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先秦名家公孫龍“名實論”考辯

        2018-04-11 11:42:00趙映香楊正華
        大理大學學報 2018年9期
        關(guān)鍵詞:名實

        趙映香,楊正華

        (大理大學,云南大理 671003)

        一、公孫龍學說的思想史背景和前景簡介

        “公孫龍,六國時辯士也”〔1〕28。具體來說,公孫龍是戰(zhàn)國時的趙國人,曾經(jīng)做過平原君趙勝的門客多年,“公孫龍,趙平原君之客也”〔1〕34,活動于約公元前284至259年間,是當時名家重要人物之一。

        公孫龍的學說主要集中在其遺存于今的六篇文章里,這六篇文章為:《跡府》《白馬論》《堅白論》《通變論》《指物論》《名實論》,“竊疑此六篇中,《跡府》為后人序錄,羼入正篇?!薄?〕521

        名家學說曾在先秦時期非常流行,但到秦漢統(tǒng)一時就亡絕了。東晉魯勝曾指出:“自鄧析至秦時名家者,世有篇籍,率頗難知,后學莫復傳習,于今五百馀歲,遂亡絕?!薄?〕210名家思想大都注重“‘循名責實’‘綜核名實’”〔2〕1的方法。名家派別林立,惠施和公孫龍歸屬于“名辯”派,是其代表人物。這一派主要研究“‘正名’‘析辭’‘立說’‘明辯’的規(guī)律和有關(guān)問題”〔2〕2,在名家各派中影響最大,連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都兼修其派之學說。不過,惠施和公孫龍雖是這一派的代表,但其學說要晚于兼修其說的各家,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從東晉魯勝所著的《墨辯注》原敘中可窺一斑,“名者,所以別同異,明是非,道義之門,政化之準繩也??鬃釉唬骸匾舱?;名不正,則事不成?!又鴷?,作《辯經(jīng)》以立名本。惠施公孫龍祖述其學,以正刑名顯于世”〔3〕210。

        名家學說成為絕學,其原因肯定是很復雜的。伍非百先生指出了兩個原因:第一,“這些書所以散亡,理論太專門,太艱深難懂”〔2〕7,這第一因東晉魯勝也有提到:“率頗難知……遂亡絕。”伍先生的弟子蒙默也道出了學習名家思想的艱難,“師自???、訓詁、及于其意義,逐家逐句詳于講解,惜我諸生基礎(chǔ)太差,不堪承擔,不僅不克領(lǐng)會其深意,即欲粗知其旨,亦感吃力……此講疑為伍師對諸生接受能力之試探,或即有鑒于此,此后未再續(xù)講”〔2〕3-4。第二,伍先生認為其最大原因是受到政治因素干預,“因為名家綜核名實,觀察太精密,議論太鋒銳,虛則虛,實則實,真真?zhèn)蝹危z毫不容假借。專制皇帝最怕他們明辨是非,揭露本質(zhì),動搖人心。一批所謂正統(tǒng)的學者,也怕他們甚于洪水猛獸。專制皇帝用牢獄、捕快、刀鋸、鼎鑊對待他們,而所謂正統(tǒng)學者在辯論真理方面,敵他們不過,就利用帝王的權(quán)威,以刑罰禁錮把這派思想扼殺。因此,名家書籍,亡絕得最早最速了”〔2〕7。

        伍先生同時指出,名家書籍也并非全部亡絕,因為間接的、兼業(yè)的名家篇籍仍然流傳至今,其得以保存至今日者,全靠它們與兼業(yè)名家的書眾篇連在一起,假如單行,也就可能在秦漢時就亡絕了〔2〕7-8。魯勝也曾指出:“《墨辯》有上下《經(jīng)》,《經(jīng)》各有說,凡四篇,與其書眾篇連第,故獨存?!薄?〕210魯勝本希望“興微繼絕者”〔3〕210,可沒想到他的注也失傳了。

        二、公孫龍學說研究概述

        對公孫龍及其學說,從古至今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甚至相反的看法,在這個意義上,對公孫龍及其思想可以說是毀譽參半?!肮珜O龍之學,先賢或以‘辟言’(荀況)、‘詭辭’(楊雄)相譏,近人亦以‘幫閑’(郭沫若)、‘詭辯’(侯外廬)置議。”〔1〕7黃克劍認為“‘白馬非馬’可謂詭譎之談”〔1〕8。有些日本學者也認為,“與墨家并列的公孫龍等名家,玩弄了許多詭譎”,比如日本學者加地伸行指出:“公孫龍的‘白馬非馬’等論點,至今仍被作為詭辯。在日本高等學校的習題匯編中,列有‘以下的語句是命題嗎?’的問題,其中包括‘白馬非馬’的語句。而答案就特意說明這個語句是假的”〔4〕。無獨有偶,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試卷中也有類似的考題:“白馬非馬”的錯誤在于割裂了什么?而答案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guān)系”。

        對公孫龍及其學說,也有一些與以上形成鮮明對比的正面看法和評價。1932年,伍非百先生在其《中國古代名家者言》(今名為《中國古名家言》)一書中指出:“‘名家’之學,始于鄧析,成于別墨,盛于莊周、惠施、公孫龍及荀卿,前后歷二百年,蔚然成為大觀,在先秦諸子學術(shù)中放一異彩,與印度的‘因明’、希臘的‘邏輯’,鼎立為三?!薄?〕31956年,譚戒甫先生在其《公孫龍子形名發(fā)微》中指出:“一九三五年,我的墨經(jīng)易解出版,那里面有好些地方也曾提出名家和形名家所對爭的論題。如果說不是二家對爭,問題就不能解決;若作為對爭,就覺得文從字順,不煩牽扯了。這是事實,但學者們好像是一直沒有誰引起多大的注意。不過,他們既沒有表示承認,也很少有人提出過駁議,這是使我要懷疑的地方。”〔5〕4譚先生接著指出:“形名學說是戰(zhàn)國百家里面的一派,它在當時確實掀起過相當大的波浪,曾引起人們的注意和批判?,F(xiàn)在我希望并請求哲學家們,不吝賜教地來重新確定它的地位,并且重新估量它的價值,使我們的這份哲學遺產(chǎn)更加得到重視,也不使我白費這點力氣?!薄?〕4馮友蘭先生也指出:“過去這些觀點都被看作‘反論’,但我們一旦知道了惠施和公孫龍的基本思想,就可以懂得,這些其實并非‘反論’?!薄?〕另外,祁潤興教授也指出:先秦名家們“比較自覺地探討名稱與事實的意義問題以及名稱與名稱的邏輯關(guān)系,在理論思維上有一定的超前性,因而長期被誤解,甚至被貶斥為‘詭辯學派’,充滿‘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錯誤’”〔7〕。

        三、“名實論”考辯

        本文雖然以考辯公孫龍的“名實論”為主,但也難免會涉及到其余各篇以及《墨經(jīng)》中的名實思想。這是因為:一方面,正如伍非百先生指出,公孫龍各篇“辭致一貫,枝葉根干,交相扶疏”,“大抵《白馬》《堅白》為具體之論證,《指物》《通變》則抽象的說明”,《名實》則又是后兩篇的“根本”,“明此一論,則一切正詭之論,皆可迎刃而解”〔2〕525。另一方面,公孫龍“祖述”前學,其名學特別與墨子的名學息息相關(guān),二人之間既有高度一致的地方,又有相互對爭或敵對的地方。關(guān)于后者,伍非百先生也曾指出:“公孫龍子之書,處處與墨子《辯經(jīng)》為論敵,這是中國古代名家兩大論宗。不懂《公孫龍子》,就不能讀《墨經(jīng)》,不懂《墨經(jīng)》,也無法了解《公孫龍子》。所以研究這兩家的書,應當相輔而行,才會相悅以解。”〔2〕12

        (一)何謂“名”和“實”

        1.何謂“名”

        公孫龍所說的“名”是稱謂“實”的名稱或詞語。他在《名實論》中說到:“夫名,實謂也?!薄?〕87《墨經(jīng)》的《經(jīng)說上》第八十一條也指出:“所以謂,名也;所謂,實也。”〔3〕61大意為:名是用來稱謂實的詞語,實是被名稱謂的物或?qū)ο?。公孫龍在“名實論”中,用“彼”名和“此”名分別指稱彼之實和此之實〔1〕86-87。而其《指物論》中的“物莫非指”的“指”就是通常所說的“能指”,即指認物的名。在其余各篇中,公孫龍?zhí)峒暗摹懊笔且恍╊惷?,比如“石”“堅”“白”“馬”等等。

        公孫龍對“名”沒有進行分門別類的探討,所以其“名”顯得有些籠統(tǒng)和模糊。但較之公孫龍,墨子在《墨經(jīng)》中對“名”的探討就相對清晰和明確。比如《經(jīng)上》第七十九條云:“名,達、類、私?!薄?〕58大意為:名,依外延大小可分為達名、類名和私名三種。《經(jīng)說上》第七十九條接著作了解釋和例示:“名:物,達也,有實必待之名也命之?!薄?〕528大意為:物是達名即通名,凡實物必須用“物”這個達名來命它。“馬,類也,若實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臧,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實也。聲出口,俱有名,若姓字麗?!薄?〕58大意為:馬是類名,這樣的實物必須用“馬”來命它。臧是私名,這個名只能命這個人。名與出口的聲相麗,猶如姓與字相麗。

        盡管墨子對“名”的認識已經(jīng)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對其探討和分類仍不夠明確和到位。因為一方面,墨子所說的“達”和“類”屬于意指個別對象的類的普遍詞,二者只是普遍性和抽象性程度不同而已,“私”則屬于意指個別對象的個別詞。另一方面,名家對“達、類、私”“指”“名”“實”等本身又該屬于什么名或范疇,則沒有自覺的、專門的探討。關(guān)于后者,徐長福教授作了創(chuàng)造性的、自覺的、專門的探討。徐教授把這些高階的詞歸屬于“范疇詞”——表范疇意義的普遍詞〔8〕254-257,“范疇意義指的是語言使用的各種類型,亦即范疇”〔9〕。

        名家所說的“物”也稱為“形體”,所以“形名家”是名家的別名,“‘名家’與‘形名家’乃異名而同實之稱”〔2〕2。如果我們說“形體是物質(zhì)的實體”,“實體是自立的事物”〔8〕19,那么名家就只是攀登到了“形體”這一臺階,即他們只是專門地探討了“物類”——“‘形體’及其以下的屬種”,而沒有專門或?qū)n}地探討“辭類”——“‘實體’及其以上的類”〔8〕199。

        2.何謂“實”

        前文論述“名”時對“實”已經(jīng)有所涉及,在這里再作一點補充。公孫龍及其他名家所說的“實”有兩層意思:一層是名或符號無涉的天地間實存著的“物”;一層是通過名或符號涉入而得以被指謂的“物”?!疤斓嘏c其所產(chǎn)焉,物也。物以物其所物而不過焉,實也?!薄?〕84這里的“物”就是第一層意義上的“實”?!拔锬侵?,而指非指?!薄?〕76這句話中的前兩個“指”為“能指”,即“名”,后一“指”和“物”為“所指”,即第二層意義上的“實”。總之,“物為實之所依,實為名之所起”〔2〕527。

        (二)正名實之緣由和方法

        1.正名實之緣由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薄?0〕墨家又為何要正名實呢?!缎∪ 烽_篇就點明了名辯學的目的和作用,“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3〕196。公孫龍“祖述其學”,仍以厘正名實關(guān)系為己任,因“疾名實之散亂”,“欲推是辯,以正名實,而化天下焉?!薄?〕28,30。有鑒于此,東晉魯勝總結(jié)了名家正名實的緣由,“名者,所以別同異,明是非,道義之門,政化之準繩也”〔3〕210。

        公孫龍舉例說明了當時“名實散亂”、充滿“悖言亂辭”的情況。第一個例子是:孔穿(孔子的六世孫)想拜公孫龍為師,但惟獨不贊同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所以請求公孫龍去此術(shù),然后孔穿請為弟子。但公孫龍認為他之所以為名者是因為有其論,如果去之,則沒有可教的東西,言外之意就是這樣做將使他陷入有師名而無師實的境地。而且他認為孔穿之言既悖謬又會使孔穿也陷入有名無實的境地,因為公孫龍認為孔穿的先輩孔子是認可他的“白馬論”的,當年楚王打獵時丟了弓,隨從于是請求把弓找回來,楚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1〕31孔子聞之曰:“楚王仁義而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若此,仲尼異楚人于所謂人。夫是仲尼異楚人于所謂人,而非龍異白馬于所謂馬,悖?!薄?〕31另外,孔穿“修儒術(shù)而非仲尼之所取”〔1〕31,說明他有儒家之名而無儒學之實。

        在這里可以幫其理順此例。此例可以先簡化為兩個一階主謂句:“公孫龍是老師”,“孔穿是儒家”?!肮珜O龍”和“孔穿”分屬于“個別詞”范疇,“老師”和“儒家”分屬于“普遍實在詞”范疇,“由于分屬異質(zhì)性范疇的詞語之間缺乏比較和通約的共同標準,不能相互還原,因而其間結(jié)合的恰當性只能靠直觀認定而不能靠邏輯推定”〔8〕224。據(jù)此,首先看主詞“公孫龍”和“孔穿”所意指的對象是否存在,若存在就說明主詞確有所指;其次看謂詞“老師”和“儒家”所意指的種類在主詞所意指的對象身上是否有先前例示而來的意義對應物,若有就說明述謂屬實、指謂連接正確,反之就不屬實、不正確。從公孫龍和孔穿對話的語境看,“公孫龍”和“孔穿”確有所指,但公孫龍指出,按照孔穿之言,“老師”對“公孫龍”,以及“儒家”對“孔穿”的述謂將導致不屬實、不正確。因為在他看來,老師是有學識的人,儒家是修儒學的人,但如果依孔穿所言,公孫龍和孔穿身上將失去老師和儒家分別所內(nèi)涵的“有學識”和“修儒學”的意義,最終將導致指謂連接不屬實。

        第二個例子是:齊湣王當年很喜好士,但不知所謂士。當時的名家尹文說:“今有人于此,事君則忠,事親則孝,交友則信,處鄉(xiāng)則順。有此四行,可謂士乎?”〔1〕34齊王回答說這就是他所說的士。尹文接著追問,如果這個人在大庭廣眾之下受辱而不敢斗或反抗,齊王是否將繼續(xù)認為他是士并作為臣子。齊王認為受辱而不敢斗不是士。尹文認為雖然這個人受辱而不敢斗,但卻沒有喪失其之所以為士的四行,所以齊王一會兒說他是士,一會兒說不是士,顯然其言是悖的,而且他之所以受辱而不敢斗,是為了保全齊國的法令:“殺人者死,傷人者刑”〔1〕34-35。齊王這是在對有功之士加以非士非臣的懲罰,這樣一來,“賞、罰、是、非,相與四謬,雖十黃帝,不能理也”〔1〕35。公孫龍認為孔穿之言猶齊王“知好士之名,而不知察士之類”〔1〕35。對此例的分析與上例相同,在此就不再贅述。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從指謂關(guān)系的視角看,齊湣王和尹文沒有意識到任何一個主詞在理論上都有無數(shù)的偶性謂詞,這也是他們后來爭論和產(chǎn)生分歧的主要原因,他們一開始是相互認同“士”有四個偶性謂詞的,但隨著“士”的新的偶性謂詞“勇敢的”“服從的”等的出現(xiàn),他們開始爭論某人是否還是“士”。當然,每一主詞的偶性謂詞數(shù)量雖然是無限的,但每一理論根據(jù)其特定原則所關(guān)注到的偶性謂詞是有限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尹文對齊湣王的“知好士之名,而不知察士之類”的指控還是成立的。

        2.正名實之方法

        公孫龍在“名實論”中指出:“夫正者,正其所實也。正其所實者,正其名也?!薄?〕85意思是說,正的目的在于正其實,如何正實,在于正其名。因為實不能正也不必正,關(guān)于這一點,伍非百先生作了詳解:“蓋實不可正,方圓大小屬諸形,輕重長短屬諸量,多寡豐嗇屬諸度,分合同異屬諸劑。黃馬黑馬,堅石白石,望形可知,察色可睹,雖有巧辯,莫之易也。方圓既陳,豈因言辭而異狀?黑白并列,不以辯說而殊色。服人之口,淆人之意,端在語言文字之間,其于實也無與。故實不可正,不能正,亦不必正。而正實者,惟在正其名而已矣”〔2〕530。

        如何正名,“其名正,則唯乎其彼此焉。謂彼而彼不唯乎彼,則彼謂不行;謂此而此不唯乎此,則此謂不行。其以當不當也。不當而當,亂也”〔1〕86。大意為:所謂名正,就在于彼名符合彼實,此名符合此實。如果稱某事物為“彼”,而“彼”與以“彼”相稱的事物之實不相應,那么“彼”這個名就是不符實的;同理,如果稱某事物為“此”,而“此”與以“此”相稱的事物之實不相應,那么“此”這個名就是不符實的。這是由于充當名的“彼”“此”不恰當。以不恰當?shù)摹氨恕被颉按恕背洚斆?,名與實的關(guān)系就亂了?!肮时吮水敽醣?,則唯乎彼,其謂行彼;此此當乎此,則唯乎此,其謂行此。其以當而當也。以當而當,正也。”〔1〕86

        在此舉一階主謂的一個例子簡要地來說明其意。比如在一階主謂“公孫龍是智慧的人”中,顯然,從“公孫龍”這個詞是推不出其必定是“人”的,因為,一方面,它可以被同名異義地使用,即它既可以是人類中的個體的名,也可以是其他類中的個別事物的名;另一方面,“人”是普遍實在詞,它和作為個別詞的“公孫龍”分屬不同的范疇,所以二者之間是異質(zhì)的,不可通約的,其間的連接不能靠邏輯推定,只能通過直觀認定。首先看“公孫龍”所指的對象是否存在,若存在,再看“公孫龍”所指代的個別對象身上有沒有先前例示而來的“人”所指的人這個屬的“圖像或圖式”〔8〕234-236的意義對應物,若有就說明述謂屬實、指謂連接正確,反之就不屬實、不正確〔11〕。

        從“公孫龍”這個詞也是推不出其必定是“智慧的”,“智慧的”是偶性實在詞,與個別詞“公孫龍”是異質(zhì)性的關(guān)系,所以二者之間的連接是否恰當也需要直觀認定。首先看主詞“公孫龍”所意指的對象是否存在或是否真有所指,若有或存在,再看謂詞“智慧的”所指的實在偶性屬在主詞“公孫龍”所指的那個對象身上是否有意義對應物,如果有,那么謂詞“智慧的”對主詞“公孫龍”的述謂就是屬實的,反之,就是不屬實的??傊卜謱佼愘|(zhì)性范疇的詞語間的結(jié)合的恰當性只能靠直觀認定而不能靠邏輯推定,而直觀認定的具體做法就是“循名責實”。

        公孫龍接著指出:“故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可;彼此而彼且此,此彼而此且彼,不可。”〔1〕86大意為:因此,稱彼為“彼”而僅限于彼,稱此為“此”而僅限于此,是可行的。如果稱彼為“此”,則“彼”既是彼又是此,稱此為“彼”,則“此”既是“此”又是“彼”,是不可行的,因為那樣就名實混亂了。其實這段話是對《墨辯》的《經(jīng)說下》第六十八條的一個改寫,《經(jīng)上》云:“彼此,彼此,與彼此同。說在異”〔2〕188。大意是:彼名對應彼實,此名對應此實,理由在于彼實和此實是相異的或不同的?!督?jīng)下》云:“彼:正名者彼此。彼此可:彼彼止於彼,此此止於此。彼此不可:彼且此也,此且彼也。彼此亦可:彼此止於彼此,若是而此彼彼也,則彼亦且此此也。”〔1〕188

        綜上,公孫龍因“疾名實之散亂”,故把“名實論”等論辯推行開去,以“審其名實,慎其所謂”〔1〕88為理論旨歸。

        需要說明的是,公孫龍及其他名家的思想還處于萌芽階段,正如筆者在文中指出的那樣,公孫龍及其他名家都沒有專門地、自覺地、有意識地探討他們經(jīng)常使用的那些名或詞,如“孔穿”“尹文”“臧”,“堅”“白”,“石”“馬”“物”,“彼”“此”“名”“實”“指”“謂”“達”“類”“私”等詞又應分別屬于什么范疇的問題,也就是說,名家只探討了“物類”,而沒有專門地探討“辭類”,也就更談不上探討高階主謂及判定其品質(zhì)的方法〔12〕。

        猜你喜歡
        名實
        昆曲史中流脈問題的學術(shù)檢討——以北方昆曲的名實為例
        戲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 01:54:58
        中醫(yī)隱喻術(shù)語外譯名實選擇論
        淺析中西互詮下的名實關(guān)系問題
        論博物館學教育的名實關(guān)系與培養(yǎng)目標
        中國博物館(2019年3期)2019-12-07 05:42:54
        論“廣東音樂”的名實之變
        音樂研究(2018年5期)2018-11-22 06:43:52
        孔子“正名”思想的倫理價值
        “髦(貓、毛)兒戲”名實之辨
        戲曲研究(2018年2期)2018-02-16 07:43:32
        試析公孫龍子《名實論》
        唐山文學(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4
        中國魔幻電影繁榮背后的隱憂——兼論“魔幻”二字的名實關(guān)系
        翻譯學名實詰難與學理定位
        九九日本黄色精品视频| 最新系列国产专区|亚洲国产| 国产高颜值大学生情侣酒店| 少妇AV射精精品蜜桃专区| 女同性恋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成人av大片|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 精品少妇人妻av免费久久久| 亚洲欧美久久婷婷爱综合一区天堂|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毛片| 绝顶高潮合集videos| 国产丝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AV成人午夜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区又黄又粗又猛又爽 | 国产A√无码专区| 白白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久| 亚洲最大av网站在线观看| 大地资源中文第三页| 特黄三级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草逼福利视频| 少妇高潮一区二区三区99| 亚洲免费观看| 青青草手机成人自拍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中出后入| 护士人妻hd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二区牛影视|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 国产精品 无码专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fc2| 亚洲在战AV极品无码| 日本亚洲系列中文字幕| 无码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 香蕉视频毛片| 亚洲最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v人片不卡无码|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无码区a片|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系列专区无遮| 91精品久久久老熟女91精品| 亚洲 另类 日韩 制服 无码| 国产妇女乱一性一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