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奔奔
(江蘇省宜興市腫瘤醫(yī)院,江蘇 無錫 214200)
胃癌是指發(fā)生于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中醫(yī)認為,胃癌屬于“胃反”、“噎膈”、“胃脘痛”、“積聚”的范疇,其病因有“正虛”、“邪實”兩個方面。王居祥主任中醫(yī)師從事臨床及教學科研工作已有40余載,在治療胃癌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王居祥認為,在導致胃癌的病因中,“正虛”主要是指中氣不足,脾腎虧虛,治法以益氣健脾、補腎為主;“邪實”主要是指氣滯、痰濕及毒瘀,治法以理氣解郁、利濕化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主。此病患者堅持使用中藥方劑進行長期治療,往往能取得較好的療效。在臨床上,王居祥擅長運用健脾益胃、疏肝和胃、辛開苦降之法治療胃癌?,F(xiàn)將王居祥治療胃癌的一些經(jīng)驗介紹如下。
中醫(yī)治療惡性腫瘤總的原則是扶正祛邪[1]相結(jié)合,以補中氣、健脾益腎扶正為主。中醫(yī)認為,惡性腫瘤的病機不外乎正虛邪實。東垣學說認為:“內(nèi)傷脾胃,百病由生”,脾胃為滋養(yǎng)元氣之源泉。人之元氣由先天所生,后天所長。元氣莫不由胃氣所化。《脾胃論》中說:“脾胃為血氣陰陽之根蒂也”。脾胃為精氣升降之樞紐。人體的生命活動必須依靠臟腑精氣的升降運動。升降浮沉是自然界萬事萬物的基本運動形式,其表現(xiàn)為升降相替,沉浮更變,周而復始。脾屬中土,土旺于四時,在四時中皆有土氣。因此,土在升降浮沉和萬物生長收藏的過程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人體之脾土,亦是同理。脾胃屬土,在臟腑精氣的升降運動中可起到重要的作用。脾胃不僅可將水谷之精氣灌溉四臟,滋養(yǎng)周身,同時還能推動臟腑精氣的上下流行、循環(huán)化生。胃癌患者的病情多為“本虛標實”之證[2]。《內(nèi)經(jīng)》中說,“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胃具有腐熟水谷,消化食物、吸收精微的功能。脾胃健壯則其腐熟水谷的功能健全。若脾胃虛弱,則其腐熟水谷的功能會減弱,甚至反受腐熟水谷之害,形成惡性循環(huán),使虛者更虛。脾胃虛弱貫穿于胃癌發(fā)生發(fā)展的各個階段。多數(shù)胃癌患者的發(fā)病與長期脾胃虛弱、患有慢性胃疾(如慢性胃炎及細菌感染等)有密切的關系。脾胃失于調(diào)治,寒、濕、熱諸邪乘虛侵入,即可誘發(fā)胃癌。積極防治慢性胃病可有效地降低胃癌的發(fā)病率。在治療胃癌方面,王居祥將補中氣、益氣健脾、養(yǎng)胃順氣作為基本治則,并通過辨證擬定不同的治療方案方法,針對患者體內(nèi)寒、熱、痰、瘀諸邪的變化情況為其增減用藥。在臨床上,治療胃癌的常用方劑為黃芪健中湯、香砂六君子湯、養(yǎng)胃散等,治療此病的常用藥物有黨參、太子參、沙參、黃芪、茯苓、白術、薏苡仁、砂仁、竹茹、陳皮、制半夏、豬苓、白芍、百合、佛手、瓦楞子、木香等。王居祥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內(nèi)藏元陰元陽,為人體其他臟腑陰陽之根本。惡性腫瘤,尤其是晚期惡性腫瘤多傷及腎,即所謂“五藏之病,窮必及腎”。明代的張景岳指出:“凡脾腎不足虛弱失調(diào)之人,多有積聚之病?!痹谖赴┗颊卟∏榘l(fā)生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其均可出現(xiàn)腎虛的表現(xiàn)。因此,應為此病患者使用補骨脂、山萸肉、枸杞子等補腎益精的藥物進行治療,以提高其臨床療效。
在治療胃癌時,王居祥最常用的祛邪法有清熱解毒法、疏肝和胃法、辛開苦降法、化痰祛濕法、溫中散寒法、活血化瘀法等。根據(jù)辨證論治的需要,王居祥也會使用以毒攻毒法、利水逐飲法、養(yǎng)血滋陰法等方法治療胃癌。
《內(nèi)經(jīng)》中說:“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諸嘔吐酸,皆屬于熱”。胃癌患者若出現(xiàn)心下痞滿、脘脅脹痛、嘔吐吞酸、喛氣呃逆、口苦咽干、舌紅苔黃、脈象弦數(shù)等氣結(jié)化火、寒熱并存的證候,可使用辛開苦降法對其進行治療。中晚期胃癌患者在進行手術治療后若因胃功能不全、寒熱之邪兼夾痰濁,痞結(jié)于內(nèi)而導致脾胃失降失常,亦可采用辛開苦降法對其進行治療。在為其用藥時可寒溫之品并用,以苦寒之品清瀉郁火,以辛開之品降逆之嘔。在采用辛開苦降法治療胃癌時,常用的方劑有半夏瀉心湯、左金丸等,常用的藥物有法半夏、黃連、黃芩、干姜、吳茱萸、陳皮、姜竹茹、蒲公英、黨參、甘草等。
胃癌患者??梢蝮w內(nèi)脾虛水濕不化而蘊結(jié)痰濕之邪[3]。古人常言:“百病多因痰作祟”、“自氣成積,自積成痰”。痰濕之邪不僅是胃癌的致病因素之一,也是此病重要的病理產(chǎn)物。痰濕蘊結(jié)型胃癌患者可出現(xiàn)胸脘滿悶、面黃虛浮、嘔吐痰涎、便溏腹脹、頸胸部位有痰核結(jié)節(jié)、腹內(nèi)有包塊、舌苔滑膩、脈象濡等臨床表現(xiàn)。痰濕之證往往與血瘀、氣滯等證候并存,故在為患者使用化痰祛濕法進行治療時,應兼用理氣法、活血法等治法。在采用化痰祛濕法治療胃癌時,常用的方劑有二陳湯、三子養(yǎng)親湯、平胃散、香砂六君子湯、海藻玉壺湯、星夏滌痰湯等,常用的藥物有陳皮、法半夏、郁金、海藻、厚樸、瓜蔞、膽南星、川貝、萊菔子、豬苓、茯苓、菖蒲、百合、橘葉、橘核、山慈菇、牡蠣、黃藥子等。
氣機調(diào)暢是人體臟腑功能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的基礎。腫瘤的發(fā)生與氣機失調(diào)的關系極為密切。氣機郁滯既是導致惡性腫瘤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也是腫瘤最基本的病理變化之一[4]。憂思惱怒、七情不遂可導致肝郁氣滯、肝木克土、胃失和降、氣血不和等一系列的病理變化。早期胃癌患者較易出現(xiàn)胃脘脹滿不舒、痛引兩脅、情志不舒則疼痛加劇、心情舒暢則癥狀減輕、喛氣、胸悶、呃逆、嘔吐、胃脘部壓痛或可捫及腫塊等肝胃不和證的臨床表現(xiàn)。在治療胃癌方面,疏肝和胃法是常用的治法之一。在采用疏肝和胃法治療胃癌時,常用的方劑為柴胡疏肝散、旋覆代赭湯等,常用的藥物有柴胡、郁金、枳殼、旋覆花、白芍、代赭石、法半夏、香附、八月札、橘葉、蘇葉、川楝子、延胡索、烏藥、檀香、杮蒂、大腹皮、佛手、青皮、玫瑰花、九香蟲、綠萼梅、厚樸、甘草、焦三仙等。
胃癌患者的發(fā)病與其受到寒邪的侵襲密切相關?!秲?nèi)經(jīng)·百病始生》中說:“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蔽赴┗颊呖沙霈F(xiàn)胃脘隱痛、遇寒則甚、得溫則減、腹內(nèi)包塊、朝食暮吐、食后不化、復行吐出、下利清谷、面色淡白等脾胃虛寒的癥狀。溫中散寒法是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癌的常用方法。在采用溫中散寒法治療胃癌時,常用的方劑為理中湯、小建中湯等,常用的藥物有黨參、干姜、黃芪、茯苓、制附子、白術、砂仁、吳茱萸、桂枝、陳皮、姜半夏、炮姜、高良姜、生姜等。
活血化瘀法是治療胃癌的常用方法。在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療胃癌時,必須確認患者具有瘀證的臨床表現(xiàn)。胃癌患者??砂l(fā)生貧血、上消化道出血等并發(fā)癥。在進行胃鏡檢查時可發(fā)現(xiàn)其胃黏膜充血、出血、潰瘍、糜爛等病變,甚至可發(fā)生胃穿孔。在接受放療、化療期間,此病患者可出現(xiàn)白細胞、血小板減少等并發(fā)癥,并存在一定的出血傾向。因此,在為此病患者采用活血化瘀法進行治療時應特別慎重。胃癌患者若有瘀證,可出現(xiàn)心下痞塊、胃脘刺痛、按之壓痛、食后作痛作脹、面色晦暗、肌膚甲錯、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斑、脈沉細澀等表現(xiàn)。筆者認為,患者若無上述瘀證的表現(xiàn)不宜為其采用活血化瘀法,若其確有瘀證則可采取此法對其進行治療,并可聯(lián)用理氣法及化痰法。在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療胃癌時,常用的方劑為失笑散、膈下逐瘀湯、血府逐瘀湯、通幽湯等,常用的藥物有蒲黃、五靈脂、九香蟲、紅花、當歸、郁金、丹參、赤芍、延胡索、莪術、參三七、桃仁、丹皮、急性子、姜黃、藤黃、血竭、地鱉蟲、黃藥子、露蜂房、乳香、沒藥等。
清熱解毒法是治療胃癌的重要方法之一。胃癌患者在發(fā)病的早期甚至中期并不會出現(xiàn)明顯的毒邪內(nèi)蘊證,但毒邪已在其胃內(nèi)隱伏。在此病患者體虛氣弱或受到外邪侵襲時,其胃內(nèi)的毒邪便會顯露出來。在對胃癌患者進行治療時,即使其并無毒邪內(nèi)蘊的癥狀,仍可在進行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選用具有抗腫瘤作用的清熱解毒類藥物對其進行治療。在采用清熱解毒法治療胃癌時常用的藥物有山慈菇、天龍、夏枯草、白花蛇舌草、干蟾皮、石見穿、藤梨根、野葡萄藤、半邊蓮、半枝蓮、仙鶴草、敗醬草、龍葵、蛇莓等。
患者王××,男,69歲,其主訴為:三年前因患胃癌接受手術治療,近一個月內(nèi)其出現(xiàn)了較重的脘痞乏力等癥狀。2010年3月,該患者因出現(xiàn)“劍突下燒灼樣疼痛不適”的癥狀,在宜興市十里牌醫(yī)院接受上消化道鋇餐造影檢查,其病情被確診為“賁門癌”。2010年3月27日,該患者在宜興市十里牌醫(yī)院接受經(jīng)胸賁門癌根治術。術后進行病理檢查的結(jié)果顯示:“低分化腺癌侵及全層,兩切緣未見癌累及,賁門周圍淋巴結(jié)(2/5)見癌轉(zhuǎn)移,第四組淋巴結(jié)1/1見癌轉(zhuǎn)移”。術后,為該患者采用OLF方案進行6個周期的化療。在我院就診時,該患者的病情被西醫(yī)診斷為:賁門癌術后PT3N2M0ⅢA期。其臨床表現(xiàn)為:神疲懶言、乏力、脘痞、反酸、呃逆、口干、食少、進食生冷后胃感不適、腰酸軟、舌暗紅、苔白、脈滑、雙尺浮大、重按無力。其病情的辨證分型為:中氣不足,肝胃不和,脾腎兩虛,寒熱錯雜。為該患者采用益氣健脾、辛開苦降、和胃補腎、解毒抗癌的方案進行治療,所用的處方為:黃芪30 g,黨參10 g,莪術10 g,白術10 g,蒲公英15 g,仙鶴草15 g,煅瓦楞子30 g,補骨脂10 g,山萸肉10 g,法半夏6 g,姜竹茹10 g,黃連6 g,吳茱萸3 g,神曲10 g,谷芽10g。在此方中,黨參、黃芪、白術可益氣健脾,扶正培本;蒲公英、仙鶴草、莪術可解毒抗癌祛邪;半夏、黃連、竹茹辛開苦降,可和胃消痞止酸;補骨脂、山萸肉可益腎補虛。該患者在使用此方進行治療后,其諸癥均明顯改善。以此方作為基礎方對該患者進行治療二年余,其進行胃鏡復查及CT檢查的結(jié)果均無明顯的異常。
受到吳門醫(yī)派、東垣學說的影響,王居祥在治療胃癌等消化系統(tǒng)腫瘤方面重視健脾益胃、扶正祛邪之法,并堅持“治法穩(wěn)重,辨證細心、用藥守量、不偏不激、長期調(diào)治”的原則。他所用的中藥方劑看似平淡輕靈,方中無大熱、大寒、大毒及大劑量的藥物,但療效良好,副作用極輕,易被患者接受,能使患者堅持長期用藥調(diào)治,進而可使其病情逐漸轉(zhuǎn)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