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030)
2011—2013年,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廣州惠福西路南粵先賢館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出土了一批兩晉至明清時期的瓷器,可明確的窯口包括越窯、龍泉窯、西村窯、景德鎮(zhèn)窯等。其中有一件青白釉盤殘片(T5③∶17,殘,經(jīng)修復為盤)胎薄質(zhì)堅,胎體潔白純凈;釉層較薄,施釉均勻,釉色青中泛白;盤內(nèi)口沿1厘米處模印有2道弦紋,弦紋內(nèi)側(cè)是凸印的纏枝菊紋,紋飾舒展,主題紋飾之間飾有地紋,地紋呈波浪式“V”形曲折席紋(圖一)。此青白釉盤出土于宋元文化層,同出的還有一些南宋景德鎮(zhèn)窯青白瓷、龍泉窯青瓷殘片和潮州窯白瓷、青白瓷殘片等(張金國《惠福西路南粵先賢館——2011—2013年發(fā)掘報告》,待刊)。此盤制作精良,胎質(zhì)、胎色接近景德鎮(zhèn)窯,卻在裝飾風格上與景德鎮(zhèn)窯相去甚遠。為探明其產(chǎn)地及年代,遂對其進行分析測試研究。
圖一 青白瓷印花菊紋盤
本次分析檢測在中山大學科技考古實驗室進行,所用儀器是美國EDAX公司生產(chǎn)的EAGLEⅢXXL型微聚焦能量色散型X射線熒光光譜儀。該款光譜儀采用了柱狀毛細管X射線聚焦,光斑直徑范圍為100~300μm,對微區(qū)分析極為有利。其元素測量范圍是Na~U,對于Na以下的輕元素還不能檢測。該儀器樣品倉較大,能夠容下較大的樣品,對于陶瓷器無損分析極為有利。
1.樣品制備及實驗條件
樣品經(jīng)超聲波清洗,陰干,放入樣品倉,對胎和釉進行分析檢測。本次分析的實驗條件是X射線光管電壓40kV,電流250μA,光斑直徑100μm,真空光路,死時間約為20%。
2.實驗結果
因其光斑小,為防止檢測的數(shù)據(jù)出現(xiàn)誤差,同一標本需測試三個不同區(qū)域的點,再求均值,使檢測數(shù)據(jù)更加可靠。
實驗數(shù)據(jù)采用VerSion3.0解譜軟件進行分析后得出表一、表二。
從表一、表二反映的化學成分來看,該樣本瓷胎中Al2O3含量24.89%,較高的鋁含量使得胎薄質(zhì)堅,力學強度大且不易變形。TFe2O3含量0.77%,TiO2含量0.01%,鐵含量低的同時鈦含量亦低,使得胎色潔白。
釉中TFe2O3含量0.81%,恰如其分的鐵含量,使得釉色青中泛白、白中泛青。其釉式可表示為:
通過計算可知釉式為:
得知 RO系數(shù)b為0.678,系數(shù)b值介于0.50~0.76之間[1],可判斷其為鈣堿釉。在高溫條件下,鈣堿釉比鈣釉粘度大,使得此件青白釉盤釉面具有玉質(zhì)感。而景德鎮(zhèn)湖田窯宋代青白瓷均為鈣釉,元代青白瓷為鈣堿釉[2]。
胎中沒有檢測出P元素,釉中P、Mn元素較高,可能其釉料配方中加入了一定量的草木灰,釉中P的散射作用可以使得釉面變得柔和[3]。
根據(jù)熊櫻菲、龔玉武《化學組成分析輔助判別古陶瓷產(chǎn)地、制作年代及工藝的研究》,由于地理因素的影響,南北方瓷胎中Al2O3含量差異較大,其分界線大致在25~27%,胎中Al2O3含量低于25%的極有可能是南方生產(chǎn)的,而高于27%的則可能由北方生產(chǎn)[4]。從表一可知,本樣本胎中Al2O3含量為24.89%,因此可能來自南方各窯。
從五代至元代期間,南方有諸多窯址生產(chǎn)青白瓷,筆者整理前人研究成果[5—7],將這些窯址所出青白瓷胎中化學元素的數(shù)據(jù)列為表三。從表三可知,湖北的青山窯,安徽的繁昌駱沖窯、繁昌窯,江西景德鎮(zhèn)的劉家灣窯、湖田窯,福建的德化窯、吉水窯、安溪窯等窯口標本中Al2O3含量普遍較低[5],屬于典型的南方瓷胎,與本次測試的標本明顯不符。而位于珠江流域的廣東西村窯、潮州窯[6]和廣西中和窯[7]青白瓷胎中Al2O3含量略高,但介于典型的南方瓷胎與北方瓷胎之間,與表一所示本次測試的標本瓷胎中Al2O3含量相近,因此可以推斷,本次測試的標本應來自珠江流域。
表一 青白釉盤所含主量元素(wt%)
表二 青白釉盤所含微量元素(μg/g)
通常,F(xiàn)e2O3和TiO2是陶瓷材料中的發(fā)色成分,并且過量的這兩種成分可以使陶瓷瓷胎顏色變暗[6],而此次測試的青白釉盤胎中TFe2O3含量較低,TiO2極低,提示其瓷胎在制作時經(jīng)過了嚴格的除雜、淘洗過程,具有較高的去除雜質(zhì)工藝,且未檢測出P元素,這些方面與西村窯、潮州窯有較大區(qū)別。經(jīng)與表三中廣西藤縣中和窯瓷胎所含主要元素相比較,各主要元素含量基本能很好地對應上,因此可初步推斷此件青白釉盤為廣西藤縣中和窯產(chǎn)品。
上文對該青白釉盤的胎釉檢測分析可基本確定其產(chǎn)地為廣西藤縣中和窯。而從其裝飾特點、制作工藝和裝燒方法等各方面綜合來看,也都將此件白釉盤的產(chǎn)地指向了中和窯。
從裝飾技法與圖案內(nèi)容來看,潮州窯裝飾技法多為刻花、劃花、雕刻、鏤空、褐色點彩等,印花裝飾很少見,紋飾主要以弦紋、卷草紋、平行紋、斜線紋為主,也有少量蓮瓣紋、云龍紋等[8];西村窯裝飾技法有刻花、刻劃花、印花、彩繪、點彩、浮雕、捏、塑等,最具特色的是彩繪和點彩[9],在印花裝飾上未見采用地紋襯托主題紋飾的產(chǎn)品。纏枝花紋在耀州窯等窯址中雖屬常見,但以席紋、菱形紋等作地紋的裝飾風格似乎為中和窯所特有[10]。中和窯紋飾以印花為主,其中海水摩羯、席紋地纏枝菊(牡丹)、珍珠紋地纏枝牡丹、菱形錦紋地纏枝菊紋等具有濃郁的地域色彩[7],其印花紋飾之間的空白處多填以編織紋、圖案化的水波紋、珍珠地和鯊魚皮地,用以襯托主題紋飾,這種裝飾風格是藤縣窯所獨創(chuàng)[9]。此件青白釉盤的主題紋飾為凸印的纏枝菊紋,地紋為波浪式曲折席紋,其裝飾風格與潮州窯、西村窯、耀州窯產(chǎn)品明顯不同,符合藤縣中和窯裝飾特點。另外,在藤縣中和窯窯址曾出土一件席地纏枝菊花紋盞印模(圖二)[11],與本標本的紋飾特點幾乎一致。
從制作工藝看,若以景德鎮(zhèn)窯青白瓷作為參照物,西村窯青白瓷胎中Fe、Ti元素含量較高,顏色白中偏灰,可能在坯料上淘洗不夠,胎質(zhì)不夠細膩,釉色偏黃;潮州窯青白瓷胎色較白,胎質(zhì)細膩,但仍然與景德鎮(zhèn)窯有一定差距,釉層較薄,通常有小的開片;中和窯的產(chǎn)品胎較薄,質(zhì)潔白細膩堅硬,青白釉光潔瑩潤,有較好的透明度[10]。而此件青白盤胎質(zhì)細膩堅致,胎色潔白,顯然在坯料制作時經(jīng)過了多次淘洗搗練,胎質(zhì)胎色更接近景德鎮(zhèn)窯產(chǎn)品,釉色則白中泛青,但青色不及景德鎮(zhèn)窯產(chǎn)品,與藤縣中和窯青白瓷胎質(zhì)細膩潔白、釉色白中微青的特點[7]相符。
在裝燒方法上,廣西地區(qū)在北宋早期采用支釘明火裸燒,北宋中期至南宋紹興末為盛燒期,采用一缽一器仰燒,南宋末采用一缽多器疊燒法[12]。此件青白釉盤內(nèi)底不見支燒痕,光滑潔凈無渣點,無芒口,無澀圈,應是采用了匣缽仰燒的方式,為盛燒期的產(chǎn)品。結合同一層位出土較多的南宋時期龍泉青瓷、景德鎮(zhèn)青白瓷,推斷其為藤縣中和窯南宋盛燒
期的產(chǎn)品。
表三 五代至元代各地所見青白瓷胎的化學元素含量(wt%)
圖二 藤縣中和窯席地纏枝菊花紋盞模
藤縣中和窯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梧州藤縣城南約10里的北流河下游東岸,窯址長約2公里,寬約半公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于1964年對該窯址進行了試掘,1975年,又聯(lián)合中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師生進行了一次試掘,兩次試掘清理了兩座斜坡式龍窯,采集標本1000余件。中和窯產(chǎn)品主要以青白瓷為主,種類繁多,形式多樣。但目前在國內(nèi)發(fā)現(xiàn)較少,說明其產(chǎn)品具有外銷性質(zhì)。從區(qū)域位置來看,藤縣中和窯窯址位于北流河下游東岸,可以順北流河進入潯江,再順流而下進入廣州港,水上交通極為便利,產(chǎn)品的外銷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除了中和窯青白瓷,南粵先賢館遺址還出土了唐宋時期的越窯青瓷、唐五代長沙窯彩繪瓷、宋代龍泉窯青瓷、宋景德鎮(zhèn)青白瓷、宋耀州窯青瓷、宋定窯白瓷、宋西村窯瓷器等,這些瓷器種類繁多,且有一個共同點,均在海外有較多的發(fā)現(xiàn),屬于外銷瓷大宗。該遺址還發(fā)現(xiàn)了伊斯蘭藍釉陶器。這類釉陶器體型碩大,有學者指出其為阿拉伯商人用來盛酒、油、水等液體的儲運容器[13],其外銷的可能性很大。此件青白釉盤在廣州的發(fā)現(xiàn),為中和窯青白瓷從廣州港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銷往海外提供了一定的實證。
致謝:本次實驗和寫作過程中,得到了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科技考古實驗室負責人朱鐵權副教授和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張金國副研究館員的支持和幫助,在此表示感謝。
[1]羅宏杰,李家治,高力明.中國古瓷中鈣系釉類型劃分標準及其在瓷釉研究中的應用[J].硅酸鹽通報,1995(2):50—53.
[2]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鎮(zhèn)湖田窯遺址陳列館.景德鎮(zhèn)湖田窯址1988—1999年考古發(fā)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490—492.
[3]熊燕飛.草木灰在釉料配置中的作用[J].景德鎮(zhèn)陶瓷,1995(4):17—18.
[4]熊櫻菲,龔玉武.化學組成分析輔助判別古陶瓷產(chǎn)地、制作年代及工藝的研究[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8,20(S1):79—84.
[5]ZHUTQ,WANGCS,WANGHM,etal.ThepreliminarystudyonkilnidentificationofChineseancientQingbai waresbyICP-AES[J].JournalofCulturalHeritage,2010,11(4):482—486.
[6]ZHUTQ,SUNWD,ZHANGH,etal.Studyonthe ProvenanceofXicunQingbaiwaresfromtheNorthernSongDynastyofChina[J].Archaeometry,2012,54(3):475—488.
[7]韋仁義.宋代廣西的青白瓷[J].景德鎮(zhèn)陶瓷,1993(Z1):11—14.
[8]許紹銀,許可.中國陶瓷辭典[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518.
[9]馬冀良,馬冀武.中國陶瓷藝術大典[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306.
[10]韋仁義.廣西藤縣宋代中和窯//文物編輯委員會.中國古代窯址調(diào)查發(fā)掘報告集[G].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79—194.
[11]章維亞.燦若流星:宋代廣西的瓷窯及瓷器[J].文物天地,2015(7):23—26.
[12]王普生.廣西宋代瓷窯裝燒工藝的初步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2.
[13]汪勃.再談中國出土唐代中晚期至五代的西亞伊斯蘭孔雀藍釉陶器[J].考古,2012(3):8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