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指出:“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修身養(yǎng)性的必修課。各級黨校要把黨性教育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黨校因黨而生,相對于其他教育機構而言,黨校最不可替代的功能就是黨性教育,這也是當前我黨自身建設最緊迫的需求。新時期下,為增強黨性教育的時代感和現實意義,現場教學方式應運而生,并因具備貼近現實、感染力、震撼力強等特點,在全國范圍內普遍采用。它通過鮮活生動的實景再現,打造出一個開放的移動課堂,讓學員們身臨其境、曉史知理、錘煉黨性。本文結合參觀古田黨性教育基地談三點感受。
關鍵詞:現場教學;黨性教育;教育;學習
一、身臨其境,讓眼睛“亮”起來
去古田的目的是尋根溯源,它能回答“當初是從哪里出發(fā)、為什么出發(fā)”問題的答案嗎?這個問題,對于我來說,沒有多少感性的認識。但當我仔細觀看、悉心感悟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紅四軍軍旗、寫著紅軍“六項注意”的包袱等歷史文物,傾聽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開辟中國革命道路時的篳路藍縷、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歷史,我的心受到深深的震撼,心中的疑惑也隨之有了答案。古田會議明確立了我黨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把黨的思想建設同執(zhí)行黨的政治路線和完成黨的政治任務緊密結合起來,從理論和制度上正確解決了黨的思想建設如何服務于黨的政治任務問題。這就是我們“從哪里出發(fā)、為什么出發(fā)”的答案。聯系實際,作為一個黨校工作者,我們經常說“黨校是黨性鍛煉的熔爐”,可是“百聞不如一見”,黨性教育不僅需要理性的思考,還依賴于情感的共鳴,空洞的說教不如親身感悟。所以我認為,身臨其境,讓學員走出去,到培訓基地現場學習,聽典型人物現身說法,是黨性教育“活”起來的前提。這樣的教學,效果往往來的更真切,更實在,也更有生命力。
二、曉史知理,讓思想“明”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歷史,往往在經過時間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這次古田之行如涓涓細流,讓我更加客觀理性的看待我們的黨,而為我洗腦的最好的洗滌劑正是鮮活的歷史。歷史永遠是客觀的、真實的、公正的:莊重古樸的古田會議會址可以作證;廊柱上富有鮮明戰(zhàn)斗性的標語可以作證;當年會議代表取暖留下的斑斑炭火印跡可以作證。回歸黨校的課堂,在黨校教員心中,認為講革命精神最難講,講黨性修養(yǎng)最難講。這次古田之行,卻讓我覺得黨校的黨史黨建課不僅要講,而且要多講、經常講。我們的黨經歷96年的發(fā)展壯大,是一個有意識形態(tài)的政黨,是一個有信仰的政黨,是一個有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政黨,這些理論是我們黨未來發(fā)展的力量之源、生命之源,廣大黨員干部必須做到真學真信,并且代代相傳。但如何在新的歷史時期讓理論入腦入心,在方式方法的創(chuàng)新上,現場教學將“老酒”裝進了“新瓶”,實現了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內容與形式、激情與理性有機的結合。它通過再現黨史情境,讓黨員干部在真真實實的現場感知體驗,是黨性教育“活”起來的途徑。從而把外在的教育內化為思想的自覺,達到凝聚共識的目的。
三、學以致用,把行動“促”起來
成功的教育不僅要讓其“明白”,更多的是使其“踐行”;培訓的過程不僅僅是讓學員“聽著學”,更重要的是讓參訓者“學中做”。龍巖市委黨校的現場教學設計,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以干部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以互動式研討為主要形式,推動學員完成自我認知、強化黨性、立足本職、盡責擔當的過程。他們組織學員在長征出發(fā)地中復村進行紅軍出征體驗式教學;在紅井和松毛嶺現場與學員共同回憶《吃水不忘挖井人》和《松毛嶺戰(zhàn)役》等文章;在瞿秋白、楊成武紀念館傾聽革命先烈感人事跡開展對照檢查等形式,把黨性教育聚焦在當前黨員干部所處的現實工作與生活中,引起學員的共鳴,這種感召力和示范作用在黨性教育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所以,新時代下的黨性教育要和時代同步,貼近實際、指導實踐,是黨性教育“活”起來的目的。
當然,在特定的場景、特定的時段里取得一定程度的感染效果,包括激動、震撼直至流淚常常能夠做到。但這種情感和實際效果如何長時期留存就存在困難,這也是學員們的共同看法。很顯然,如何推動學員完成從“知”到“行”的轉變,做到變一陣子為一輩子是我們不能回避、亟待探索和解決的難題。因此在實踐中,我們一是要做到近期與長遠相結合。近期能夠解決的思想問題往往具有階段性,比如紀律層面的問題,針對性強、見效快。然而,信仰上、價值觀上問題的解決,則關系到根本與長遠效應。只有堅持近期與長遠緊密結合,才能做到變一陣子為一輩子。二是要做到培訓與研究相結合。黨性教育即培訓的過程,就是客觀實踐與探索的過程。包括系統(tǒng)的理論研究并在此之上形成黨性教育大綱、課程方案,并對一班一策的實施細節(jié)進行研究,做到將針對性、實效性體現在每一環(huán)節(jié)。三是要做到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學員來黨校接受教育期間處于校內,但培訓結束后就會回到本職崗位上工作。因此,黨委、組織部門要與黨校要緊密結合,對校內校外作出統(tǒng)一整體設計和嚴格要求,避免校外松弛,杜絕校內校外雙重人格現象。
參考文獻:
[1]鐘龍彪, 趙曉呼. 黨性教育的困境與突破[J]. 觀察與思考, 2014(5):68-72.
[2]陳燕楠. 關于黨性教育時代性和科學化的思考[J]. 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 2012, 5(6):57-64.
[3]鄭志飚. 突出黨性教育特色 創(chuàng)新黨性教育方式[J]. 黨建研究, 2011(3):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