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風
(興化市人民醫(yī)院,江蘇 興化 225700)
顱腦外傷是指暴力間接或直接作用于頭部所導致的顱腦損傷。該病患者的病情危重,且變化迅速,因此需及時接受手術治療[1]。陳小紅[2]等指出,對接受顱腦外傷手術后入住ICU的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能降低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鞏固其治療的效果。在本文中,筆者主要研究對進行顱腦外傷手術后入住ICU的患者實施整體護理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在興化市人民醫(yī)院進行顱腦外傷手術后入住ICU的100例患者。這100例患者均具有進行手術治療的指征,且其在術后均在ICU接受病情觀察和護理。其中,排除手術失敗、病歷資料不全及入院時GCS評分≥6分的患者。將這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50)和觀察組(n=50)。在對照組患者中,有女性患者18例(占36%),男性患者32例(占64%);其最小年齡為13歲,最大年齡為82歲,平均年齡為(48.49±5.71)歲;其手術持續(xù)的最短時間為0.5 h,最長時間為9 h,平均時間為(3.27±0.21)h;其中,因遭受暴力打擊致傷的患者有8例(占16%),因從高處墜落致傷的患者有15例(占30%),因發(fā)生交通事故致傷的患者有27例(占54%)。在觀察組患者中,有女性患者15例(占30%),男性患者35例(占70%);其最小年齡為15歲,最大年齡為81歲,平均年齡為(48.51±5.66)歲;其手術持續(xù)的最短時間為0.9 h,最長時間為8 h,平均時間為(3.12±0.23)h;其中,因遭受暴力打擊致傷的患者有10例(占20%),因從高處墜落致傷的患者有12例(占24%),因發(fā)生交通事故致傷的患者有28例(占56%)。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手術治療,術后,將其安排在ICU接受病情觀察和護理。在此期間,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方法是:密切觀察患者病情和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重點觀察其瞳孔的形態(tài)和意識的恢復情況。加強對患者進行引流護理,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暢,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量、性狀和顏色。另外,對患者進行飲食護理和皮膚護理等。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整體護理,具體的方法是:1)呼吸道護理。術后,及時為患者吸氧,確保其呼吸暢通,避免其發(fā)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及時清除患者呼吸道和口腔內的分泌物或嘔吐物,定期用吸痰裝置為其吸痰。在為患者吸痰時動作要緩慢、輕柔,避免損傷其口腔(或鼻腔)和氣管。若患者的痰液較為濃稠,不易吸出,則通過其氣道進行霧化吸入,以稀釋其痰液。對于深度昏迷的患者,應將其下頜抬起,避免其因舌根后墜而對其呼吸造成阻礙。定期將患者的痰液送至檢驗科進行痰培養(yǎng)和藥敏試驗,積極預防其發(fā)生肺部感染。2)降顱內壓護理。臨床研究表明,在對顱腦外傷患者進行手術后,采取有效的手段降低其顱內壓,有利于保護其腦組織,改善其神經功能。因此,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此類患者進行降顱內壓護理。術后,幫助患者取去枕平臥位,并將其床頭抬高15°~30°,以促進其腦部血液的回流,減輕其腦水腫的程度,從而降低其顱內壓。適當限制患者液體的攝入量,遵醫(yī)囑為其服用潤腸通便的藥物,以保持其大便通暢,避免其發(fā)生便秘。另外,一旦發(fā)現(xiàn)患者出現(xiàn)顱內壓升高的情況,應及時通知醫(yī)生,并協(xié)助醫(yī)生對其進行降顱內壓治療。3)引流護理。保持患者負壓引流管的通暢,避免引流管出現(xiàn)脫落、彎折、壓迫等情況。注意觀察患者引流液的量、性狀和顏色,若其引流液出現(xiàn)混濁或凝塊的現(xiàn)象,應立即通知醫(yī)生。另外,注意觀察患者的手術切口是否出現(xiàn)較多的滲出物。若其切口處出現(xiàn)較多的滲出液,但其引流量偏少,則提示其可能存在引流管堵塞的情況,應立即進行處理。4)預防并發(fā)癥的護理。保持患者皮膚的干燥、清潔,定期幫助其翻身,重點對其耳廓、足跟及骶尾部進行護理,以防其發(fā)生壓瘡。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時要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避免其發(fā)生切口感染或肺部感染。對于眼瞼閉合不全的患者,應用眼藥膏對其眼睛進行保護,并用紗布將其眼瞼遮蓋好。對于合并有癲癇的患者,應遵醫(yī)囑為其服用抗癲癇藥物(如苯妥英鈉等),避免其病情發(fā)作。定時為患者按揉雙下肢,并為其穿戴壓力襪,以防其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5)體溫護理。顱腦外傷患者極易出現(xiàn)體溫調節(jié)障礙,致使其體溫升高,進而可導致其顱內壓增高。因此,護理人員應注意觀察患者體溫的變化情況,每隔30 min為其測量1次體溫。若其體溫超過38℃,應及時對其進行物理降溫。對于進行物理降溫效果不佳的患者,應遵醫(yī)囑讓其服用退燒藥。6)腸內營養(yǎng)支持。在術后24~72 h內,加強對患者進行腸內營養(yǎng)支持。為患者置入鼻飼管,經鼻飼管為其輸注自制的勻漿膳或成品勻漿膳。根據(jù)患者機體對營養(yǎng)的需求狀況,每隔2.5~3 h為其輸注1次營養(yǎng)液(夜間可將輸注的間隔時間延長至4~5 h)。開始時輸注營養(yǎng)液的量為50~80 ml/d,以后可將輸注量逐漸增至200~250 ml/d。
比較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評分)。將兩組患者的治護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經治護,患者的GCS評分較治療前升高≥6分。有效:經治護,患者的GCS評分較治療前升高3~5分。無效:經治護,患者的GCS評分較治療前升高<3分??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用自制的護理滿意率調查問卷調查兩組患者家屬對護理的滿意率。此問卷將兩組患者家屬對護理的滿意程度分為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總滿意率=(滿意例數(shù)+基本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3]。
用SPSS20.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的GCS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GCS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GCS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GCS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GCS評分 t值 P值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50) 5.01±1.27 10.63±1.75 18.3785 0.0000觀察組(n=50) 5.03±1.19 12.88±1.86 20.8341 0.0000 t值 0.0813 6.2298 P值 0.9354 0.0000
觀察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治護效果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4%(其中,有1例患者術后并發(fā)顱內感染,有1例患者術后并發(fā)壓瘡)。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18%(其中,有3例患者術后并發(fā)顱內感染,有4例患者術后并發(fā)壓瘡,有2例患者術后并發(fā)腦水腫)。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
觀察組患者家屬對護理的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家屬(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家屬對護理滿意率的比較
顱腦外傷是神經外科的常見病。目前,臨床上對該病患者主要進行手術治療。而該病患者在手術后多需要在ICU接受病情觀察和護理。在本文中,筆者及其團隊對進行顱腦外傷手術后入住ICU的50例患者實施整體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治護的總有效率高達90%。對此類患者進行整體護理,體現(xiàn)出了護理工作中的全面性與針對性。其中全面性是指護理工作的內容豐富、全面,包括對患者進行呼吸道護理、降顱內壓護理、引流護理、預防并發(fā)癥護理、體溫護理和腸內營養(yǎng)支持等。針對性是指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各項護理工作,且每項護理工作的開展均建立在患者病情需要的基礎上。
綜上所述,對進行顱腦外傷手術后入住ICU的患者實施整體護理,能顯著提高其臨床療效,降低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提高其家屬對護理的滿意率。
[1]朱春香.分級護理在重癥監(jiān)護病房重癥顱腦外傷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5(29):2213-2215.
[2]陳小紅.重癥監(jiān)護病房(ICU)中實施分級護理制度對重癥顱腦外傷患者ICU入住期間院內感染發(fā)生情況影響的研究[J].健康前沿,2016,23(4):54.
[3]吳丹丹,張麗艷,李燕,等.顱腦損傷氣管切開患者ICU轉出后的康復護理與觀察[J].中外醫(yī)療,2013,32(27):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