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一穹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關于課程基本理念提到:“強調學習過程,重視語言學習的實踐性和應用性。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體驗、實踐、參與、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發(fā)現語言規(guī)律,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不斷調整情感態(tài)度,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保?]近年來,相關研究表明,中國學生在知識獲得中較為缺乏的是實踐體驗類經歷。而基于體驗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在互動的過程中產生心理、思想及情感的感受,有利于他們提高學習主動性,激發(fā)相異構想,形成合作學習的氛圍?!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共12處提到了“體驗”一詞,由此可見,“體驗”一詞應當成為未來英語教學的新起點、新方向、新趨勢。
英語寫作教學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其一,從學生角度來看,寫作是英語語言技能中的一項輸出活動,且是一項綜合運用英語知識的實踐活動。因其難度高,學生多有畏難情緒。其二,從教師角度來看,如今的英語教學對于如何提高學生語言知識積累的教學研究較多,而對于提高學生寫作技能的方法與途徑的相關研究較少。尤其是教學方式的改變,例如:在初中寫作教學中加入學習體驗活動,從教師的“講堂”變?yōu)閷W生“學堂”的研究更是一片尚待開發(fā)的領域。[2]
學習活動設計是英語課堂教學設計的重中之重。學習活動設計時還應當關注到活動的針對性、一致性和連貫性等要求。將體驗式學習理論融入寫作教學中,并形成集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等學習方式于一體的學習活動鏈,是筆者一直在思考與探索的話題。在認真學習了露西·考金斯(Lucy Calkins)的《寫作教學藝術》一書后,筆者基于KOLB的體驗式學習理論,以英語“寫作坊”活動為嘗試點,對寫作教學體驗活動的設計路徑及實踐效果進行研究與探討。
“寫作坊”活動是基于體驗式學習理論“學習四環(huán)節(jié)”而設計的,同時又呼應了活動設計理論所強調的“三個統(tǒng)一”。[3]首先,“寫作坊”活動強調內部活動主動性與外部活動必要性的統(tǒng)一?;顒雨P注有意識的學習,強調外部體驗過程的內化。其次,“寫作坊”活動兼顧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統(tǒng)一?;顒釉O計一方面使得教學過程更為可控,讓學生能有針對性地學習寫作的微技能。另一方面,“寫作坊”活動也強調學生因差異而產生的“相異構想”?;顒幼鹬貙W生個體“體感”的不同,并希望解決如今學生作文千篇一律的通病。最后,“寫作坊”活動強調個體建構與群體建構的辯證統(tǒng)一。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實現著與自我、與伙伴、與教師、與教材等的交互,通過群體構建改變學習者知識意義構建的不準確性和模糊性。
根據學生認知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筆者將初中四年教材中的寫作內容進行話題分類,大致可分為生活體驗類、科普體驗類、體裁體驗類和文化體驗類。預備年級學生主要依靠形象思維,圍繞自身體驗展開寫作,因此寫作話題以生活體驗類和科普體驗類為主。初一年級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逐步發(fā)展,科普類話題增加,并加入了體裁體驗類話題,以此豐富學生寫作經歷。初二年級增加了體裁體驗的種類,并初次涉及文化體驗類話題。初三年級話題較為平均,各個體驗種類都有所涉及,尤其是體裁體驗種類增多,這為高中階段的英語寫作做好了鋪墊。
“寫作坊”活動并非是孤立的獨立活動,而是一組任務型活動的集合。在實驗階段,筆者一周開展兩次“寫作坊”活動。一般一個單元7個課時,“具體體驗環(huán)節(jié)”一般半個課時+3天的課后作業(yè);“觀察反思環(huán)節(jié)”一般半個課時(方法指導)+小組內同伴面談(課后不少于30分鐘);“歸納總結環(huán)節(jié)”中微課程主要針對學生存在問題而展開的寫作技能指導,一般30分鐘。“實踐檢驗環(huán)節(jié)”的作文修改緊接著上一環(huán)節(jié),一直延續(xù)到課后回家作業(yè)。體驗式“寫作坊”所占用的是2個課時的寫作課+n段課后的學習時間。
《“語言體驗”的教育學理論研究》一文中分析了體驗和語言能力發(fā)展之間的關系,提出了以體驗為基礎的“語言能力發(fā)展”模式。[4]其中,我們可以發(fā)現“聽、說、讀、寫”寫作技能組合能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發(fā)展。筆者運用多元促寫的方式,來設計“寫作坊”活動,以《英語(牛津上海版)》8BM2U5 Describing a hotel room為例。
創(chuàng)設寫作情境:友好學校的學生Ben將于下個月來到上海,學校已經為他訂好了賓館。你作為接待學生,需要寫E-mail向他大致介紹一下賓館房間。
運用視覺和聽覺體驗,筆者在課堂上向學生播放一段賓館房間的視頻,視頻里面可以看到詳細的房間布置。學生邊看邊完成活動單。完成活動單后,通過小組交流和班級分享,了解賓館房間內的擺設。課后作業(yè)是讓學生就“Describing a hotel room”為話題寫一篇描述性文章。
【分析】學生通過觀看多媒體的方式,直觀了解賓館房間的擺設,并通過畫出房間物品圖的方式,復習已有的語言知識,為寫作做好鋪墊。
學生將習作帶到小組進行同伴面談(peer-conferring),此處閱讀者作為Ben對所描述的房間進行提問,而作者則記錄下相關問題,并給予回答。此處,學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歷,并反思文章中可以改進的地方。
【分析】由于并非所有學生都有在賓館居住的經驗,所以彼此間的面談幫助學生豐富寫作內容,并且以讀者的角色進行提問,從作者的角度進行思考,使得學生所寫的內容更具針對性。筆者發(fā)現,一些可以避免的語法錯誤也會在同伴交流的過程中得到解決,學生更愿意聽伙伴的建議。
筆者在批閱學生初稿和翻閱學生第二環(huán)節(jié)活動單的基礎上,結合寫作微技能的具體分類,將這節(jié)寫作課的寫作微課程的教學目標制定為幫助學生了解空間順序的重要性上。
筆者通過“以讀促寫”的方式,向學生展示了一篇范文和一篇學生習作,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找出兩者的區(qū)別,讓學生自己歸納描寫空間應該使用的順序。通過筆者提問的引導,學生歸納出空間順序的三個方法:從左到右,從右到左,從中間到兩邊。然后筆者引入了空間順序中幫助文章閱讀起來更為通順的連接詞,學生根據微課程所學對自己的文章進行進一步的完善。
【分析】此處,通過“以讀促寫”的方式,讓學生比較文章,并自己歸納寫作規(guī)律。筆者發(fā)現學生對于自己歸納的知識點掌握更為牢固。實踐中,筆者也發(fā)現,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認知策略,自己歸納總結寫作微技能的方式能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課堂參與度也更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初中學生仍處于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形成的階段,需要教師的及時引領,因此備課時充分的預設和充足的問題儲備非常重要。
此環(huán)節(jié)中,筆者通過“以說促寫”的方式,以小組活動的形式,讓學生模擬電話的情景,一位學生飾演外國學生Ben,另一位學生扮演接待學生,將學生的作文改編為對話的形式,讓學生以說的方式進行作文的展示。在展示的小組中,學生不僅能運用第三環(huán)節(jié)微課程中所學到的空間概念進行賓館房間的準確描述,而且還加上了不同房間物品的用途。筆者認為這離不開第二環(huán)節(jié)同伴面談中所獲取的間接經驗。在對話過后,讓學生最后謄寫自己的作文,并簽名確認終稿。
【分析】實踐檢驗是對整個“寫作坊”過程中所學、所感、所悟的整體運用和檢測的過程。最為重要的是賦予學生寫作的意義,需要幫助學生明確以下問題:寫作是基于情景的,且是對你的生活有幫助的。作為一名作家,你需要對你的文章負責。“說”在這節(jié)課中,只是產出的一種表現形式,而這一切都是為培養(yǎng)不斷成熟的寫作者。
經過一年多“寫作坊”活動的實踐,筆者在任教班級已初步創(chuàng)設一個充滿文學氣息和信任氛圍的讀寫社區(qū)[5]。學生感知到“寫作坊”是一個自由寫作的空間,開始對寫作產生興趣。每一位學生都擁有“寫作坊”筆記本,逐步習慣于獨立寫作和同伴面談,并能在寫作坊的不同環(huán)節(jié)自由切換。
生活處處是素材,“寫作坊”活動幫助學生成為生活的有心人。筆者發(fā)現,活動讓學生了解到寫作不僅是記錄生活點滴的過程,還讓點滴的記錄把生活變得更有意義。此外,與一周教學主題相關的體驗增強了學生寫作愉悅感[6]。微課程給學生寫作輸入了話題、技巧等內容知識,同時體裁意識得以有效構建。觀察反思、同伴面談提供了及時、直觀的反饋,獨立寫作與小組學習相結合的工作坊形式營造了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
此外,根據課程標準中對于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研究者將衡量指標分為兩個維度,一是定性,即體驗式“寫作坊”對于學生理解認識和情感態(tài)度影響。具體內容有學生的寫作態(tài)度、作者意識、讀者意識、自我效能、寫作能力、合作學習和過程性意識。二是定量,即學生的學業(yè)水平,尤其是寫作水平情況。相關寫作指標的檢驗結果分別見表1和表2。
由表1可以看出,對于學生的寫作態(tài)度,t檢驗的雙側Sig值0.000<0.05,即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認為英語體驗式“寫作坊”在后測時比前測時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寫作態(tài)度。同理,學生的作者意識、讀者意識、自我效能、寫作能力、合作意識以及過程性意識在后測時都比前測時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表1 學生寫作指標前、后測t檢驗結果
由表2可以看出,對于內容分,t檢驗的雙側Sig值0.000<0.05,即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認為英語體驗式“寫作坊”在后測時比前測時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寫作內容分。同理,學生的其他寫作單項成績,包括語法分、連貫分、寫作總成績和英語綜合成績在后測時都比前測時得到顯著提升。
表2 學生寫作指標前、后測t檢驗結果
通過“寫作坊”活動的設計與研究,無論是學生的反饋還是學生的感受都給了筆者繼續(xù)探索的信心。在未來,希望學生們能逐步形成“體驗—觀察—概括—實踐”的寫作過程,且這個過程是輕松、流暢和有彈性的,并讓學生習慣于問自己“What might I make of this?”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Bergsteiner H,Avery G C,Ruth N. Kolb’s 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l:critique from a modeling perspective[J]. Studie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2010(3).
[3] 孫海民,劉鵬飛. 以活動理論審視學習活動[J].中國電化教育,2015(8).
[4] 鄒為誠,劉蘊秋,熊淑慧. “語言體驗”的教育學理論研究[J]. 中國外語,2009(6).
[5] Calkins L M. The Art of Teaching Writing[M].Portsmouth,NH:Heinemann,1994.
[6] Jasmine J,Weiner W. The effects of writing workshop on abilities of fi rst grade students to become con fi dent and independent writer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35(2):13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