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超群,廖賽維
(解放軍第118醫(yī)院麻醉科,浙江 溫州 325000)
小兒燒傷是兒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臨床研究表明,小兒燒傷一般以熱液燙傷為主,鮮有火焰燒傷、化學物質燒傷和高溫氣體燒傷等。該病在學齡前兒童(尤其是1~4歲的兒童)中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該病患兒病情的嚴重程度與熱源的溫度及接觸熱源的時間密切相關[1]。與成年人相比,小兒在發(fā)生燒傷后更易出現(xiàn)脫水、酸中毒及休克等情況,因此需要及時接受治療。目前,臨床上對該病患兒主要進行手術治療。但小兒的生理功能與成年人相比差異較大,具有明顯的特殊性。燒傷患兒在接受手術時對麻醉的要求較高。臨床上應根據(jù)此病患兒的解剖特點和生理特點,為其選擇一種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以便使其安全地度過麻醉期和手術期。在本文中,筆者主要比較對接受手術的燒傷患兒使用七氟醚與丙泊酚進行麻醉維持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間在解放軍第118醫(yī)院進行燒傷手術的66例患兒。這66例患兒均具有進行手術治療的指征,且其家長均自愿參與本研究。其中,排除對七氟醚、丙泊酚等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的患兒。將這66例患兒隨機分為丙泊酚組(n=31)和七氟醚組(n=35)。在丙泊酚組患兒中,有女性患兒15例,男性患兒16例;其年齡為1~5歲,平均年齡為(3.45±0.63)歲;其燒傷的面積為5%~56%,平均燒傷面積為(22.24±4.51)%。在七氟醚組患兒中,有女性患兒17例,男性患兒18例;其年齡為1~6歲,平均年齡為(3.72±0.83)歲;其燒傷的面積為6%~54%,平均燒傷面積為(23.61±4.72)%。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兒均進行手術治療。術中,對七氟醚組患兒使用七氟醚進行麻醉維持,方法是:在手術前30 min,為患兒肌內(nèi)注射0.01 mg/kg的阿托品。在患兒進入手術室后,為其建立靜脈通道。用1.5 mg/kg的丙泊酚+0.1 mg/kg的咪達唑侖+4 g/kg的芬太尼+0.8 mg/kg的阿曲庫銨對其進行麻醉誘導。麻醉誘導成功后,對其進行氣管插管和機械通氣,將其潮氣量保持在8 ml/kg左右,將其呼吸頻率保持在18次/min左右,將其呼氣和吸氣比保持在1∶2左右。然后為患兒吸入濃度為1%~4%的七氟醚進行麻醉維持,術中可根據(jù)其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適當調(diào)整七氟醚的吸入濃度。若患兒術中發(fā)生躁動,可為其靜脈推注適量的阿曲庫銨或舒芬太尼。對丙泊酚組患兒使用丙泊酚進行麻醉維持,方法是:在手術前30 min,為患兒肌內(nèi)注射0.01 mg/kg的阿托品。對其進行麻醉誘導、氣管插管及機械通氣的方法與七氟醚組患兒相同。在麻醉誘導成功后,為其持續(xù)泵注丙泊酚(劑量為3~8 mg/kg)進行麻醉維持。若患兒術中發(fā)生躁動,可為其靜脈推注適量的阿曲庫銨或舒芬太尼。
統(tǒng)計并比較兩組患兒手術持續(xù)的時間、術畢至自主呼吸恢復的時間、術畢至拔管的時間、術畢至蘇醒的時間及其全麻蘇醒期躁動的發(fā)生率。
用SPSS20.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七氟醚組患兒術畢至自主呼吸恢復的時間、術畢至拔管的時間和術畢至蘇醒的時間均短于丙泊酚組患兒(P<0.05)。兩組患兒手術持續(xù)的時間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手術指標及麻醉指標的比較(min,±s)
表1 兩組患兒手術指標及麻醉指標的比較(min,±s)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持續(xù)的時間 術畢至自主呼吸恢復的時間 術畢至拔管的時間 術畢至蘇醒的時間七氟醚組 35 95.43±12.42 9.78±3.48 12.05±3.74 11.02±5.12丙泊酚組 31 95.48±12.45 16.45±6.78 20.15±9.78 26.45±5.88 t值 0.0163 5.1125 4.5427 11.3968 P值 0.9870 0.0000 0.0000 0.0000
在七氟醚組患兒中,沒有患兒發(fā)生全麻蘇醒期躁動,其全麻蘇醒期躁動的發(fā)生率為0。在丙泊酚組患兒中,有4例患兒發(fā)生全麻蘇醒期躁動,其全麻蘇醒期躁動的發(fā)生率為12.9%(4/31)。七氟醚組患兒全麻蘇醒期躁動的發(fā)生率低于丙泊酚組患兒(P<0.05)。
小兒的機體尚未完全發(fā)育成熟。在發(fā)生燒傷后,小兒的病情較成年人更重,更容易引起臟器功能損傷,導致其代償能力下降,因此其在進行手術時會面臨更高的麻醉風險。臨床上在對燒傷患兒進行手術治療時,應根據(jù)其解剖特點、生理特點和具體病情,為其選擇一種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丙泊酚和七氟醚均是臨床上常用的麻醉藥物。丙泊酚是一種短效的全身性麻醉藥物,其麻醉起效的時間為30~40 s。由于該藥會在短時間內(nèi)被人體迅速代謝和清除,因此其藥效持續(xù)的時間較短,一般只能維持4~5 min。有研究指出,丙泊酚的作用機制是抑制鈣離子的內(nèi)流和釋放,擴張動靜脈,降低交感神經(jīng)的興奮性,從而起到鎮(zhèn)痛的作用。但該藥的鎮(zhèn)痛效果并不理想,術中易使患者出現(xiàn)應激反應[2]。七氟醚由Ross Terrell首先發(fā)現(xiàn),于1968年由Regan合成,于1986年完成三期臨床試驗,并于1990年由日本的藥監(jiān)部門批準在臨床上使用。該藥的血/氣分配系數(shù)較低,且其氣味芳香,不會過于刺激呼吸道,從而可避免引起喉痙攣。另外,七氟醚對肝腎的毒副作用較小,對血流動力學相關指標的影響也相對較少,用藥的安全性較高。董愫[3]等將60例新生兒分為兩組,分別采用七氟醚與丙泊酚對兩組患兒進行麻醉。研究的結果顯示,用七氟醚進行麻醉的患兒其麻醉蘇醒的時間和術后自主呼吸恢復的時間均短于采用丙泊酚進行麻醉的患兒,其呼吸抑制的發(fā)生率也低于采用丙泊酚進行麻醉的患兒。這與本研究的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與用丙泊酚對接受燒傷手術的患兒進行麻醉維持相比,用七氟醚對其進行麻醉維持的效果更好,能縮短其術后自主呼吸恢復的時間、拔管的時間和蘇醒的時間,降低其全麻蘇醒期躁動的發(fā)生率。
[1]張學康,趙為祿,徐琳,等.七氟醚與丙泊酚用于小兒燒傷手術麻醉維持的比較[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1,27(7):647-649.
[2]張艷清,陳余糧.七氟醚與丙泊酚用于小兒燒傷手術麻醉維持的療效[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33):40.
[3]董愫,金立民,劉嘉,等.七氟醚與丙泊酚用于新生兒麻醉效果的實驗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0,14(2):248-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