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燕
一、搜集生活中的物理素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活中處處有物理現象,教師針對所教學的物理內容,應做到有準備、有策略地設計物理教學與生活相聯的任務,如課前讓學生根據下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搜集和教學有關的物理素材。這一方法可以讓學生不再感覺物理課本枯燥乏味、視野受到限制、思維難以打開。教師安排課前的物理任務,讓學生帶著物理問題走向生活,從靈動和開闊的現實生活中自發(fā)、主動地去發(fā)現物理現象,獲取所需的物理素材。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實例,自然將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結合起來,通過知識的遷移轉化,不僅能深化其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能夠開闊視野,鍛煉思維分析能力。如在教學《杠桿》時,教師可在課前分組讓學生搜集有關利用杠桿原理的設備等資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帶著問題搜集到了諸如蹺蹺板、起釘子、抽水機、瓶起子、老虎鉗等資料,教師給各小組提供合作談論相關問題的平臺,讓學生通過前置物理知識的獲取,感覺課堂的輕松與愉悅,從而激發(fā)出更高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二、利用生活經驗,讓學生體驗探究
初中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閱歷,其思考分析能力也在不斷提高,這就為教師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提供了有利條件。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這種生活經驗對學生學習物理知識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從而有目的地設計一些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產生親切感和認同感,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fā),樂于探索其中的物理規(guī)律,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這樣,學生既能鞏固舊知,又能學到新知;既能從簡單淺層的現象認知過渡到豐富深入的內在規(guī)律探究,又能運用所學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如教學《光的折射》一課時,教師在講桌上擺放一個較深的水槽,水槽裝滿了水,水中還放了些許橡膠小魚,并準備了一個直徑十厘米的圓筒讓學生往水槽里看,讓學生用事前準備好的魚叉刺向“小魚”。教師利用多媒體把學生刺“小魚”的情境投影到大屏幕,學生觀察后發(fā)現,魚叉總是刺中魚的上方。這是為什么呢?教師借此讓學生回憶一下自己游泳的經歷:“同學們,你們去游泳池,站在岸邊,看見水池的水清澈見底,以為水很淺,但是一下水便發(fā)現水很深是不是?這就提醒我們不會游泳的同學一定不能疏忽大意,貿然下水,因為水的深度要比看上去深很多。這就是光的折射引起的視覺錯覺。”學生們把這一印象極深的舉例與自身游泳的經歷相結合,就恍然大悟了。其實,生活中的實例很多,教師借助現象與物理知識的結合,可以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在熟知的生活環(huán)境中探究、分析、思考,同時將個人生活經驗、直接體驗與物理知識相結合,讓學生易于理解,勤于思考,樂于將物理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當中。
三、學以致用,提高知識的運用能力
任何知識從理論落到實際應用中,方可顯現它的價值和意義。學生將物理知識應用到實際中,不僅能夠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夠在運用過程中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深切感受到物理知識的魅力所在。例如,在學生了解了氣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之后,教師讓學生回憶和分析“為什么高鐵站臺上都有一條黃色安全線,而候車的乘客必須站在安全線以外,一旦超越,就有巡警吹哨警戒,示意乘客退到黃線之外。”學生學以致用,用生活實例來理解物理知識,并深刻認識到物理知識在生活中存在的廣泛性,從而聯系生活實際強化物理知識的認知,并利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物理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把物理知識融入學生的直接體驗中,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還能降低學習難度,有利于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利用自身生活經驗積極探索和理解、掌握物理知識,從而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戴兆軍.如何聯系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進行高中物理教學[J].高中數理化,2014(14):39.
[2]劉玉紅.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進行物理實驗的良好習慣[J].教育與裝備研究,2014(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