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朋珠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河池市人民醫(yī)院急診科,廣西 河池 547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狀動脈的血供突然中斷或急劇減少,導致心肌持久且嚴重缺血,進而引發(fā)的心肌壞死[1]。該病是一種嚴重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發(fā)病人群為老年人。該病患者發(fā)病急、病情重,其發(fā)病后的恢復期長,容易因受到不良刺激而再次發(fā)病。進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是目前臨床上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方法。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會嚴重威脅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在對該病患者進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同時,對其實施科學有效的護理可降低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促進其身體康復。本文總結了現階段對進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護理的方法。
導致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生的誘因主要有過度勞累、情緒激動、暴飲暴食、寒冷刺激、便秘、吸煙及大量飲酒等。我國每10萬人中就有44~55人發(fā)生過急性心肌梗死。女性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平均年齡比男性晚9歲左右。這是因為,女性體內雌激素的水平較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其心血管系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fā)病的時間通常為7∶00~12∶00。部分該病患者在發(fā)病前1~2天或1~2周會出現急性心肌梗死的前驅癥狀。常見的急性心肌梗死前驅癥狀是心絞痛加重、發(fā)作時間延長、使用硝酸甘油治療的效果變差,或無心絞痛發(fā)作史的患者突然出現長時間的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持續(xù)性胸痛。若患者在發(fā)病后24 h內其心肌的電活動仍不穩(wěn)定,則其非常容易發(fā)生室顫、室速等心律失常的癥狀,威脅其生命安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的部位和面積均有所不同,其病情多變,部分患者還會發(fā)生并發(fā)癥,加重其病情。相關的研究結果證實,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狀動脈受阻的30 min內開通其冠狀動脈能避免其發(fā)生心肌壞死[2]。在該病患者發(fā)病6 h內為其靜脈滴注150 U的尿激酶,可使其冠狀動脈再通率達到70%左右?;颊甙l(fā)病的2 h內是對其進行搶救的黃金時間。但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大量地使用尿激酶可導致其發(fā)生出血和心律失常。
進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是臨床上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臨床護理人員對進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護理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能迅速開通其梗死的血管,改善其預后。但大部分患者及其家屬并不了解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導致其對治療的依從性較差。因此,護理人員應詳細地為患者及其家屬介紹進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方法、效果、目的及注意事項等。告知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對其造成的創(chuàng)傷小,其承受的痛苦輕,從而消除其負性情緒,提高其對治療的配合度。同時,護理人員還要及時對患者進行碘過敏試驗、備皮等術前準備工作,保證其治療的安全性。
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時,通常在其股動脈或橈動脈進行穿刺。對患者在橈動脈進行穿刺不受其體位限制、出血量少、術后對其進行護理的難度低、其住院的時間短、舒適度高。人體的股動脈比橈動脈粗,因此,對患者在股動脈進行穿刺成功率更高[3]。在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時,護理人員應及時準備好除顫儀、心電監(jiān)護儀、主動脈球囊反搏儀、臨時起搏器、吸痰裝置、吸氧裝置、中心靜脈導管包等急救設備和嗎啡、硝酸甘油、阿托品、多巴胺、地塞米松等急救藥品。及時為患者建立2條以上的靜脈通道。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精神、意識、心律、心率、血壓、呼吸等生命體征,及時判斷其是否發(fā)生休克或心律失常的情況,評估其心臟的功能,避免其猝死。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若出現煩躁不安、呼吸困難、出汗、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胸痛胸悶、心率減慢等癥狀,應懷疑其發(fā)生心包填塞或冠狀動脈穿孔。此時應立即配合醫(yī)生確診患者的病情,并為其使用球囊封閉穿孔,做好護理配合工作[4]。在對患者進行穿刺時及拔除鞘管時,其容易出現嘔吐、惡心、心率減慢、面色蒼白、血壓下降等癥狀。此時護理人員應將患者的頭部偏向一側,避免嘔吐物堵塞其呼吸道,導致其窒息。同時,應為患者靜脈注射1 mg的阿托品。若患者發(fā)生心源性休克,則應立即使用多巴胺對其進行治療。治療過程中不斷安慰和鼓勵患者,讓其通過深呼吸等方法緩解不良的情緒,并指導其配合各項治護操作。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完成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對其進行心電監(jiān)護、氧氣支持。遵醫(yī)囑對患者進行抗凝和補液治療。術后讓患者多喝水,促進其排出造影劑,避免造影劑損害其腎功能[5]。由于術中和術后均對患者使用抗凝劑,因此,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其出血的情況,并抬高其穿刺側肢體,避免在其穿刺側肢體進行測量血壓、抽血等操作。觀察患者足背動脈搏動及血運的情況。
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良飲食習慣比健康人多。這些不良飲食習慣包括飲食偏咸、喜歡食用油膩的食物、大量飲酒等[6-7]。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飲食護理前,應先了解其日常用餐時間、進食方式、每日進餐次數、攝入的食物量和種類、是否偏食、飲食是否規(guī)律及是否飲酒等。同時,還要對患者的尿液、大便、血液等進行生化檢驗,從而測定其機體的營養(yǎng)狀態(tài),確認其是否患有消化系統疾病或代謝性疾病[8-9]。王霞[10]的研究結果顯示,存在便秘癥狀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死亡率超過20%;不存在便秘癥狀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死亡率不足5%。因此,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癥狀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營養(yǎng)狀態(tài)、病情、體重、身高、吞咽功能、牙齒健康狀態(tài)、排便情況、胃腸道功能、心功能等為其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計劃。護理人員應鼓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吃粗糧、水果和蔬菜。可為患者選擇葡萄、梨、香蕉和橘子等水果及絲瓜、芹菜、菠菜和韭菜等蔬菜。這些水果和蔬菜不僅能為患者提供豐富的營養(yǎng),還富含纖維素。讓患者每天在飲食中攝取20 g的纖維素,以促進機體排出脂肪和膽鹽,增強其腸道蠕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fā)病后容易發(fā)生吞咽功能障礙和肢體功能障礙。因此,護理人員應對心肌梗死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術后第1天,協助患者翻身,被動活動其四肢。同時對患者進行心電監(jiān)護,避免其因翻身及進行被動運動而導致其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大幅度波動。術后第2天至第3天,協助患者取坐位或半臥位,讓其進行床邊靜坐、進餐、洗漱等活動。每次活動持續(xù)5~10 min,每日活動3次。術后第4天至第5天,協助患者在床邊站立5~10 min,在椅子上靜坐5~10 min。每日站立和在椅子上靜坐的次數為3~5次。術后第6天至第8天,協助患者步行到衛(wèi)生間洗漱。術后第9天至第10天,讓患者在病房內進行穿衣、如廁、洗漱等自理活動。術后第11天至第12天,協助患者在走廊內緩慢地行走。術后第13天至第14天,協助患者進行上樓梯和下樓梯訓練[11]。
目前臨床上尚無統一的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的方法,也缺乏評價早期康復護理效果的標準。臨床上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的時間通常為其發(fā)病后的2周內。部分研究者還在探索在發(fā)病后的1周內完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的方法。大部分學者均認為,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需遵循個體化的原則,充分考慮患者的年齡、性別、心功能、心理狀態(tài)、心肌梗死面積等情況,合理地為其制定訓練方案、活動量和活動方式[12]。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逐漸上升。護理人員應對傳統的護理方法進行擴展,以創(chuàng)新、求實的態(tài)度改進護理方法,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科學、人性化、系統化、精細化的護理,加速其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