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西政 賈云生
“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為各個行業(yè)的改革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的發(fā)展契機。對于教育而言,“互聯(lián)網+”所帶來的不僅是淺層的技術支撐,更是新技術與教育形態(tài)的深度融合,從而實現(xiàn)由傳統(tǒng)教育走向智慧教育的“互聯(lián)網+”新生態(tài)。在這種背景下,薄弱中學如何利用互聯(lián)網的創(chuàng)新成果實現(xiàn)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山東省莘縣第二中學(以下簡稱“莘縣二中”)立足學校實際,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所帶來的發(fā)展契機,關注學校的內涵發(fā)展,建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并以此作為立德樹人的主陣地,架構了課程化多元育人體系,走出了一條從薄弱校到優(yōu)質校的內生發(fā)展創(chuàng)新實踐路徑。
2010年8月,莘縣二中自莘縣朝城鎮(zhèn)遷至莘縣縣城辦學。這所始建于1951年的中學在當?shù)厮闶且凰吓频墓⒏咧校欢驗閹熧Y力量弱、辦學效益低、社會聲譽差,曾一度面臨倒閉的危險。新生中存在著嚴重的學習習慣差、學業(yè)水平較低的問題。如何推動學校發(fā)展,改變薄弱中學的現(xiàn)狀,成為全校師生共同面臨的問題。
“處在急劇變化的時代的中國中小學,必須面對‘知道自己前行方向的問題。我們需要改變已經養(yǎng)成的習慣,需要獨立思考,做出基于學校整體綜合性改革的回答,為此,首先要改變的是學校改革主體的隨從心態(tài)和認識局限。”[1]只有發(fā)揮學校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激活蘊含于內部的生命力,實現(xiàn)自我的發(fā)展與提升。而這種根植于學校自身實際的原生性和扎根性的改革意識和實踐,也就成為薄弱學校走向優(yōu)質的關鍵因素。正是基于此種認識,莘縣二中在對學校現(xiàn)有條件進行自我診斷的基礎上,將發(fā)展的驅動力從求助于外部推動轉向內部自生,即通過孕育學校內涵發(fā)展的生長點,形成自身的發(fā)展特色,從而真正激發(fā)出學校發(fā)展的生命活力。
“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里萌生出來的?!盵2]基于“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的辦學理念,學校積極發(fā)揮“后發(fā)優(yōu)勢”,以課堂為出發(fā)點,確立了“以點帶面”的內生發(fā)展路徑。我們以改革課堂教學為突破口,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教學,探索“互聯(lián)網+”背景下的高效課堂;在此基礎上將改革延伸至學校管理、教師發(fā)展和學校文化等各個方面,進而實現(xiàn)學校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面向班級內的全體學生授課,很難根據(jù)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因材施教,導致好學生“吃不飽”、后進生“吃不了”的局面。而要想實現(xiàn)“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的辦學理念,就需要對課堂教學進行結構性的變革,打破傳統(tǒng)課堂“以教定學”的定式,實現(xiàn)“教”與“學”的翻轉,即“以學定教”?!盎ヂ?lián)網+”時代所帶來的技術手段為教與學關系的翻轉提供了支撐。莘縣二中利用“互聯(lián)網+”背景下的翻轉課堂為結構框架,采用混合學習策略,構筑了具有學校自身特色的“一五三”課堂教學模式。
2011年,學校開始進行“高效課堂建設”,形成了“一五三”教學模式的雛形?!耙弧保匆粋€指導思想—讓課堂“靈動”起來;“五”,即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學生展示、質疑補充、點撥提升;“三”,即實施課堂教學的“三個抓手”:導學案、分組教學、量化評價。該教學模式實施之初,課堂“靈動”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保證學生不在課堂上睡覺。經過一段時間的實施,學生在課堂上“不睡覺”的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課堂效率也有了較大提高。
但是,隨著課改的逐步推行,一些問題也逐漸顯現(xiàn)。例如:相當一批學生受知識基礎、性格能力等因素制約,還是不能真正融入課堂,趕不上課堂學習的進度,開始逐漸喪失學習興趣。面對這種現(xiàn)象,學校從2014年起將信息技術引進課堂,邁出了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由結合、整合到融合的新步子,并最終形成了現(xiàn)今的“一五三”課堂教學模式(見圖1)。
新的“一五三”課堂教學模式是以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為前提,以現(xiàn)代教育技術為手段,以整合的信息化課程資源為載體,以分組教學為基本形式,組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與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和積極心理成長,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其中的“一”,還是最初的一個指導思想—讓課堂“靈動”起來;“五”指五個教學策略—問題導學、小組促學、微課助學、討論釋學、評價測學;“三”指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課前自主學習、課中探究研習和課后鞏固練習。
自主學習在自習課上進行,是“一五三”課堂教學模式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約占30分鐘。首先,教師解讀自主學習目標。然后,學生在自主學習任務單的指引下,通過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教材,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自主學習完畢后,學生通過學習平臺在線完成“自主學習自測”,最后進行自學反思。同時,師生可通過教與學平臺進行線上交流,及時釋疑答惑。
探究研習在課堂中完成,是“一五三”課堂教學模式的核心環(huán)節(jié),約占40分鐘。師生依托數(shù)字化教與學平臺進行反饋評價和互動交流,教師可將問題通過平臺推送給全體學生,學生可以通過在平板上書寫、拍照等方式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則可以通過組織開展指定點評、全部互評等方式開展問題評價。
鞏固練習在自習課上進行,是“一五三”課堂教學模式的檢測環(huán)節(jié),約占10分鐘。在鞏固練習階段,教師為學生推送鞏固測評試題,學生通過平板電腦在線完成;教師通過測評結果分析隨時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通過師生錄制微課等方式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
“一五三”課堂教學模式作為翻轉課堂的一種實現(xiàn)形式,是教學流程逆序創(chuàng)新的集中體現(xiàn),其本質就是要幫助學生實現(xiàn)深度學習,即從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由關注知識點轉向聚焦問題解決,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反思自己的學習目的和策略,通過活動參與和完成任務實現(xiàn)知識的內化。首先,莘縣二中師生角色在翻轉課堂中實現(xiàn)了逆序創(chuàng)新,由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主、學生為輔,轉變?yōu)閷W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角色定位。其次,教學過程實現(xiàn)了逆序創(chuàng)新,由“先教后學”轉變?yōu)椤跋葘W后教”?!耙晃迦闭n堂教學模式將“互聯(lián)網+”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構建起了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個性化學習中心課堂[3],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提升了課堂教學的質量,為莘縣二中整體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莘縣二中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的首要任務,在全校范圍內實施“全員參與,人人有責”的全人員育人,“無縫管理,關注細節(jié)”的全過程育人,“立體網絡,多點出擊”的全領域育人,形成了以全員育人導師制為主的“課程化多元育人體系”。在這種全方位、立體化的“三全”育人網絡體系中,全校教職員工人人是導師,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關愛,努力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
學校將育德為主的全員育人導師制和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小組相結合,把每個班的學生分成九個合作小組,班主任擔任主任導師,其他科任教師擔任導師,每位導師負責三個小組,約18名學生。每一位導師對學生從生活到德育等各個育人環(huán)節(jié)進行全方位的指導和幫助,在履行育人職責時采用“三導”策略,即導心、導言、導行。導心包括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和心理疏導,引導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及時為學生疏解心理問題。導學包括指導學生學會做人與學會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指導學生高效學習,不斷突破自我。導行指導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把優(yōu)良品質落實到學習、生活中去,從小事做起,培養(yǎng)美德雅行,指導學生每天朗誦清晨勵語,吟唱勵志歌曲,從學生的身體成長和心理需求出發(fā),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
為了實現(xiàn)全員育人的目標,學校編制學生成長冊作為配套教材。學生成長冊的主要欄目包括“設計今天贏取未來”“反思今天完美一日”“老師,請您告訴我”“老師,請您分享我的成長”“我的本周成長評價”“下周成長目標”“導師寄語”等。課程化多元育人體系的構建,使校園內處處洋溢著崇學向善、積極向上的濃厚氛圍。
在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許多教師在工作中不能正確處理好新舊教育思想、新舊教學方法的關系。莘縣二中以課堂為基礎,以教學中的現(xiàn)實問題為研究對象,積極創(chuàng)建教研平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從而實現(xiàn)學校教育質量的整體改進和提升。
其一,學校以課堂為教研實訓基地,實現(xiàn)科研與教研的有機結合。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學校鼓勵教師將行動研究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例如:結合“一五三”課堂教學改革和全員育人導師制,我們成立了“‘一五三翻轉課堂教學研究室”和“德育教研室”,形成了教學即科研的氛圍。同時,學校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教師培訓機制,多次組織骨干教師赴省內外課改名校學習,聘請國內知名專家進校園開展專題講座。當前,學校教師以科研的態(tài)度進行教學,將教學中碰到的問題作為研究的對象,實現(xiàn)了教研與科研的有機結合,教師成為研究者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師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其二,教師們以校本問題為研究主題,形成了多種形式的學習共同體,進行校本教研活動。為了有效促進校本教研與科研互動,學校積極鼓勵教師結合教育教學實踐申請相關課題研究,成立了14個“一五三”課堂名師工作室。
其三,學校還構建了多層級的教研團隊。一方面,學校與魯東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簽訂合作協(xié)議,借助高校專家團隊,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另一方面,學校還組織本校優(yōu)秀教師和優(yōu)秀學生共同組建研究團隊。目前,學校聘請了校內41位優(yōu)秀教師和41名學生做兼職研究員。
如今,在學校136名教職工中,擁有國家、省市級科研課題研究成果者多達98人。同時,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研究活動,如舉辦教師論壇、課例研討、委派教師參加全國性的學術會議交流課改經驗等。目前,學校已成為山東薄弱高中優(yōu)化升級的一個典范。
參考文獻:
[l] 葉瀾,等.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 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M].李季湄,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3] 陳佑清.建構學習中心課堂—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轉型的取向探析[J].教育研究,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