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平
摘 要:在素質教育的框架下,應試教育時期的教學方法已經(jīng)落后,教師應該注重改革。由于語文既是一門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又是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導致教師們在轉變的過程中,對于教學方式的掌握和教材知識的重點性把握不準。語文學科與數(shù)學、化學、物理等理科不同,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性對于語文教學課堂的最優(yōu)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學生主體;參與;有效性
語文這門學科有很強的擴展性,有許多課外書可以閱讀,從里面可以學到許多知識,見識許多新奇的思想。憂的是語文教學模式太統(tǒng)一,沒有什么創(chuàng)新,同學們學習語文都是這個教學模式,久而久之就感到死板,從而厭惡這門學科??偟膩碚f,語文這門學科,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教學形式新穎,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就不再是在臺上唱獨角戲了。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是否參與進來與教學目標能否完成成正比,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從而讓語文課堂教學呈現(xiàn)活而不亂的最佳
效果。
一、課堂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
應試教育下的課堂模式大概分為:課文精讀、作者背景、文章結構、語句分析這四個板塊。而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這一塊并沒有拓展。而在語文素養(yǎng)的概念中,包括培養(yǎng)學生的素養(yǎng),我們只是抓住教學這一小塊并不斷重復,嚴重磨滅了語文存在的價值。教師對語文的教學創(chuàng)新方面首先要從抓住教學的主要內容,從傳統(tǒng)的知識點教學掙脫出來,延伸到如何正確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觀。比如學習《白楊禮贊》,在應試教育下,老師先是讓同學們熟悉一下課文,然后介紹作者茅盾先生的生平,接下來進行生字詞的認識,進行段落分析,總結課文,課后習題。這就是應試教育下講解一篇課文的大概。對于這樣的教學,只是在向同學們傳輸死知識,而對于培養(yǎng)同學們思維并沒有涉及,因此,我們應該這樣做,首先提前讓同學們在課余時間收集關于作者茅盾先生的資料,讓同學們參與到教學中來,在上課前先讓同學們進行一個資料大比拼,看誰知道的最多,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為后面的提問做鋪墊,接下來讓同學們進行集體的朗讀,老師在聽同學們朗讀的過程中對同學們的生字詞在黑板上寫出來,加強同學們的認識,在此期間老師利用教學輔助工具PPT,把準備好的視頻放給同學們看,加深同學們對課文的理解,最后才進行段落的分析,老師先在一旁鼓勵并引導同學們進行分析,最后讓同學們進行分析總結,對于沒有分析出來的老師再進行補充,在對文章進行全面的分析后,老師再進行一個情感大爆發(fā),讓同學們各自發(fā)表對這篇文章的理解,然后與文中的情感相對比,讓同學們慢慢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不斷鍛煉同學們形成正確的思維能力,教師還可以利用《白楊禮贊》教育同學們熱愛祖國,培養(yǎng)同學們堅強不屈的精神和頑強的意志。
二、增加語文課堂的互動與探討
語文的精髓在于它的升華,它的大度,它的美。語文雖然是一門與生活相關的學科,但語文同時也是一門需要不斷探索的學科,語文是前人總結下來的結晶。因此,在課堂中,要想通過一篇文章、一個段落來體現(xiàn)這些精髓,只依靠老師還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師生之間的互動,需要學生之間的交流。在課堂中,多一些師生之間的互動,有助于增加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有助于增加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時期的同學處在一個好動的階段,喜歡表現(xiàn)自己,喜歡得到別人的重視,喜歡與他人交談。老師可以結合這些特征,在上課期間適當增加老師同學生、學生同學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比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一課時,可以讓同學們發(fā)揮自己的想象,用語言描述出自己父親的背影,或高大,或偉大,或背有點駝等。接著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為什么有的同學會認為父親的背影高大,偉大,有點駝”這個問題。這時同學們就會進行思考,結合自己心目中對父親的所見所聞,與同組隊員進行分析。有的同學可能會因為這個話題流下眼淚,有的同學可能會覺得很內疚,因為自己并沒有好好學習。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文中作者對父親那份復雜而又深沉的愛。老師可以利用這樣的時刻來教育同學們如何尊重自己的父親,如何理解父親常年在外打工的艱辛,在與父母吵架的時候多想想父母的感受,多體貼父母。
三、融入小組合作學習
素質教育下,講究“學案導學、自主探究”的學習模式,對老師的要求是在教學中引導并鼓勵同學們自主學習,因此課堂中的教學模式逐漸被改變,學習形式已慢慢由被動轉為主動,在教學中講究自主學習,小組合作討論某一主題,學生上臺教學等形式,而最為盛行的是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階段,各班都有分小組,根據(jù)就近原則,周圍幾個同學為一組,一排或者一列的同學為一個大組,分組的形式就有助于在教學中展開小組討論學習,最終不以一個人的成績?yōu)闃藴?,而是以小組整體成績?yōu)樵u判標準。其目的是幫助同學們學會融入集體,學會與他人相處,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并完成教學任務。
現(xiàn)階段的社會需要的是新型人才,因此在素質教育的體系
下,對于同學們自主學習、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迫在眉睫,還需要教師們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進行改進。
參考文獻:
[1]楊葉.初中語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調查與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4.
[2]李歡.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5.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