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玲玲,萬爭艷
(武漢市優(yōu)撫醫(yī)院精神科,湖北 武漢 430015)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上較常見、病因不明的一種重癥慢性精神疾病。此病患者的主要表現為思維、情感、行為等發(fā)生障礙及精神活動不協(xié)調,其病情遷延難愈且易反復發(fā)作,其生活質量可受到嚴重的影響,其家庭可承受沉重的負擔[1]。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是新一代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藥物,目前已被廣泛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癥。這兩種藥物的臨床療效及可導致的不良反應均存在明顯的不同[2]。本次研究對比分析了應用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臨床效果和安全性。
本研究中的患者均為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武漢市優(yōu)撫醫(yī)院精神科收治的112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3]中關于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其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的評分均>60分。這些患者均排除了患有心、肺、肝、腎等重要器官的疾病、排除因患有器質性疾病而發(fā)生精神障礙或其他精神疾病、存在酒精依賴或藥物依賴、排除因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出現極度興奮、躁動的情緒或有自殺企圖、對阿立哌唑或利培酮有使用禁忌證或過敏反應及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可能。本研究已通過武漢市優(yōu)撫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本研究中患者的家屬、監(jiān)護人或法定代理人均同意讓患者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將這些患者按照就診的編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有56例患者。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30例,女26例;其年齡為19~63歲,平均年齡為(39.77±5.69)歲;其病程為2個月至12年,平均病程為(3.42±0.67)年。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32例,女24例;其年齡為21~64歲,平均年齡為(38.92±4.78)歲;其病程為1~12年,平均病程為(3.58±0.43)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為對照組者應用利培酮進行治療,其用法是:每日服2次,初始用藥量為1 mg/d,用藥1周后將用藥量增加至2 mg/d,可根據患者的療效及對藥物的耐受情況逐漸增加其用藥量,最大的用藥量不能超過6 mg/d。為觀察組者應用阿立哌唑進行治療,其用法是:每日服1次,初始劑量為10 mg/d,用藥1周后將用藥量增加至20 mg/d,可根據患者的療效及對藥物的耐受情況逐漸增加其用藥量,最大的用藥量不能超過30 mg/d。為兩組患者用藥治療8周為一個療程。指導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期間禁用其他的抗精神病藥物、抗狂躁藥物、抗抑郁藥物或進行電休克治療?;颊呷粲袊乐厥叩陌Y狀可酌情為其使用苯二氮卓類藥物進行治療?;颊呷舭l(fā)生錐體外系的不良反應可為其應用抗膽堿能藥進行治療。
對比觀察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及接受治療8周后其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并使用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量表)對其臨床癥狀進行評估,采用副反應量表(TESS)對其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情況進行評估。
根據兩組患者PANSS評分的減分率評價其臨床療效。PANSS評分的減分率=(治療前PANSS評分-治療后PANSS評分)/治療前PANSS評分×100%?;颊逷ANSS評分的減分率若≥75%可判定其療效為基本痊愈,若為50%~74%可判定其療效為顯著進步,若為25%~49%可判定其療效為進步,若<25%可判定其療效為無效。
建立Excel數據庫記錄本研究中的數據,并應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觀察組患者中,療效為基本痊愈、顯著進步、進步及無效的患者分別有27例、16例、9例及4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2.86%。在對照組患者中,療效為基本痊愈、顯著進步、進步及無效的患者分別有26例、14例、10例及6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9.29%。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
表2 兩組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情況的比較
近年來,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病率呈逐漸增高的趨勢。精神分裂癥患者可因發(fā)生社會功能缺陷而承受巨大的痛苦,其生活質量可受到較大的影響。目前,此病的病因尚未闡明,因此治療此病的難度較高[4-5]。精神分裂癥有呈慢性進展的傾向和較易致殘的特點。此病患者常會發(fā)生精神殘疾,其預后大多不良。對此病患者進行積極的治療是提高其生活質量、減輕其家庭負擔的關鍵[6-7]。在臨床上,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是治療精神分裂癥的一線藥物。但是,精神分裂癥患者在使用此類藥物進行治療期間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糖脂代謝異常、體質量增加等不良反應,其用藥的安全性較低[8]。本研究主要探討用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有臨床研究的結果證實[9-10],長期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的患者可出現糖脂代謝紊亂,代謝綜合征等不良反應。用阿立哌唑或利培酮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治療,在改善其陽性癥狀、陰性癥狀、認知功能缺陷及情感癥狀等方面均有較好的效果,但不可避免地會引起不良反應(尤其在用藥的初期更易引起不良反應)。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用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取得的臨床效果相當,但阿立哌唑較少引起不良反應,其安全性更高,可作為治療此病的首選藥物。
[1]趙輝.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療效比較[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8):1160-1161.
[2]田小元,向永紅.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臨床療效對比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48-50.
[3]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5-78.
[4]李樹敏,陳梓朗,張燕鋒.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療效觀察[J].吉林醫(yī)學,2015,36(7):1282-1284.
[5]蔣輝.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療效對比研究[J].江西醫(yī)藥,2013,48(11):1063-1065.
[6]曲秀穎.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療效觀察[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5,27(6):22-23.
[7]雷勇.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78例臨床效果比較[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5,31(6):902-903.
[8]謝振強.阿立呱哇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比較[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14):158-159.
[9]程道猛,劉靖雯,黃鵬,等.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療效與安全性對比分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14):1825-1826.
[10]劉逢安,徐濤.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療效和安全性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2014,7(3):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