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日新月異。
201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國內生產總值邁上80萬億元人民幣的臺階,城鄉(xiāng)新增就業(yè)1300多萬人,社會養(yǎng)老保險已經覆蓋9億多人,基本醫(yī)療保險已經覆蓋13.5億人,全年又有1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7年,“慧眼”衛(wèi)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機飛上藍天,量子計算機研制成功,海水稻進行測產,首艘國產航母下水,“海翼”號深海滑翔機完成深海觀測,首次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正式開港,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復興號奔馳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2017年,在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紀念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我國成功舉辦包括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等會議,中國智慧正為世界發(fā)展貢獻中國方案。
時序更替,夢想前行。
走進2018年,距離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又近了一步。2018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戰(zhàn)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實施“十三五”規(guī)劃至關重要的一年。做好2018年各項工作事關全局,意義重大,至為關鍵。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中強調:“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鏗鏘的話語、莊嚴的宣示,彰顯強大的改革信念,昭示堅定的改革決心。改革開放走過4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將改革進行到底”凝聚起社會共識、激勵著奮斗精神,成為新時代的主旋律、最強音。小崗村的一紙“包干契約”,寫下波瀾壯闊的時代敘事;深圳蛇口的主題博物館,講述先行者的勇敢探索;奔流不息的黃浦江,見證著“因改革而興”的“浦東奇跡”……從1978年出發(fā),中國不僅以200多倍的經濟增長帶來“史詩般的進步”,更以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跨越,成為“讓世界仰望的北極星”。這是改天換地的事業(yè),這是前無古人的道路,共和國這輝煌的40年必將載入史冊。
砥礪奮進,東方欲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發(fā)展正處于一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幸福與高質量發(fā)展息息相關。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fā)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fā)展方式、優(yōu)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從主要解決“有沒有”到著力解決“好不好”,實現高質量發(fā)展,是保持經濟社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推動高質量發(fā)展,要在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上下苦功。要以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為重點,全面提高國民經濟各領域、各層面的素質;以大力促進市場競爭為手段,逐步填平各種低效率洼地,使高效要素進得去,低效要素退得出,為高質量發(fā)展打牢效率和競爭力基礎;以提高勞動力素質和鼓勵創(chuàng)新為抓手,充分發(fā)揮人才是第一資源、創(chuàng)新是第一動力的作用,從而為高質量發(fā)展厚植根基、注入動力。
我們無比堅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旗幟高高飄揚,凝聚起萬眾一心的強大力量;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掌舵領航,闖險灘、避暗礁,乘風破浪、行穩(wěn)致遠有了最堅定的信心、最根本的保障。改革進入深水區(qū),每往前一步都不容易。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困難與挑戰(zhàn),正是改革下一步需要發(fā)力之處。黨的十九大報告是思想的寶庫、智慧的結晶、最美的藍圖,這是一份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書,也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億萬人民再創(chuàng)業(yè)的規(guī)劃書、任務書。
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偉大起點上,我們將在人民領袖習近平的帶領下,將改革進行到底,艱苦奮斗再創(chuàng)業(yè)!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總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實現脫貧致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也是全國人民的期待,更是中國共產黨對人民的鄭重承諾。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qū)。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qū)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扶貧工作中堅持和發(fā)揮制度優(yōu)勢,是我國扶貧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前提。
全面小康,核心在全面
改革開放以來,黨帶領全國人民積極探索、艱苦奮斗,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減貧道路,為世界減貧事業(yè)提供了寶貴的“中國經驗”。
全面小康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現有人掉隊。全面小康,核心就在全面。它覆蓋的人群是全面的,涉及的領域也是全面的。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全國范圍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guī)模開發(fā)式扶貧,我國有6億多人口擺脫貧困,在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共同發(fā)展方面取得了偉大成就,提前實現了聯合國千年發(fā)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的目標。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貧困人口數量減少的成就93.3%來自中國。
做好扶貧開發(fā)工作,基層是基礎。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經濟社會發(fā)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農村要發(fā)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黨支部。扶貧開發(fā)要與基層組織建設有機結合,充分調動基層的積極性。要抓好以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鼓勵和選派思想好、作風正、能力強、愿意為群眾服務的優(yōu)秀年輕干部、退伍軍人、高校畢業(yè)生到貧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zhàn)斗堡壘。
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fā),集中力量辦大事,是發(fā)揮我國制度優(yōu)勢、搞好扶貧工作的重要方面。扶貧開發(fā)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
扶貧開發(fā)貴在精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工作要切實強化社會合力。這種“合力”的主要體現,一是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大扶貧格局。努力建成專項扶貧、行業(yè)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和互為支撐,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健全東西部協作、黨政機關定點扶貧機制,形成跨地區(qū)、跨部門、跨單位、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社會扶貧體系,有組織地調動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fā)。二是要積極開辟扶貧開發(fā)新的資金渠道,加大金融扶貧力度。在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扶貧投入,增加金融資金對扶貧開發(fā)的投放,堅持政府投入在扶貧開發(fā)中的主體和主導作用的同時,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扶貧開發(fā),多渠道增加扶貧開發(fā)資金,更快促進貧困地區(qū)經濟社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開發(fā)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精準扶貧戰(zhàn)略要注重抓六個精準,即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確保各項政策好處落到扶貧對象身上。這六個精準,概括起來就是兩個要求,即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扶到點上、根上,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貫徹落實精準扶貧的要求,需要在扶貧攻堅上進一步理清思路、強化責任,采取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續(xù)的措施。區(qū)別不同情況,制定更為精準可行的扶貧工作方案,做到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不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大而化之。比如,在扶貧重點上,各項扶持政策既要整體聯動、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點,加強對革命老區(qū)、貧困地區(qū)的傾斜,加強對特困村和特困戶的幫扶。在具體扶貧舉措上,要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yè)發(fā)展一批,通過易地搬遷安置一批,通過生態(tài)保護脫貧一批,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在對貧困地區(qū)和貧困人口的識別、管理上,要進行精準化識別、針對性扶持、動態(tài)化管理,扶真貧,真扶貧。
扶貧工作成績卓著
“打好脫貧攻堅戰(zhàn)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堅戰(zhàn)之一,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我們黨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于2018年2月12日在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zhàn)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在各地干部群眾中引起熱烈反響。大家表示,聽了總書記的講話備受鼓舞、滿懷信心,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清醒認識把握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面臨任務的艱巨性,清醒認識把握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的緊迫性,不放松、不停頓、不懈怠,提高脫貧質量,聚焦深貧地區(qū),扎扎實實把脫貧攻堅戰(zhàn)推向前進。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qū)脫貧任務,確保到二0二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qū)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春節(jié)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到四川大涼山考察,惦記著還未脫貧的百姓。考察期間,習近平走訪大涼山腹地貧困戶,并與村民代表、駐村扶貧工作隊座談交流,共謀脫貧致富路。
近年來,我國的扶貧工作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創(chuàng)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中國奇跡。貧困人口脫貧問題作為習近平最關注的工作之一,五年多來,他的考察足跡遍布全國所有的山區(qū)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6853萬人。截至2017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末的9899萬人減少至3046萬人,累計減少6853萬人;貧困發(fā)生率從2012年末的10.2%下降至3.1%,累計下降7.1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貧困地區(qū)農村居民收入加快增長。全國農村貧困監(jiān)測調查顯示,2017年,貧困地區(qū)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77元,貧困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貧困地區(qū)的基礎設施建設等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貧困地區(qū)的面貌正在發(fā)生顯著變化??陀^地講,要實現黨的十九大提出的脫貧攻堅各項任務和目標,我國脫貧攻堅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依然不容忽視。截至2016年底,全國農村貧困人口還有4300多萬人,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平均每年需要減少貧困人口近1100萬人,越往后脫貧成本越高、難度越大。從結構上看,現有貧困區(qū)大都是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貧困程度深的地區(qū)和群眾;從群體分布上看,這些貧困人口主要是殘疾人、孤寡老人、長期患病者等“無業(yè)可扶、無力脫貧”的貧困人口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貧困群眾,甚至有些地區(qū)人們的思想觀念愚昧落后,貧困程度之深超過預期。
因此,在新的時代新的戰(zhàn)略部署下,要按照黨中央統一部署,加快推進深度貧困地區(qū)脫貧攻堅,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以補短板為突破口,集中力量攻關,萬眾一心克難,鞏固精準扶貧保障體系,確保深度貧困地區(qū)和貧困群眾同全國人民一道在2020年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責任編輯 王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