人對自然的認識又試圖回歸以往的神性。當然,盧梭作為一個本質上推崇理性的啟蒙思想家,并不能完成這個否定,完成這一否定的是英國浪漫派詩人,在他們的詩歌當中,自然回歸了以往的尊嚴。[4]
二、神性自然的意志
哲學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規(guī)律是一種螺旋式的上升,它在回歸起點的時候又實現了新的升級。浪漫主義詩人所帶來的這種人與自然關系的否定之否定,在哲學上根植于啟蒙運動中自然神論的哲學思想,在文學上則重啟了神話時代的自然觀。啟蒙運動在反教會的斗爭中抬出了認為神等同于自然的“泛神論”,于是浪漫主義文學在強調自然的神性的同時,描繪了比神話時代自然觀更加準確優(yōu)美的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新篇章。這時的人類代表的不是萬物靈長,而是一種心靈的態(tài)度,其中既蘊含了本身的神性的尊嚴,也賦予自然以神性的尊嚴,從此實現寧靜而和諧的共存與交流。
神性自然是英國浪漫主義詩歌最富有魅力的特征,是對英國浪漫主義詩歌自然觀的概括。它的內容主要是從認識論的角度表達人與自然的關系,而這一關系的最重要特征是從泛神論的出發(fā)點體察大自然的神性。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幾乎無一不尊重自然、崇尚自然,把自然看成是朋友和伴侶。[5]
柯勒律治在他的一首詩歌《致自然》中,就表達了對神性自然的崇敬,表達了“上帝與自然合一”的觀點:
也許這真是虛妄的空想:我想要
從上帝創(chuàng)造的宇宙萬物中吸取
深沉,內在,緊貼心底的歡愉;
想在周遭的繁花密葉中找到
關于愛,關于真誠虔敬的教導。
就算它虛妄吧;哪怕諾大的寰宇
都嘲笑我這種信念,我也不至于
為此而惶恐,憂傷或徒然困惱。
那么,我來把圣壇設在曠野里,
讓藍天替代那精雕盛飾的穹頂
讓朵朵野花吐放的清醇香氣
替我那柱柱仙香,向你敬奉:
唯一的上帝,你呵!絕不會鄙薄
這寒傖祭品的獻祭人——哪怕是我。
在這首詩歌當中,柯勒律治認為自然是唯一上帝,[6]因此他要向自然獻祭,“我想要從上帝創(chuàng)造的宇宙萬物中吸取深沉,內在,緊貼心底的歡愉;想在周遭的繁花密葉中找到關于愛,關于真誠虔敬的教導”,他想要從自然當中找到關于人生的教導,也想在自然中尋求到關于愛與真誠的教義??梢哉f詩人是將自然看得十分崇高的,自然就像是他的老師和靈魂導師,擁有無上尊敬的靈魂。
英國頗負盛名的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曾說過,大自然是“博大的靈魂,永生的思想”,其中蘊含著“無所不在的精神和智慧”。這種認識也讓幾乎所有的浪漫主義詩人無一不尊重自然、崇尚自然。國內也有學者曾經評論過華茲華斯的自然詩:“華茲華斯的泛神信念……使世俗世界充滿神性的輝映,獲得神性的終極依靠與終極關懷,因而改變了生存的有限性與世界的無目的性。自然或卑微之物就在神光的普照中而擁有神性?!?/p>
華茲華斯的《永生的啟示》,或許是最典型的體現神性自然觀的英國浪漫主義詩歌:
回想起早年,綠原、清溪、林莽,
大地、地上的千嬌百媚,
對于我就好像
披上了天國的光輝。
詩人明確歌頌了世界的千形萬態(tài)都披上了天國的光輝,在這一段當中,華茲華斯將神性的“天國的光輝”賦予了大自然,世間萬物似乎都是有靈性的。而不僅是周遭的一切事物,人自身也是來自上帝這個家園的自然之物:
我們的誕生不過是入睡和遺忘:
靈魂,生命之星,和我們一同
升起,卻在另一處沉降,
它來自遙遠的洪濛;
并不是赤條條全無掛礙,
也沒有把前緣徹底忘懷,
我們誕生時身披云霓的榮光,
那來自上帝,我們的故鄉(xiāng):
我們幼小的時候,周圍是天國祥云!(書)
華茲華斯認為,孩童生活在靈性的世界當中,孩子們將世界的萬事萬物看成是和自己一樣的靈性體,從而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與萬事萬物進行交流。但是當孩子們長大之后,理性思想和邏輯思考占據了上風,他們便丟失了自然靈性,自然不再具有神性,也失卻了華茲華斯所說的“神圣的明輝”。盡管自己的見識和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增強,但是失卻了那個神圣明輝的世界,又未嘗不是一種遺憾呢。
三、陌生化與想象力
在伊格爾頓的著作《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中,提到了英國浪漫主義文學中的兩個技巧運用特點:陌生化與想象力。英國浪漫主義詩歌是詩歌語言形式的一次革命,以華茲華斯為代表的浪漫派詩人主張用日常生活中的語言代替古典主義的典雅語言,革新了語言的形式。那么浪漫主義詩歌的陌生化是如何實現的呢?
其一是詩歌語言的革新。相比較于18世紀流行的華麗辭藻而言,浪漫派詩歌是一次語言形式的改弦更張,以其簡樸、直白來打動受眾,給人帶來別樣的審美體驗,產生異于常規(guī)的“陌生化”效果。比如華茲華斯的《水仙》中,有這樣一句詩詞:“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nghtly dance.”譯為中文便是“在歡舞之中把頭兒顛簸。”這首詩是描寫水仙形態(tài)的,全詩語言簡潔、清新自然,描寫水仙的搖頭晃腦的姿態(tài)的時候也并沒有用所謂深奧優(yōu)美的詞匯,而是用了“顛簸”二字,可謂直白淺顯至極。更重要的是,浪漫派的詩歌語言雖然好似日常語言,但是也有不同,在具體的語境當中,普通的詞語也被賦予不普通的內涵,這就突出了想象力對于浪漫主義詩歌的作用,想象力能夠使普通語言、普通事件呈現“陌生化”的效果。
其二,浪漫主義抒情詩中大量使用“陌生化”的表現手法,比如不符常規(guī)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可以讓受眾的腦海中不斷回味詩歌展現的場景,延長了審美的過程[7]。同樣是華茲華斯的《水仙》一詩:
我踽踽獨行,像一朵孤云
高高地飄過深谷和山巔,
突然,我見到眼前一大群、
一大片金燦燦的水仙;
在樹蔭之下,在湖泊之旁,
隨微風不斷地舞蹈,跳蕩。
詩人在這一小段當中,不僅使用了擬人,將水仙比作是快樂舞動的小精靈,奇妙的是,詩人也采用了擬物的修辭手法,將自己比作是一朵孤云。正是使用了“陌生化”的表現手法,整首詩顯得活潑生動,純潔靈動。
其三是題材選取上的“陌生化”。浪漫派詩歌除了有歌詠自然,借助自然美景抒發(fā)感慨的抒情詩之外,還有許多題材奇幻的敘事詩。這一點尤其以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為代表?!逗霰亓液埂返念}目中寫道:夢中的幻象·斷章。詩人在夢醒后奮筆疾書時,被突然而至的訪客打斷,談話結束之后,卻怎么也回憶不起來夢中的景象,于是只有這未完成的撼世之作:
但是,啊!那深沉而奇異的巨壑
沿青山斜裂,橫過傘蓋的柏樹!
野蠻的地方,既神圣而又著了魔——
好象有女人在衰落的月色里出沒,
為她的魔鬼情郎而凄聲嚎哭!
巨壑下,不絕的喧囂在沸騰洶涌,
似乎這土地正喘息在快速而猛烈的悸動中,
從這巨壑里,不斷迸出股猛烈的地泉。
深沉奇異的巨壑,沿青山斜裂的柏樹,女人的凄聲嚎哭等這些詩歌中隨處可見的密集排列的意向,題材選取的陌生化,也是詩人奇特想象力的呈現,給我們生動地呈現了一個光怪陸離、迷離奇幻的場景。
柯勒律治不僅注重想象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作用,而且還將創(chuàng)造性想象提高到理論高度??吕章芍卧谄洹段膶W生涯》中指出想象分為兩種:第一位想象和第二位想象。[8]第一位想象是人人都具有的感知能力,第二位想象則是想象的高級形式,藝術家的藝術創(chuàng)造才能。想象力結合“陌生化”,會產生1+1>2的效果。普通的題材與質樸的語言,再加上非凡的想象力量,就產生了浪漫主義詩歌的獨特而巨大的魅力。華茲華斯的《孤獨的割禾姑娘》就是代表作之一:
沒夜鶯能唱出比這更為
親切的歌聲去安慰阿拉伯
沙漠里樹蔭深處的一隊隊
困頓疲憊的旅客;
春天有聲聲杜鵑的清歌
打破了無邊大海的沉默,
響徹遙遠的赫布里底島群。”
一般來說,我們能夠想象得到用夜鶯去形容歌聲的美妙,但是華茲華斯動用了更為宏大磅礴的想象力,他讓割禾姑娘的歌聲飄到阿拉伯大陸上遙遠的沙漠里,能夠安慰困頓疲憊的旅客,他的想象力甚至馳騁到了遙遠的赫布里底群島,打破了大海的沉默。這樣的想象力,不能不讓人稱贊,內心也能夠得到震撼與思維的拓寬,并從心底里對浪漫主義詩人感到欽佩。
浪漫主義的風潮在歐洲風靡,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卻憑著神性自然的思想在眾多的浪漫主義作家中脫穎而出。這是啟蒙運動的產物,其實也是當時英國資本主義社會現狀所引發(fā)的必然現象。無論如何,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都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陳影,趙沛林.自然寫作: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的靈魂[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1).
[2][4][6]魯春芳.神圣自然——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3][英]以賽亞·伯林,著.呂梁,等譯.浪漫主義的根源[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
[5]張劍.英國浪漫主義詩歌與生態(tài)批評[J].外國文學,2012(5).
[7][8]王欣.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形式主義批評[D].長春:吉林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