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黎
天臺縣中醫(yī)院,浙江 天臺 317200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之一[1]。大量研究表明,臨床上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所致的腦卒中患病率高達84.28%[2]。因此,有效、規(guī)范化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對腦血管疾病的防治至關重要。目前主要以調(diào)脂、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等藥物治療,但長時間服藥并不能中止病程、改善預后,反而有可能引起皮下出血、胃腸道不適、肌肉疼痛等不良反應[3~4],使藥物的應用受限。近年研究表明,部分中藥在抗動脈硬化、降脂、穩(wěn)定斑塊、抗炎、降壓等方面有良好的治療效果[5]。筆者結(jié)合臨床實踐經(jīng)驗,重點探討解毒活血飲聯(lián)合辛伐他汀片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參照《實用內(nèi)科學》[6]、《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中的診斷標準確診,經(jīng)超聲診斷頸動脈血管內(nèi)有斑塊,且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IMT)≥1.0 mm。
1.2 辨證標準[7]辨證為痰瘀阻絡證,主癥:頭痛、頭暈,痰多、乏力氣短,肢麻;次癥:失眠、健忘、耳鳴;舌質(zhì)紫暗、有瘀點或瘀斑,脈弦澀或弦滑。
1.3 納入標準 符合診斷標準與辨證標準;年齡50~75歲;經(jīng)頸動脈血管超聲檢查確診;認真閱讀知情同意書并簽字,能堅持配合治療和觀察,且獲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4 排除標準 資料不全,依從性差,失訪,藥物耐受性欠佳,存在藥物禁忌癥的患者;頸動脈IMT<1.0 mm者;因斑塊嚴重引起血流堵塞者;合并有嚴重心、肺、肝、腎、免疫系統(tǒng)、造血系統(tǒng)等病變患者;近2周有使用過調(diào)脂藥物治療者;正在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
1.5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2月—2017年4月在本院門診就診治療的90例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5例,女25例,男20例;年齡50~75歲,平均(60.4±5.3)歲;腦梗死30例,冠心病15例,糖尿病16例,高血壓病23例。觀察組45例,女27例,男18例;年齡50~75歲,平均(61.2±5.5)歲;腦梗死31例,冠心病14例,糖尿病15例,高血壓病21例。2組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 給予辛伐他汀片(山東鑫齊藥業(yè)有限公司)口服治療,每次20 mg,每天2次。4周為1療程,每周服6天停1天,連續(xù)用藥3療程。
2.2 觀察組 在辛伐他汀片治療基礎上加用解毒活血飲口服,處方:薏苡仁30 g,土茯苓、浙貝母、丹參各15 g,黃連、瓜蔞、薤白各9 g,水蛭8 g,生大黃6 g,三七粉4 g,冰片1 g。隨證加減,氣滯者加柴胡、枳殼、郁金;氣虛甚者加黃芪、炒黨參;痰濁甚者加法半夏、陳皮;濁毒甚者加蒲公英、連翹。每天1劑,水煎,早晚分服,4周為1療程,2周復診一次,連續(xù)用藥3療程。
3.1 觀察指標 ①治療前、治療3療程后采用HDI500型線陣探頭頻率為5~12 MHz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測頸動脈IMT及斑塊面積;②治療前、治療3療程后采用脈沖多普勒超聲技術測量頸總動脈血流參數(shù):舒張末期血流速度(EDV)、收縮峰期血流速度(PSV),計算脈動指數(shù)(PI)、阻力指數(shù)(RI)。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1 2組治療前后IMT、斑塊面積比較 見表1。治療后,2組IMT、斑塊面積均較治療前減少(P<0.05);觀察組IMT、斑塊面積的改善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1 2組治療前后IMT、斑塊面積比較(±s)
表1 2組治療前后IMT、斑塊面積比較(±s)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組 別對照組n 4 5觀察組4 5時 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I M T(m m)1.2 3±0.0 4 1.2 0±0.0 2①1.2 4±0.0 5 1.1 7±0.0 1①②斑塊面積(m m 2)1 6.3 5±1.0 1 1 2.8 3±0.9 0①1 6.3 7±1.0 2 1 2.1 4±0.6 5①②
4.2 2組治療前后頸總動脈血流參數(shù)比較 見表2。治療后,2組EDV、PSV均較治療前增加(P<0.05),PI、RI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EDV、PSV值均高于對照組(P<0.05)。
表2 2組治療前后頸總動脈血流參數(shù)比較(±s)
表2 2組治療前后頸總動脈血流參數(shù)比較(±s)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組 別對照組n 4 5觀察組4 5時 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E D V(c m/s)0.1 8±0.1 0 0.2 1±0.1 1①0.1 6±0.0 9 0.2 3±0.1 3①②P S V(c m/s)0.7 3±0.2 0 0.7 9±0.1 6①0.7 1±0.1 8 0.8 5±0.2 2①②P I 1.6 6±0.5 9 1.6 2±0.4 2 1.6 5±0.6 1 1.6 1±0.4 0 R I 0.7 6±0.0 7 0.7 3±0.0 6 0.7 5±0.0 9 0.7 4±0.0 5
中醫(yī)學無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之病名,根據(jù)癥狀可將其歸屬于心痹、痰飲、中風、眩暈等范疇。現(xiàn)代醫(yī)學多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視為腦卒中的前兆,認為頸動脈斑塊是誘發(fā)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8]。因此,縮小與穩(wěn)定頸動脈斑塊是避免缺血性腦血管病發(fā)生的關鍵。中醫(yī)學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為本虛標實之證,其病因復雜?;颊叨嘁蚰昀象w衰、勞倦內(nèi)傷、素體虛弱、稟賦不足、七情內(nèi)傷、飲食不節(jié)、嗜食膏粱厚味等傷及臟腑功能,尤以脾胃為主,脾胃失于健運,化生痰濁,氣血失和,痰濁、瘀血互結(jié)內(nèi)生毒邪,壅塞脈絡,發(fā)為此病[9]。因此,痰瘀互結(jié)阻絡是本病的主要病機,治療當以化瘀解毒為先。本研究所采用的解毒活血飲中,生大黃通腑泄熱、消積導滯;水蛭長于破血逐瘀;黃連、土茯苓、薏苡仁重在除濕解毒;浙貝母、瓜蔞清熱化痰;薤白寬胸理氣、通陽散結(jié);三七、丹參活血化瘀、消腫定痛;冰片清熱止痛、開竅醒神。全方濕、瘀、痰、毒并治,共奏清熱解毒、化痰通絡、活血化瘀之功。
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采用解毒活血飲治療的觀察組患者IMT、斑塊面積的改善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頸總動脈血流參數(shù)EDV、PSV值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在辛伐他汀片治療基礎上加用解毒活血飲有助于減少IMT,縮小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水蛭、丹參、三七等藥物具有改變血液流變性、抗血栓形成、抗凝、抗炎、穩(wěn)定斑塊等多種藥理活性[10~11],能明顯增快頸總動脈血流速度,改善動脈粥樣硬化,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康群甫,劉衛(wèi)紅,任攀,等.活血解毒中藥對動脈粥樣硬化小鼠血清PGI2/TXA2及DNA甲基化水平的干預作用[J].北京中醫(yī)藥,2016,35(4):309-314.
[2]孫毅,張琪.頸動脈粥樣硬化中醫(yī)辨證分型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13(1):207-209.
[3]莫漢維.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藥物治療新進展[J].血栓與止血學,2017,23(4):715-717.
[4]王建勛,胡業(yè)彬,何佳,等.益腎活血解毒湯對動脈硬化患者血清SOD、NO、ET的影響[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6,28(10):1439-1441.
[5]張智超.動脈粥樣硬化虛-瘀-痰-毒病機及防治研究概況[J].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雜志,2015,29(7):171-172.
[6]陳灝珠.實用內(nèi)科學[M].1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364-1365.
[7]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6-10,384-389.
[8]于明,楊溢,何悅,等.頸動脈超聲造影與人血漿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在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預后判定中的應用[J].中風與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7,34(6):532-534.
[9]李海英,楊楊,胡翠平.高社光教授防治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臨床經(jīng)驗[J].河北中醫(yī),2017,39(1):12-15.
[10]田晉帆,葛長江,呂樹錚,等.重組水蛭素對載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影響及機制[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5,35(2):198-203.
[11]朱少琴,江小萍.三七總皂苷對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和斑塊的影響觀察[J].江西中醫(yī)藥,2017,48(4):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