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瓊潔
摘 要:中國畫和其他畫作存在很大的不同,中國畫本身具有濃厚的中華韻味,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痕跡。這種文化的映襯不僅體現(xiàn)在繪畫的方式上,還表現(xiàn)在繪畫的選材以及工具上。在進行國畫繪制的過程中,繪畫展現(xiàn)出來的意義和價值讓人折服。這體現(xiàn)的不僅是畫作的美感,更是一種人生的內(nèi)涵。人們的修養(yǎng)和品德都會在國畫中展現(xiàn)出來,通過亮麗的色彩,帶給人一種不同的感受。國畫中涉及的山河、樹木和大海等,都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中國畫與其他畫作相比,具有更加濃厚的色彩和久遠意義。因此,在國畫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鑒賞力也是一項巨大的挑戰(zhàn)。文章闡釋了國畫的審美標準,并重點分析了國畫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與鑒賞力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國畫教學;審美情趣;鑒賞力;培養(yǎng)策略
中國畫帶有十分明顯的民族氣息。不管是進行繪畫工具的選擇,還是對材料的運用,和其他畫作相比都具有更加濃厚的審美和水墨韻味。在畫作中更加注重對意境的渲染。國畫中涉及的山川、河流、人物和花鳥等都蘊含著生命的價值。很多國畫作家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的過程,都是對內(nèi)心沉靜的展現(xiàn)。國畫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鑒賞力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能夠讓學生在欣賞國畫佳作的過程中體會藝術的魅力,還能夠讓學生在國畫的影響下,實現(xiàn)繪畫的價值和意義。由此可見,在國畫教學中對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鑒賞力進行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一、審美情趣和鑒賞力
審美情趣體現(xiàn)的是一種對觀察的感受,通常情況下可以從多個角度對國畫進行觀察和分析。從觀察中感受到作品的內(nèi)涵和存在價值。同時,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驗出審美的樂趣。鑒賞力主要是通過對繪畫的賞析,提升自身對繪畫的認知,從自身對繪畫的理解入手,通過自身的內(nèi)心真實感受,準確地評定出繪畫作品存在的內(nèi)涵和價值。
二、審美教育這一新興的教育模式
在國畫教學中所起的作用
與其他繪畫相比,國畫存在一定的不同。繪畫者的心態(tài)和心情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國畫的質(zhì)量。同時,畫家自身的修養(yǎng)也會在繪畫和作品中彰顯出來,在畫品中便能夠看到人品。從中國畫角度出發(fā),在進行畫作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不僅要自身繪畫工作好,還應該具有濃厚的文化修養(yǎng),這樣才能夠保證創(chuàng)作出來優(yōu)秀的畫作。當前,畫家自身的修養(yǎng)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畫作評斷的一個重要標準。審美不僅關注的是形式,還要關注內(nèi)容。審美教育成為了中國繪畫創(chuàng)作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凈化學生心靈的情況下,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和價值觀念。
三、國畫審美標準
從本質(zhì)角度出發(fā),國畫和其他繪畫創(chuàng)作存在很大的差距。因為畫家在進行繪畫的過程中會攝入自身的修養(yǎng)。由此可見,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學習繪畫技巧,并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引導。讓學生能夠把畫作和自身修養(yǎng)結合在一起,這樣就會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鑒賞力。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從國畫的具體結構思路進行闡釋,讓學生在繪畫中明確國畫的純真性,并且著重闡釋筆墨在國畫創(chuàng)作中占據(jù)的重要位置。之后,教師還應該認真思考繪畫的具體風格,要求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既要承載古代繪畫,還應該展現(xiàn)出自己的獨特風格。最后,繪畫創(chuàng)作還應該具有一定的韻味,讓人們在觀察的過程中真正地體會到繪畫創(chuàng)作的魅力和價值。審美不僅是形式,更是內(nèi)容,在國畫教學中便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鑒賞力。
四、國畫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力策略
(一)在欣賞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力
在進行國畫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對國畫欣賞和探究,通過對國畫表現(xiàn)手法的探究就能夠為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鑒賞力奠定基礎和前提[1]。學生在接觸國畫欣賞的時候就能夠自然而然地體會到國畫的韻味和價值。國畫中經(jīng)常涉及的“虛實相生,以形傳神”等的意境。比如,在對《鳥石圖軸》進行欣賞和分析的過程中,畫作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之時,學生就能夠體會出那種靈動的畫面和特殊的境界,并且能夠在構圖中發(fā)現(xiàn)其虛實相生的繪畫手法。同時,學生在觀察和欣賞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向?qū)W生介紹一下關注該畫作的創(chuàng)作背景。即“明末清初時期,作者經(jīng)歷了國家的敗亡,之后自己便隱居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這樣,學生在教師的講述下,就能夠體會到作者內(nèi)心的那種孤獨。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對該畫作進行欣賞和分析,就能夠在明確該畫作創(chuàng)作背景下,達到與作者情感的交流和溝通,實現(xiàn)情感共鳴。闡述了作者創(chuàng)作的背景,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
在國畫教學課堂上,想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就應該讓藝術感染力布滿整個課堂。從本質(zhì)上來說,繪畫并不是單獨存在的,其和其他學科也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不同教學方式的存在就能夠讓學生的審美情趣得到貫穿。比如在引導學生進行《愚公移山》《八駿圖》欣賞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古代的音樂、詩詞文化。比如,播放愚公移山詩文,這樣就能夠讓詩和畫相融合,讓學生體會出不同的境界。在此基礎上,學生的心靈就會得到觸動,還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國畫的積極性,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鑒賞力。
(二)在繪畫練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力
在繪畫練習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運用筆法、墨法、水法等繪畫技巧。這些技巧的運用就能夠讓學生在繪畫中體味畫法的意義和價值,讓學生身處不一樣的畫作繪畫境界。筆法講解時,教師應該關注各個階段的執(zhí)筆方法,在教師示范下,讓學生明確使用筆的具體力度。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重點強調(diào)繪畫的線條力度。墨法講解時,教師就需要向?qū)W生展示潑墨、破墨和積墨等多種方法,讓學生能夠在繪畫練習中學會用墨。
在對學生進行線條講解的過程中,應該從線條的具體表現(xiàn)功能上著手,讓學生在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能夠把線條中設計的情感充分展現(xiàn)出來。在進行線條勾勒的過程中,可以重點從筆墨的勾、點、擦等方面展現(xiàn)出國畫中體現(xiàn)出的審美情趣和鑒賞力。這樣的情況下,就能夠提升學生對國畫線條技巧的掌握,讓學生合理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同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繪畫示范的過程中,可以對一些經(jīng)典的國畫創(chuàng)作進行講解,并增加學生學習的樂趣。比如教師可以在向?qū)W生展示《清明上河圖》之后,向?qū)W生詳細地講解該畫作的創(chuàng)造背景和圖中涉及景物的具體含義。
另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繪畫展覽,讓學生在繪畫展覽中提升自身的繪畫修養(yǎng)。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開闊學生的境界,讓學生學習國畫的興趣越來越高。同時,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下,還能夠不斷強化自身的藝術感悟能力,并能夠在觀察作品中體悟出中作品蘊含的情感,進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和鑒賞力的目的。
(三)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提高審美情趣與鑒賞力
教師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進行國畫基礎訓練,不能全方面地對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鑒賞力進行培養(yǎng)[2]。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觀察生活的基礎上,感悟生命。比如,齊白石在畫蝦過程中,就會把蝦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出來。且對蝦進行了仔細的觀察,比如蝦的形狀,以及運動的具體狀態(tài)。之后就會對筆墨的表現(xiàn)手法,進行更加詳細講解。最后,通過生宣紙把蝦的透明度明顯地展現(xiàn)出來,使粗細線條得到完美結合。在此基礎上,使蝦的畫作水平達到極致。另外,徐悲鴻在畫馬的過程,也會對馬進行更加仔細的觀察和分析。作者在專門掌握馬的骨骼和肌肉之后畫出來的馬不僅形似,而且神似。同時,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把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展現(xiàn)出來。因此,教師在進行國畫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把握生活中涉及的細節(jié),并在此基礎上尋找出生活中的畫作素材,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鑒賞力。
(四)鼓勵學生多去實踐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對國畫的基本繪畫技巧進行掌握[3]。之后就可以讓學生進行相應的練習,在練習的基礎上去實踐。學生在課堂中就能夠?qū)W到繪畫等相關的技法知識,并能夠把繪畫的理論和實踐相互結合。學生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能夠不斷提升自身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繪畫技巧。另外,學生在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還應該積極發(fā)展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礎上找出問題存在的原因。這樣學生的學習方式就能夠得到改善。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該結合學生創(chuàng)作的作品給予學生一定的評價,并在此基礎上更加透徹地了解學生。在對學生進行理論指導的過程中,實現(xiàn)理論知識的重點點播,這樣就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繪畫創(chuàng)作能力和水平。
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chuàng)作機會。這樣便能夠增加學生的創(chuàng)作技能和水平[4]。比如,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國畫創(chuàng)作的視頻和圖片等,之后,可以為學生配上相關的音樂。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我的祖國》歌曲,讓學生在傾聽音樂的過程中畫出自己心目中的大好河山。學生就可以通過繪畫表達出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這樣也能夠提升學生的繪畫想象能力和靈感,并在此基礎上感受到國畫的魅力和價值,在吸收教師講授的知識時,還能夠培養(yǎng)自身的審美情趣和鑒賞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國畫教學中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鑒賞力就應該從學生的繪畫基礎著手。在欣賞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鑒賞力,在繪畫練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鑒賞力。同時,教師還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以此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鑒賞力。最后,在鼓勵學生多多實踐的情況下,去完善國畫審美情趣和鑒賞力的教學。相信在教師的努力和國畫自身具有的魅力下,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鑒賞力一定會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李育.探究在國畫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力[J].教育現(xiàn)代化,2017,(10):228-229+251.
[2]王夢.淺談國畫教學中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力培養(yǎng)[J].美術教育研究,2016,(10):111.
[3]姚伯玉.高中美術鑒賞課中學生審美能力培養(yǎng)之我見[J].美與時代(中),2014,(01):61-62.
[4]李黎莉.淺談國畫教學中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力培養(yǎng)[J].美術教育研究,2011,(09):127.
作者單位:
桂林旅游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