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體西用”是農(nóng)耕文明和工業(yè)文明碰撞融合的產(chǎn)物,是近代中國西學東漸下思想文化革新的基本模式。它的產(chǎn)生和鴉片戰(zhàn)爭后的中國變局密切相關。西方列強的侵略打斷了中國獨立發(fā)展的道路,清朝出現(xiàn)“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出現(xiàn)了沖突。近代先進知識分子從中國國情出發(fā),傳承儒家文化的經(jīng)世致用,以西學改造傳統(tǒng)儒學,以“中體”固本,以“西用”致富強,由此形成“中體西用”文化觀。這種文化觀對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中國探索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
關鍵詞:中體西用;西學東漸;文化革新
一、 中體西用的萌芽
中體西用文化模式源于嘉道年間地主階級抵抗派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學說。鴉片戰(zhàn)爭中,西方夷狄之邦的堅船利炮打敗了天朝上國的大刀長矛,震驚了中國朝野。鴉片戰(zhàn)爭之后,伴隨著中外聯(lián)系的擴大,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資本主義文化交匯、碰撞。面對列強的炮火和清王朝的衰微,一批滿懷經(jīng)國之志的愛國先進人士漸知中國器械不如人,唯有變革才有出路。他們勇敢地正視現(xiàn)實,克服“貴華夏、賤夷狄”的傳統(tǒng)文化觀念的束縛,開始著眼研究中外關系,由此踏上蛻變與新生的學習西方的文化歷程。放眼世界的先行者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文化構想,將“技”視作西方之長,采取“師夷長技”的態(tài)度,通過學習西方先進的軍事科技以維護封建統(tǒng)治。這種借用西學維護中國固有制度的文化構想,是對幾千年傳統(tǒng)心態(tài)的一次挑戰(zhàn),是“中體西用”文化觀的萌芽。它啟迪人們開眼看世界,探索救國之路。
二、 中體西用的形成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面對西方列強的嚴峻挑戰(zhàn),頑固派和洋務派在處理中西文化關系的問題上出現(xiàn)了嚴重的分歧。頑固派閉目塞聽,聲稱“中國數(shù)千年來未嘗用輪船、機器,而一朝恢一朝之土宇,一代拓一代之版章”;洋務派繼承“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逐漸形成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樣一種文化整合方案。
名士馮桂芬在其名作《校邠廬抗議》中提出了一條原則:“如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不更善之善者哉”,標志著中體西用文化觀基本構架已成型。李鴻章也曾說:“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王韜在19世紀70、80年代說:“器則取諸西國,道則備自當躬?!庇终f,“形而上者中國也,以道勝;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勝,如徒頌西人,而貶己所守,未窺為治之本原者也。”從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角度辨明了道與器的主從關系,同樣表達了“中體西用”的思想。在中學為體的前提下主張西學為用,既強調(diào)維護傳統(tǒng),又不排斥西學,這就在僵化的封建文化體制上打開了一個缺口,為西學在中國的合法傳播打開了方便之門。王韜、薛福成、鄭觀應等早期維新思想家進行深刻反思,他們主張革新政治,實行君主立憲,為康、梁的維新思想作了思想理論上的準備。但他們的思想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也沒有付諸實踐,而且仍然受到傳統(tǒng)倫理觀念的束縛。
三、 中體西用的發(fā)展
甲午中日戰(zhàn)爭,泱泱中華被蕞爾小國打敗,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日東眈,法南瞬,俄北瞰,處四強鄰之中而為中國,岌岌哉”。甲午慘敗不僅暴露出清王朝封建制度已經(jīng)徹底腐朽,國家體制已經(jīng)病入膏肓,而且在人們的心靈上蒙上了巨大的陰影。割地賠款的奇恥大辱,令人痛徹心扉,在社會上激起巨大的震動。民族危機的加劇深深刺痛著中國人,促使先進的中國人理性思考民族前途。中國朝野逐漸認識到所謂的同光新政不足以使國家富強,另辟新路,求新求變,實行變革成為必然的選擇。
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等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人士是當時“向西方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他們從愛國救亡的目的出發(fā),自覺承擔中國的歷史命運。康有為在上給光緒皇帝的奏折中大聲疾呼,“觀萬國之勢,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則弱?!彼麄儾粌H要求變法,而且要求“全變”。他們繼承了洋務派的中體西用文化觀,“以中學兼通西學,體用兼?zhèn)?,本末兼賅矣”??涤袨橐仓赋?,“夫中學體也,西學用也,無體不立,無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北4嫒鍖W,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優(yōu)秀的成分,這就從思想層面保持了價值認同的一致性,為維新變法找到了合乎傳統(tǒng)文化價值的理論依據(jù)。以中體作為紐帶,以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充當護身符,學習宣傳西方進化論和資本主義政治學說,推進中國的維新變法。
康有為把孔子推為教主,大搞尊孔迷信。這種石破天驚的論斷不僅動搖了封建守舊頑固勢力“恪守祖訓”的觀念,而且為變法維新開拓了思路。梁啟超贊嘆此書是當時“思想界之一大颶風”。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為宣稱,孔子以布衣改制,是變法革新的先師??涤袨榻邮芰嗣駲?、平等、自由等西方觀念和思想,把自己變法維新所要宣傳的理論主張都附會到孔子名下,雕刻出一個提倡民主、平等的驚世駭俗的孔夫子。他把西方憲法中的民主價值等要素整合到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文化結構系統(tǒng)之中,建構起符合中國國情的獨特的憲法體制。
總之,中體西用文化觀是近代中國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轉(zhuǎn)型中的必然選擇。中學與西學在農(nóng)耕文明和工業(yè)文明碰撞中融合,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沖突中兼收,以經(jīng)世致用為導向,以中體固本,以西用致富強。這種在西學東漸下形成的思想文化革新的基本模式,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洋務運動》第2冊第46頁.
[2]馮桂芬.校邠廬抗議·采西學議[M].1861年.
[3]《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25卷.
[4]王韜.弢園文錄外編[M].第321、323頁.
[5]王韜.弢園尺牘[M].第30頁.
[6]康有為.強學會序[M].
[7]《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第2冊第197頁.
[8]《戊戌變法檔案史料》第484頁.
[9]康有為.奏請經(jīng)濟歲舉歸并正科并各省歲科試迅即改試策論折[M].(1898年),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上冊,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294頁.
作者簡介:
趙光濤,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