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 吳向南 陶蕓生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安慶醫(yī)院,安徽 安慶 246003)
全身麻醉是臨床常用的麻醉方式,麻醉深度可控,但對呼吸循環(huán)的影響較大,術后蘇醒期容易出現(xiàn)躁動、寒顫,蘇醒質(zhì)量不佳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甚至可能導致手術失敗[1]。術后采用鎮(zhèn)痛藥物預防,是提升全麻術后蘇醒質(zhì)量的重要方法,有助于減輕疼痛的刺激。本次研究試對比不同鎮(zhèn)痛藥物的預防全麻術后蘇醒期躁動、寒顫的療效。
1.1 一般資料 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普外科手術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達法分組,A組、B組、C組各30例。A組,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21~51歲,平均(38.1±5.5)歲。體重53~74kg,平均(52.2±4.6)kg。甲狀腺手術15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11例、其他4例。B組,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23~53歲,平均(38.0±5.1)歲。體重52~75kg,平均(52.3±4.1)kg。甲狀腺手術16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10例、其他4例。C組,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22~54歲,平均(38.4±5.1)歲。體重53~73kg,平均(52.5±4.1)kg。甲狀腺手術16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11例、其他3例。納入標準(1)擇期手術;(2)麻醉風險等級(ASA)Ⅰ-Ⅱ級;(3)無明顯藥物禁忌癥;(4)無原發(fā)性認知、精神障礙,原發(fā)神經(jīng)功能障礙,不影響麻醉效果、認知功能的評價;(5)年齡15~65歲;(6)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腦部手術;(2)術后昏迷風險較高;(3)藥物濫用史,吸毒史,酗酒史;(4)ASAⅢ-Ⅳ級;(5)其他影響評估的疾病,如失明、脊髓損傷;(6)癲癇病史,其他可能影響認知功能評價的疾?。?7)嚴重的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如肺水腫;(8)嚴重創(chuàng)傷疾病,術后需要送入ICU;(9)可能導致疼痛的原發(fā)病,如創(chuàng)傷。三組對象年齡、性別、手術類型、體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麻醉 常規(guī)術前禁水食,橈動脈穿刺,建立靜脈通路。常規(guī)血氧飽和度、BI檢查。開放靜脈通道,肌注0.1mg/kg地西泮+0.01mg/kg阿托品,麻醉誘導成功。遵照Marsh標準計算異丙酚藥代力參數(shù),TCI血漿靶濃度初始值0.5μg/ml,誘導濃度3.0~4.0μg/ml,面罩給氧,3min后患者意識消失換氣管插管。互相比1:2,潮氣量10ml/kg,呼吸頻率11~14次/min,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壓維持在35~45mmHg。持續(xù)輸注丙泊酚,瑞芬太尼血漿靶濃度維持在0.1~0.15μg/kg·h,將BIS維持在40~60,術畢10min停止輸注丙泊酚,縫皮結(jié)束后停用瑞芬太尼。術中常規(guī)給予托烷司瓊,預防惡心、嘔吐。
1.2.2 術后鎮(zhèn)痛 A組:術后,注射0.05mg芬太尼,重度痛則給予0.1mg,此后給予鎮(zhèn)痛泵鎮(zhèn)痛,0.9%NaCL100ml+芬太尼0.01mg/kg+氟哌利多5mg,持續(xù)20min。B組:給予鹽酸曲馬,0.9%NaCL稀釋曲馬多(1.0mg/lg)10ml,靜脈微量泵入,持續(xù)20min。C 組:術畢,靜脈注射羥考酮10mg,麻醉恢復后,若出現(xiàn)中度痛,靜脈5mg,重度痛10mg,視躁動水平追加。
1.3 觀察指標 三組對象拔管時間、自主呼吸恢復時間、蘇醒時間、麻醉恢復室停留時間。在麻醉蘇醒期間每隔5min,進行躁動評分量表(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PAED)包括峰值、谷值、均值,寒顫評分(采用Dewitte標準)均值。
2.1 蘇醒進程 A組、B組、C組自主呼吸恢復時間、蘇醒時間、麻醉恢復室停留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B組拔管時間低于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A組、B組、C組蘇醒進程對比
注:與A組相比,*P<0.05;與B組相比,△P<0.05
2.2 躁動與寒顫情況 B組躁動峰值、谷值、均值低于A組,C組低于B組,B組、C組寒顫評分低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A組、B組、C組躁動與寒顫評分對比
注:與A組相比,*P<0.05;與B組相比,△P<0.05
本次研究顯示,單純從控制蘇醒期的躁動、寒顫而言,羥考酮效果優(yōu)于曲馬多,曲馬多優(yōu)于芬太尼。鹽酸曲馬多過去常被應用于癌痛、骨折術后鎮(zhèn)痛,鎮(zhèn)痛效果好,但有報道顯示其對呼吸抑制作用較強,長期應用亦可能產(chǎn)生耐藥性[2]。羥考酮是阿片類強效鎮(zhèn)痛藥,消除半衰期為3.5h,高于包括芬太尼在內(nèi)的安其他阿片類藥物,本次研究也顯示其可有效減輕躁動、寒顫,快速起效,有效減輕疼痛引起的躁動[3]。當然,C 組拔管時間高于A組,這可能與羥考酮所致呼吸系統(tǒng)抑制有關,應限制使用羥考酮,其更適合術后重度痛患者。
小結(jié):羥考酮鎮(zhèn)痛效果好,有助于降低躁動、寒顫發(fā)生風險,但不同藥物各有優(yōu)劣,需堅持個體化用藥原則。
[參考文獻]
[1]羅竺欣,張宇,喻田.全身麻醉藥靶點研究的新進展[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5,31(6):619-620.
[2]闕清芳,戴澤平.術后疼痛治療的管理現(xiàn)狀和進展[J].臨床軍醫(yī)雜志,2012,40(2):490-492.
[3]田薇薇,馬明華,余自成,等.2010-2012年上海市楊浦區(qū)中心醫(yī)院麻醉性鎮(zhèn)痛藥物應用評價[J].藥學服務與研究,2014,14(2):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