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社會政策 內涵 外延 社會工作者
作者簡介:卞振,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工作專業(yè)型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社會學。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3.294
社會政策來自于對英文Social Policy的翻譯。在政策前面加上“社會性的”定語有兩層含義:首先,它不是針對人性或個人而言的,而是針對民眾的;其次,它并非是經(jīng)濟性的。狹義而言,社會政策主要指由政府制定的社會性政策,是為了解決諸如貧困問題、改善民生狀況、促進社會公平與進步而制定實施的政策。廣義上來說社會政策基本與公共政策相同。在《社會政策十講》中蒂特馬斯說過:社會政策是一系列指揮行動實現(xiàn)既定目標的原則,蘊含變革取向:改變各種習慣、行為、處境、制度等。也就是說,社會政策本質上是中性的,我們不應該直觀地把其理解為是道德高尚的、積極正向的存在。我們期望它保持中立性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它在指導和規(guī)范著社會中各項行為的過程里,必定帶有自身的價值觀。關鍵在于如何在關注自身利益與關注他人利益之間進行的平衡與取舍。
按照邏輯學當中的解釋,內涵是指事物內在因素的總和,是指一個概念所概括的思維對象本質特有的屬性的總和。需要注意的是,事物的特有屬性是并不是內涵,而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它成為內涵的前提是被反映在概念之中。因此,當我們去探討什么是社會政策本質的時候,要注意其內涵并非是其實踐中表現(xiàn)出來的形式,而是蘊含在這些實踐背后的本質屬性。這些本質屬性是大量的社會政策實踐所共有的。
按此思路分析,本文認為社會政策的內涵本質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首先,社會政策首先是一種政治措施。社會政策是不同的階級、階層、政黨或團體之間發(fā)生的各種關系之一和進行的各種活動之一。有西方學者將社會政策視為“政治系統(tǒng)做出的權威性價值分配”,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社會政策的本質其實是一種政治措施。
其次,社會政策是人們利益的具體體現(xiàn)。利益是指人們的各種需要及其滿足,它不僅包括物質和文化層面,也包括精神和政治層面。利益是人們進行各項活動的第一動機,這一點不會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程度變化而改變。
最后,社會政策是人們追求改造社會并付諸實踐的重要方式。社會政策是扶持弱勢和困難群體的,它通過對社會財富的再分配來平衡由于市場因素造成的各種不公平現(xiàn)象。社會政策的主體,通過自己在社會實踐中體會社會不公平、發(fā)現(xiàn)社會問題,并針對問題的特點和成因制定實施相應社會政策,從而緩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
對社會政策的看法通常來說是:
第一,主要是關于政府、社會組織等怎樣去處理社會問題的社會行政,是以協(xié)調不同階層、利益團體之間的關系從而增強社會團結為目標。
第二,社會政策也是一個政治過程和政治實踐。因為社會的不同,社會政策的制定實施以及調節(jié)機制是不盡相同的。
外延通常是指某一概念所概括的思維對象的數(shù)量、范圍。關于社會政策的外延領域一般包括:針對貧困人群的社會救助政策;滿足公民去醫(yī)院就醫(yī)、調節(jié)醫(yī)療資源平衡的衛(wèi)生政策;促進勞動力就業(yè)、緩解失業(yè)問題的就業(yè)政策;促進人力資源發(fā)展、減少不平等的教育政策;滿足公民居住需求的住房政策等五個重要方面。而且,社會政策在某些福利國家的內部一方面是政府去解決社會問題的一種系統(tǒng)方法,另一方面它也是政府協(xié)調不同社會階層、團體的利益關系的一種重要手段,同時,社會政策的決策過程以及實施過程通常情況下都是在民主政治的環(huán)境中去展開工作的,所以說它的過程、效果也是受到各種各樣的可見或是不可見因素的制約和限制。
在今天的全球化時代,隨著日益增加的經(jīng)濟、社會風險對公民造成不斷加劇的影響,社會政策作為一種調控機制其本身也正因為逐步發(fā)展成為一種風險管控的重要手段而愈加被人們所重視。
當我們探討社會工作者為什么要懂社會政策這個論題時,首先應該明確兩者之間的關系到底是什么或者說存在怎么樣的聯(lián)系。社會工作者是以社會工作為職業(yè)的專業(yè)人群,其工作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助人自助的專業(yè)性社會服務工作。而我們所說的社會政策,一般情況下是指在一個社會中通過國家立法、政府行政干預等形式去解決社會問題、維護社會安全、增進社會福利、加強社會團結的一系列政策或是行為準則、規(guī)定的總稱。社會政策的核心其實是在于管控民眾在市場經(jīng)濟大環(huán)境下的社會風險。在我國,關于社會政策的概念通常采用其廣義的定義,也就是囊括了我們國家各類的醫(yī)療衛(wèi)生政策、文化政策、就業(yè)政策、教育政策和有關宗教政策等。
社會工作和社會政策兩者的聯(lián)系往往是發(fā)生在多個層面的。
首先,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情況下具有組織性的社會服務一般是在政府劃定的社會政策框架之中去進行的,而由政府劃定的社會政策的框架是通過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等形式為從事相關的服務活動提供了合法性、正當性的說明,它能夠指出按照政府的相關政策而展開的各類社會福利服務才是符合社會正當要求的,而與這些社會服務相關的一系列的籌措各類資源的工作活動也才具有了正當性和合法性。所以說社會工作者為了達到社會服務目標而進行的各類活動必須有相應的社會政策作為保障背書以及有力支持。
其次,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社會福利服務活動它同時也是作為社會政策的具體實施過程而存在的。雖然有觀點認為,社會政策的實施、貫徹和落實并不是僅僅局限在社會工作的層面和領域,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社會工作也確實是一個現(xiàn)代國家去貫徹落實社會政策時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而社會工作者以及社會福利服務機構和組織作為社會工作層面具體的實踐者憑借著不以盈利為目的去為社會服務的價值觀、專業(yè)方法對于社會政策的落實起著難以替代的作用。在工作的過程之中,作為社會工作者的專業(yè)助人方法的各類工作方式,包括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qū)工作以及社會行政,都能夠為社會政策的具體實施作出相應的貢獻。
最后,社會工作在某個角度上來說,可以作為社會政策檢驗人的角色。因為社會工作是最具體也是最直接地為政策對象去服務的活動,所以社會工作本身也就成為了社會福利政策和服務對象之間的橋梁,橋梁的一端進和社會政策連接在一起,而另一端是和服務對象相互連接。
這樣一來,社會政策是否與現(xiàn)實問題合適貼切,其實施是否能夠有益于社會問題的解決和緩解,都將在具體的實踐過程里得到社會工作者的反映。因而,社會工作的效果若能夠通過社會工作者及時有效的進行反饋,就會反過來成為推動社會政策不斷完善進步的力量和推動因素。
綜上所述,其實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關系,而社會工作者正是其間的紐帶,特別是在我國的大背景下,社會工作則更加需要社會政策層面有力的支持。事實上我國基本上的主要社會政策都是由政府層面去制定的,所以,我們促進社會工作的發(fā)展是需要政府層面的支持,才能進而去實現(xiàn)社會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并保證其適切性和有效性。透過上述的一系列論述和分析,我們對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者之間的聯(lián)系性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第一,社會工作者一般更易接近基層群眾,可以有效地收集更多信息去為社會政策的制定提供更真實的憑據(jù)。
第二,社會工作者其作為貫徹落實政策的實踐主體具有很多優(yōu)勢,比如專業(yè)的優(yōu)勢以及群眾的基礎。因而我們其實可以將部分社會工作者納入進公務員的體系之中,這樣可以同時實現(xiàn)社工的發(fā)展與政策有效落實。
第三,社會工作者在實踐過程中也可以作為監(jiān)督者,監(jiān)督社會政策是否被有效實施并起到實際作用,并將具體情況反饋到政府、社會,這樣更能體現(xiàn)社會政策的公平。
總之,社會工作是可以貫徹在整個社會政策的制定、實施、修正過程中的,并且能發(fā)揮很好的作用,社會工作者作為社會工作的直接實踐者,只有真正懂得社會政策,才能在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方案,從而對社會政策起到促進作用,實現(xiàn)兩者的共同發(fā)展,以促進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1]王玉香.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的協(xié)調功能比較分析.南都學壇.2008, 28(4).
[2]唐鈞.從社會保障到社會保護:社會政策理念的演進.社會科學.2014(10).
[3]王思斌.對社會政策內涵及發(fā)展的認識.中國機構改革與管理.2016(8).
[4]童敏.社會政策的基本邏輯——兼論社會工作者的角色.社會.2004(2).
[5]王思斌.社會政策實施與社會工作的發(fā)展.江蘇社會科學.2006(2).
[6]朱文興.社會政策的公正性: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