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愛芬
(重慶市豐都縣中醫(yī)院 重慶408200)
2011年9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門診就診的原發(fā)性高血壓病人164例(年齡均≥80歲)。納入標準:(1)單純收縮期高血壓1級患者(140≤SBP<160mmHg);(2)年齡80~89歲,有提供知情同意的能力。排除標準:(1)繼發(fā)性高血壓、3月內(nèi)發(fā)生過心腦血管事件者;(2)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者;(3)惡性腫瘤;(4)嚴重肝腎損害(ALT升高2倍,或肌酐>3mg/dl);(5)不易長期隨訪或依從性差者。
向病人及家屬介紹該項研究,征得病人及家屬同意后,簽署知情同意書,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病例納入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給予氨氯地平2.5mg,每日早一次。分組后第二周末門診收縮壓≥140mmHg者,治療組將氨氯地平加量為5mg,每日早一次。分組后第四周末門診血壓仍未達標者(≥140mmHg),治療組可加用替米沙坦40mg,每日一次。對照組為空白對照,僅監(jiān)測血壓水平,不給予藥物干預血壓。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壓水平。在2周及1、2、3月后各隨訪一次,此后每3個月隨訪一次,共隨訪3年。隨訪觀察指標:詢問病情,測血壓、心率,了解有無終點事件。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命性卒中,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心衰住院、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其中前三者為嚴重事件。
采用SPSS11.5進行統(tǒng)計分析,定量資料采用(±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采用例數(shù)(%)描述,定性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除特別說明外均設定為0.05。
治療組納入82例,男性35例,女性47例,年齡(83.34±2.27)歲,血壓(151.0±5.5/71.8±7.3)mmHg。對照組納入82例,男性42例,女性40例,平均年齡(83.76±2.61)歲,血壓(152.0±5.3/72.8±8.1)mmHg。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體重指數(shù)、收縮壓及舒張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高齡患者的一般資料(±s)
表1 兩組高齡患者的一般資料(±s)
?
隨訪中兩組中均無藥物不良反應報告。治療組治療2周血壓下降且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月時血壓達到控制目標,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隨 訪 2、3、6、9、12、15、18、21、24、27、30、33、36月共13次血壓均達標,且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血壓情況比較(±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血壓情況比較(±s)
?
治療組死亡1例,對照組死亡2例;治療組腦卒中2例,對照組無腦卒中出現(xiàn);治療組心衰住院3例,對照組6例;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3例,對照組5例;兩組均無心肌梗死發(fā)生。兩組終點事件的發(fā)生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3)。對兩組進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治療組與對照組的生存分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329,P=0.566)。
表3 兩組終點事件
本研究為期3年的隨訪觀察,尚未發(fā)現(xiàn)兩組心血管死亡、卒中、心肌梗死、心衰住院、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等終點事件的差異。分析本研究與國外研究結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因素有關:(1)人種的差別造成臨床結局的不同。(2)納入對象不同。(3)血壓靶目標設置不合理:SPRINT研究發(fā)現(xiàn)基線血壓水平偏低亞組越能從強化降壓中獲益。后續(xù)研究可以通過設置更多的血壓靶目標亞組,確定該類人群的獲益血壓水平。(4)觀察時間不夠長,預后影響尚未顯現(xiàn),需要進一步延長隨訪時間判斷預后。(5)降壓藥物的降壓外效應:可以進一步探索不同降壓藥物長期治療對高齡高血壓患者的預后影響。
綜上所述,本研究針對中國高齡收縮期高血壓病的防治作出了探索,明確了高齡高血壓人群長期降壓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示臨床醫(yī)生在高齡高血壓治療過程中,采取個體化的原則,謹慎的選擇降壓治療的時機,滴定降壓治療的最佳靶目標,以獲得最大的臨床獲益。
】
[1]諸葛銘寧,蔡玉琴,斯重陽,馬淑平.80歲以上老年人單純收縮期高血壓與頸動脈硬度[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0,25(06):453-455.
[2]張華.高齡老年高血壓的診療體會[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0,7(12):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