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菊
摘 要 數(shù)學是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在學習中他們更多關注的是好新奇的事物?!缎抡n標》指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低年級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操作學具以形成豐富的形象,促進認識的深化,已在教學中日益深化為人們的共識。讓學生運用學具操作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形象直觀,對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內(nèi)容起著重要的作用。學具操作,不僅能順應兒童好奇心的特點,而且手腦協(xié)同動用,對開發(fā)學生的智力也有很大的好處。如何操作學具呢?我認為:指導學具操作,激發(fā)學習動機,能促使學生愿學;針對教學目標指導學生正確操作學具;動手操作學具,能明白算法;通過操作學具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很重要。在教學中如何運用學具巧用學具,談談我的體會。
關鍵詞 樂學情趣 觀察能力 思維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 創(chuàng)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A
1激發(fā)學習動機,促使學生愿學
我根據(jù)教材的需要,充分利用學具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揭示新舊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誘導學生主動探索,促進學生愿學、會學、樂學。公式推導是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有效的公式推導才能夠促進學生對于公式的理解,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更好的展開對于公式的應用。公式推導中如何能夠加入學生的自主探究,加深學生對于推導過程的記憶,對于公式的理解更為透徹。學具的運用輔助公式推導的教學過程,對于公式展開大膽猜想,通過學具的應用進一步對于自己的猜想展開驗證。這不僅鍛煉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還能加深學生對于公式推導過程的印象,讓學生對于公式的掌握更為牢固。
如:在教學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時,利用學具操作,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讓學生聯(lián)想“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在思考方法(轉化),操作方法(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通過先旋轉,再平移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思維方法(類比推理),學習內(nèi)容(三角形面積公式S=ah?)等幾個方面進行遷移,然后抓住知識分化點,即梯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同梯形的上下底之間的關系,從而引導學生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既利于學生原有表象,也利用于現(xiàn)有操作表象。不但提高了學具操作的水平,同時也促進了知識的轉化。把抽象的幾何知識轉化為一種操作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中接受知識。學生在剪一剪、拼一拼的過程中直觀地有所感悟,很好地鍛煉學生思維,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樂趣,讓學生動手操作的同時動腦思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針對教學目標,指導學生正確操作學具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無意注意力占優(yōu)勢,學具的操作易受情緒和興趣的影響,加上認識能力差,往往抓不住感知對象的本質特征,操作帶有一定的盲目性,達不到操作效果。因此,教師指導學生操作學具把握最佳時機,提高學具操作的有效性,通過學具操作讓學生參與到知識形成過程中并且要圍繞教學目標,指導學生精心操作,組織好“物化”活動。動手前,讓學生了解,知道做什么,怎樣做以及所要達到的效果。如操作“除數(shù)是兩位數(shù)的除法”的計算算理試商困難較大,用兩位數(shù)除的過程中,要確定一位商幾,有時試商兩三次才能求出恰當?shù)纳蹋虼藢W習除數(shù)是兩位數(shù)除法的關鍵是引導學生利用學具操作數(shù)形結合、明確算理,把算理簡單明了化,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果。
3動手操作學具,能明白算理
小學數(shù)學涉及到許多算理,這是在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對于小學生來說只有真正弄懂這些算理,學生才能在今后學習中有效的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學具的應用能夠很好的輔助教學。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在生動的教學情境下有效的促進學生對于算理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經(jīng)常有目的、有組織地讓學生觀察操作。通過擺一擺等操作活動,一方面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中能明白一些抽象的算理。如:在學習“乘數(shù)是兩位數(shù)乘法‘24?3的算理”時,通過操作學具,可以看出共有13個24,并知道第一步先算3個24,第二步算10個24,第三步把兩部分積相加。再如教學口算除法時,通過擺小棒,先將三捆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一捆,再將余下的一捆打開,和兩根合起來繼續(xù)分,每份是4根,然后把一捆和4根合起來,一共是14根,通過學具的操作把乘數(shù)是兩位乘法的算理輕松地掌握了。
4通過操作學具,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在教學分數(shù)的性質時,針對學生想知其所以然的心理狀態(tài)下,請學生拿出學具分別為1/2,2/4和3/6涂上顏色,最后把三張紙條并排在一起,讓學生觀察、討論、思考,學生很快得出1/2=2/4=3/6,并進一步問學生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同學們討論得很熱烈,都紛紛發(fā)言“把1和2都擴在2倍,變成2/4,它們相等”“分數(shù)的分子、分母都不一樣,也可以相等”“分數(shù)的分子和分母都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shù),大小不變”……同學們的發(fā)言很踴躍,很投入,很得法,完全不象是在學抽象的分數(shù),而象是在討論一件有趣的問題。一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就這樣輕松地被他們理解了。
通過以上事例,我們不難看出,只要恰當而又巧妙地運用學具,就能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肯學、會學,從而達到樂學、愿學,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參考文獻
[1] 何志芹.且行且思——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助推器[J].教育革新,2018(02).
[2] 童明杰.關于記敘文的分段問題的探討[J].雅安教育學院學報,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