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錫昌
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qū)東浦鎮(zhèn)衛(wèi)生院 浙江 紹興 312069
糜爛性胃炎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上腹部疼痛、脹滿、反酸,甚至嘔血、黑糞等。五味消毒飲出自《醫(yī)宗金鑒》,原為治療癰瘡癤腫而創(chuàng),筆者用此方加味治療本病,取得滿意療效,報道如下。小1/2以上,炎癥有所減輕。無效:臨床癥狀未消除,胃鏡檢查胃黏膜病灶無明顯好轉,甚至惡化者[1]。
3.2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58例患者均來自我院門診,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齡26~74歲,平均45.0±3.9歲;病程6個月~10年。對照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齡28~76歲,平均46.5±4.7歲;病程4個月~9年。全部病例均經(jīng)胃鏡檢查確診。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程度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診斷標準參照2003年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委員會重慶會議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1]。
2.1 對照組:予以奧美拉唑腸溶膠囊(浙江康恩貝生物制品有限公司)20mg,每日1次(早晨空腹服);硫糖鋁口服液(廣東華南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10ml,每日3次(飯前半小時服);多潘立酮片(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10mg,每日3次(飯前半小時服);阿莫西林膠囊(香港澳美制藥廠)1g,每日2次(飯后服)。
2.2 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五味消毒飲加味治療:蒲公英、生地、生牡蠣各30g,金銀花、紫花地丁、浙貝母、海螵蛸、左金丸(包煎)、赤芍各15g,野菊花、紫背天葵、丹皮各10g。每日1劑。隨癥加味:胃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脘腹脹滿者加陳香櫞、佛手片、綠萼梅;反酸甚者加煅瓦楞;惡心嘔吐者加橘皮、姜竹茹;嘔血、便血者加白及、田七;食欲不振者加焦三仙;久病體虛者加黨參、黃芪、白術。兩組治療時間均為1個月,治療結束后2周觀察臨床療效。
3.1 療效標準:治愈:臨床主要癥狀消失,次要癥狀基本消失或消失,胃鏡復查黏膜活動性炎癥消失,慢性炎癥好轉達輕度。顯效:臨床主要癥狀消失,次要癥狀基本消失,胃鏡復查黏膜急性炎癥基本消失,慢性炎癥好轉。有效:主要癥狀明顯減輕,胃鏡檢查胃黏膜病變范圍縮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糜爛性胃炎可歸屬中醫(yī)學“胃脘痛”“心下痛”等范疇。究其病因多系飲酒無節(jié)、嗜食辛辣肥膩煎煿,或情志不遂,憂思惱怒,以致肝氣郁結,疏泄失常,橫逆犯胃,久郁化火,灼傷血絡,腐肉釀毒,而成熱毒內熾、瘀結不散之證。本病胃鏡下可見胃黏膜多發(fā)性斑點狀或彌漫性充血、水腫、糜爛、出血,多個疣狀、膨大皺襞狀或丘疹樣隆起,與中醫(yī)外科之瘡瘍癰疽頗為相似?;诖苏J識,筆者認為糜爛性胃炎的病理變化與中醫(yī)熱毒瘀結的表現(xiàn)相類似,熱毒瘀結是糜爛性胃炎的主要病理基礎,治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制酸止痛,軟堅散結。所用方中,蒲公英、紫地丁、金銀花、野菊花清熱解毒消腫;生地、赤芍、丹皮涼血止血化瘀;紫背天葵、浙貝母、生牡蠣化痰散結軟堅;生牡蠣、海螵蛸制酸止血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制酸止痛、軟堅散結之功。
觀察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9.7%,對照組為69.0%;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可見,加味五味消毒飲可以保護胃黏膜,修復胃部炎癥病變,平復黏膜隆起,抑制胃出血,預防胃潰瘍,臨床療效顯著,達到了“治病求本”的目的,值得臨床借鑒。
[1]張萬岱,陳治水,危北海,等.慢性胃炎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04,12(5):31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