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凡凡
為了提升小麥種植的產(chǎn)量,我們國家農(nóng)業(yè)部小麥產(chǎn)業(yè)技術體系中心在不斷地進行試點試驗,本文將對不同的小麥的高效種植模式進行積極的探究與分析。
1 小麥的幾種高效種植模式
目前在全國范圍來看,我國的小麥高效種植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模式:小麥-玉米-大白菜立體種植模式;小麥-菠菜-西瓜-大白菜,一年四種、四收模式;小麥-菠菜-平菇-夏棉-草菇五種五收種植模式;小麥-玉米間作越冬甘藍矮生豇豆高效種植模式;“一膜兩用”小麥甜菜帶狀種植栽培模式;小麥-冬菜-西瓜-大蔥高效立體種植模式;小麥-花生-大白菜三中三收模式等。這些種植模式使得小麥高產(chǎn)的同時還能夠收獲其他的作物,提升農(nóng)民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效率和經(jīng)濟收入,因而被稱為小麥的高效種植模式。
2 小麥高效種植的模式探究
2.1 選用適宜的品種
小麥要想實現(xiàn)高效種植,就要選擇適宜的品種。不同的地區(qū)地形不同,氣候不同,適宜種植的小麥品種也就不一樣。目前,市面上比較受歡迎的有三類小麥品種。第一類是成穗率較低的大穗型品種,如濰麥8號,每畝穗數(shù)為33萬左右,可以說是超高產(chǎn)的一個品種。第二類是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種,如煙農(nóng)23號、煙農(nóng)19號、濟麥22,每畝穗數(shù)為為59萬左右。第三類是介于兩種類型之間的品種,如臨麥2號等。
2.2 選擇合適的播種時間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等因素的影響,小麥播種后到越冬前的氣溫明顯比以前要高,按傳統(tǒng)的播期進行小麥播種在入冬前容易旺長,所以我們應該比過去的播種期推遲3~5天,小麥適宜播期應該由過去提出的9月25日~10月5日,改為10月1日~10月10日,其中最佳播期為10月3日~至8日。
2.3 提升麥田土壤的肥力
麥田土壤的肥力直接決定著土地的產(chǎn)出能力,要想使小麥得以高效種植,就必須培育肥力。通常,高產(chǎn)麥田的土壤特點是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氮、磷、鉀養(yǎng)分充足,并且比例協(xié)調,這樣的麥田產(chǎn)量高,增產(chǎn)的潛力很大。目前,培育麥田土壤肥力的主要手段包括兩方面的內容:改變傳統(tǒng)的耕作方式,旋耕與深耕相結合,破除犁底層。因為過度的旋耕會造成麥田耕層變淺,影響小麥根系下扎及水分下滲和土壤蓄水,不利于小麥的高產(chǎn);增加有機肥投入,實行秸稈還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多項實驗表明,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的麥田土壤鉀素含量高,保水保肥,有利于增強小麥抗旱、抗干熱風的能力,實現(xiàn)小麥的高效種植。
2.4 小麥氮肥后移技術要點
小麥種植過程中施肥的有效性也影響著小麥的產(chǎn)量。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我們一般都實行小麥氮肥后移技術。傳統(tǒng)小麥栽培,底肥一般占60%~70%,追肥占30%~40%,追肥時間一般在小麥返青期到起身期這個階段,還有的在小麥越冬前澆冬水時增加一次追肥。這樣的施肥時間和底肥、追肥比例,使氮肥重施在小麥生育前期,會造成群體過大、無效分蘗增多,小麥生育中期倒伏危險會增大,后期會產(chǎn)生早衰等情況,影響產(chǎn)量和品質,同時也導致氮肥的利用率低下。小麥氮肥后移栽培技術,主要是將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減少到30~50%,追肥比例為50%~70%,同時將春季追肥時間后移。它優(yōu)點是十分明顯的,可以有效彌補傳統(tǒng)施肥方式的不足。相關實驗證明,使用小麥氮肥后移技術于傳統(tǒng)施肥方式相比,麥田的土壤肥力有了明顯的增強,小麥的籽粒產(chǎn)量明顯增多,籽粒品質有了明顯的改善,小麥本身所包含的營養(yǎng)物質得到了顯著的加強。此外,氮肥的利用率很高,損失減小,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對于環(huán)境的污染,符合生態(tài)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要求。
2.5 小麥冬前管理
冬前麥田管理以澆水抗旱為重點,抓好劃鋤、追肥和防止病蟲草害等技術措施,做到因苗分類管理,促進麥苗健壯生長,爭取形成合理的群體,為明年小麥豐收打下好的基礎。首先,要給麥田澆好越冬的水,防止麥田被凍壞,確保麥田能夠安全越冬;其次,在過冬前應及時劃鋤,疏松土壤,去除雜草,以達到促苗快發(fā)、培育冬前壯苗目的;合理追施適度的化肥,能夠使小麥苗根系扎深,使麥苗在過冬前能夠由弱轉壯;最后,在過冬前還應該搞好草害的防治,利用一定的化學除草技術,進行過冬前的除草工作。
2.6 小麥春季管理
小麥返青之后,對不同麥田應進行分類的管理。對旱薄田和基肥施用不足的麥田,要在返青期進行追肥,一般畝追標準氮肥20~25公斤。對一般水澆田來說,一般畝追標準氮肥為15~20公斤。對精播高產(chǎn)田要抓好起身拔節(jié)期的肥水管理,一般畝追標準氮肥5~10公斤。關于病蟲害的防治,我們應當在對麥田進行人工除草的同時,及時開展化學防治,化學除草的最佳時期是3月下旬到4月初,力爭在小麥撥節(jié)前結束,選擇氣溫較高、無風天氣進行,可用杜邦“巨星”粉劑,一般使用標準為每畝1克,兌水50公斤噴霧。
2.7 小麥的后期管理
從小麥抽穗、開花一直到成熟,是小麥生長的后期階段。在小麥生長的后期階段,對水分需求很大,首先需要做好澆灌工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灌漿期。在灌漿期,如果灌漿水灌得好,能夠確保小麥籽粒產(chǎn)量,達到豐產(chǎn)的結果。但要掌握好灌漿技術,否則不僅達不到增產(chǎn)的效果,還會導致小麥倒伏等情況。灌漿的技術要點主要就在于要用小水輕澆,注意天氣變化,嚴禁在大雨天氣來臨前澆水。在小麥生長的后期,進行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也尤為重要。此時主要需要防治的對象有麥蚜、小麥白粉病、葉枯病等,一旦發(fā)現(xiàn)應及時噴灑農(nóng)藥。最后,小麥應當適時收獲。如果收獲過遲,則顆粒容易脫水變硬,出現(xiàn)落粒等情況,影響小麥的高產(chǎn)。
(作者單位:043300山西省河津市植保植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