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銓業(yè), 陳森勝
(廣東工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510;廣州科技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550)
我國《體育法》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等明確要求廣泛開展殘疾人體育運動,豐富其健身理論及方法,提高殘疾體質心理健康水平。目前世界上約有殘疾人5億之多,我國的殘疾人口近6000萬,占全國總人口的5%。隨著上海特奧會、北京殘奧會以及廣州亞殘運會的舉辦,國人開始關注殘疾人體育。我國是世界殘疾人口大國,殘疾人的身心健康問題是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關心并解決殘疾人身心健康是一個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1]。黨和政府關心殘疾人,十六大報告特別提出發(fā)展殘疾人體育事業(yè),大力推進殘疾人參加體育活動,提升體質心理健康水平,因此,研究殘疾人體育將具有更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多數研究表明瑜伽是一個很好的運動健身項目,文獻資料發(fā)現對聾啞殘疾大學生研究較少,因此,本實驗開展16周瑜伽教學對聾啞大學生身心效果促進的實證研究,旨在為聾啞大學生身心素質提升給予指導與幫助。
研究對象為廣州大學市政職業(yè)技術學院的50名聾啞大學生,其中男性26名,女性24名,平均年齡 17.86歲(SD=1.02)。
1.2.1文獻資料法
本文通過查閱中國知網檢索與本研究相關文獻,搜集有關書籍、報紙等,為本研究提供基礎理論依據。
1.2.2訪談法
訪談對象為廣東省殘聯和廣州市特殊學校特教相關負責人以及聾啞學生家長,訪談內容:聾啞大學生體育活動現狀及教學組織中存在的問題,家里的參加運動頻度等,現場觀摩聾啞大學生體育教學活動的情況,了解聾啞大學生參加體育活動時存在的問題。
1.2.3實驗分組及實驗方案
實驗分組:50名聾啞大學生隨機分為對照組(25人),進行常規(guī)體育教學;實驗組(25人),進行瑜伽教學。
實驗方案:(1)實驗周期為16周;(2)實驗期間對照組和實驗組每周上課1次,每次90min,由固定的教師進行授課。(3)實驗前對聾啞大學生做一次身心素質指標的測試,試驗后再做一次身心素質指標的測試。(4)本實驗中,實驗組采用的是瑜伽的基礎動作(瑜伽課程標準);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體育教學課程標準進行授課。
1.2.4論卷法
對50名聾啞大學生發(fā)放論卷,發(fā)放50份,回收50份,回收率100%。論卷包括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量表。
1.2.5測試指標
測試指標:(1)身體形態(tài):身高,皮褶厚度,體重,腰圍;(2)心血管功能測定:血壓,安靜心率,肺活量;(3)身體素質測定:柔韌性(坐位體前屈),力量(立定跳遠);(4)中樞神經系統(tǒng):平衡能力(閉眼單腳站立),反應時。
1.2.6數理統(tǒng)計法
采用SPSS11.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實驗數據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顯著性差異采用one-way ANOVA 檢驗,顯著性水平為P<0.05,極顯著性水平為P<0.01。
由表1可知,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身高、體重、皮褶厚度和腰圍沒有顯著性差異;實驗后,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體重和皮褶厚度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腰圍非常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
表1 瑜伽練習對聾啞大學生身體形態(tài)變化的影響
注:* P<0.05,** P<0.01,與對照組比較。
本實驗結果表明:(1)聾啞大學生身高差異不顯著,可能是由于聾啞大學生處于青春期末期,已經接近成年人,身體發(fā)育已經接近成熟,身高趨于穩(wěn)定,變化不明顯。(2)對照組和實驗組體重和皮褶厚度差異顯著,這表明參加瑜伽鍛煉能有促進體質健康。(3)實驗組的腰圍發(fā)生了顯著性變化,說明瑜伽練習能有效降低聾啞大學生腰圍。
由表2可知,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收縮壓、舒張壓、安靜心率和肺活量沒有顯著性差異;實驗后,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心率非常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實驗組肺活量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
表2 瑜伽練習對聾啞大學生心血管機能變化的影響
注:* P<0.05,** P<0.01,與對照組比較。
本實驗結果表明:(1)瑜伽練習對收縮壓、舒張壓影響變化不大;(2)對照組和實驗組心率和肺活量變化非常顯著,這表明16周瑜伽練習能明顯改善聾啞大學生心血管機能。
由表3可知,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閉眼單腳站立時間和反應時沒有顯著性差異;實驗后,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坐位體前屈非常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實驗組立定跳遠和閉眼單腳站立時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
表3 瑜伽練習對聾啞大學生身體素質和神經系統(tǒng)機能的影響
注:* P<0.05,** P<0.01,與對照組比較。
本實驗結果表明:(1)瑜伽練習對反應時影響變化不大;(2)瑜伽練習能有效提高聾啞大學生柔韌性、下肢力量和平衡能力。坐位體前屈是評定身體柔韌素質的指標,這是瑜伽鍛煉項目的優(yōu)勢,能有效提高肌肉和關節(jié)活動幅度,預防損傷;(3)瑜伽練習能顯著提高閉眼單腳站立時間(P<0.01), 說明瑜伽鍛煉能提升感覺傳入神經、運動中樞與傳出神經系統(tǒng)的整合功能,調整身體空間平衡能力的水平加強。
由表4可知,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記憶力、情緒穩(wěn)定、意志頑強、人際關系和環(huán)境適應沒有顯著性差異;實驗后,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記憶力、情緒穩(wěn)定和意志頑強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環(huán)境適應非常顯著(P<0.01)。由此可見,瑜伽對聾啞大學生心理健康效果要好于常規(guī)體育教學。
表4 瑜伽練習對聾啞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比較
注:* P<0.05,** P<0.01,與對照組比較。
本實驗結果表明:瑜伽練習能有效提高聾啞大學生的記憶力、情緒、意志力、人際關系及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證實了瑜伽練習能有效調節(jié)人的情緒、緩解人際關系,消除焦慮情緒,增強環(huán)境適應能力,對促進心健康有良好的作用。
由表5可知,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聾啞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差異不顯著;實驗后,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社會適應能力統(tǒng)計高分值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瑜伽對聾啞大學生社會適應效果要好于常規(guī)體育教學。
本實驗研究采用鄭日昌編制《社會適應能力量表》 ,社會適應能力包括適應社會生活和社會環(huán)境的能力,其能力高低反應了人的成熟程度[2]。本實驗結果表明,瑜伽練習者實驗前后社會適應能力顯著提高。
表5瑜伽練習對聾啞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影響統(tǒng)計
(n=50)
組別實驗前后5分以下人數6~16分人數17~28分人數29~34分人數35~40分人數對照組前46762后37663實驗組前37762后14884
瑜伽是有氧運動項目、練習強度小、持續(xù)時間長,以消耗脂肪能量為主,多數研究表明瑜伽練習能有效減重塑形。聾啞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由于生理缺陷,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缺乏身體鍛煉的勇氣,身體機能低下。因此,聾啞大學生更適合參加瑜伽鍛煉,瑜伽練習呼吸深慢,以意領氣,以氣生勁,以勁達四肢,對改善肺功有良好的促進作用,規(guī)律的瑜伽鍛煉能有效增強身體機能。經過長期系統(tǒng)的瑜伽練習,神經調控能力增強,肌纖維橫截面積增大,肌肉力量加強[3]。40名女大學生進行為期一學期瑜伽教學實驗[4],肺活量、安靜心率、閉目單足站立時間變化非常顯著,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成績顯著提高,有效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機能。這與本實驗研究結果一直,立定跳遠和坐位體前屈成績提高顯著。體育鍛煉使全身肌肉活動向大腦傳遞的興奮增多,形成大腦皮層興奮灶,給人帶來愉悅感,在體育心理學上稱為“運動愉快感”,是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5]。32周瑜伽鍛煉使女性身體形態(tài)(胸圍、腰圍、體重)和身體素質改善顯著,緊張焦慮情緒改善明顯,心理健康各因子都有提升[6]。湯靜等[7]開展瑜伽對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實驗研究,結果表明瑜伽鍛煉對改善焦慮、抑郁及強迫癥等情緒效果顯著。實驗研究[8]35~50歲女性進行瑜伽鍛煉對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結果表明練習后實驗組心理健康各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彭雨等[9]對高校體育專業(yè)學生開展為期18周/5次瑜伽練習,結果表明瑜伽練習能有效提高身體機能和專項身體素質,并能合理的調試心理活動水平,達到最佳的賽前心理狀態(tài)。12周的瑜伽練習實驗研究發(fā)現[10],實驗前后大學生練習者的身體機能指標,肺活量和安靜心率變化顯著。開展12周 / 2 次瑜伽練習能減輕肺慢性阻塞性疾病患者呼吸困難、改善心肺功能[11]。長期進行瑜伽練習[12]有效改善女性學生心肺功能,最大攝氧量和肺活量增加顯著,改善呼吸系統(tǒng)機能。研究認為[13],持續(xù)難度較大的瑜伽體式練習和練習時間,大概10min以上時,心臟的功能隨運動強度的增加而改善明顯。長時間的低強度運動鍛煉效果與劇烈運動效果差異不顯著,練習瑜伽時的呼吸節(jié)律可使血管擴張,外周阻力減少,管壁彈性增強,從而使心率降低[14]。這些成果的研究對象與本實驗研究對象不同,其研究結果共同證實瑜伽練習能有效改善人體、心理健康水平和身體機能,本實驗心血管機能血壓指標變化不顯著,與多數研究結果不吻合,還有待深入研究探討,可能與實驗選擇對象有關。
聾啞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生理和心理上有獨特的特點,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自我封閉感強、人際關系敏感、易產生焦慮、抑郁等情緒,由于生理的缺陷,體驗感受到的生活困難、就業(yè)壓力大,導致適應社會的能力變差。有研究表明[15],瑜伽練習者與全國常模相比較,練習瑜伽者人際關系改善顯著,心理健康SCL-90各項指標明顯改善,心理健康狀態(tài)良好。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社會交往的需要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層次,參與社會活動少,其適應社會的能力就弱。本實驗表明,實驗組聾啞大學生適應社會得分值比對照組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說明瑜伽練習能提升聾啞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這與周永莉的研究結果吻合[16],瑜伽練習者實驗前后的社會適應能力強的提高了0.2%,良好的提高了1.2%,一般的提高了1.7%,較差的降低了2.2%,能力很差的降低了0.9%。瑜伽練習沒有競爭性,練習中身體各部位在空間內柔和伸展,身心統(tǒng)一和諧,使人與整個社會環(huán)境和睦共處,多了理解與包容,緩解壓力、消除急躁抑郁情緒等,達到適應社會的良好能力。
瑜伽對聾啞殘疾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有明顯的作用,主要體現為身體形態(tài)、素質、心血管機能和神經系統(tǒng);瑜伽練習對殘疾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為情緒穩(wěn)定、人際關系融洽和適應環(huán)境能力增強;瑜伽練習能提升聾啞殘疾大學生的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首先,瑜伽練習對身心健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其機理要進一步開展研究,特別是改善人體神經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水平中的作用。其次,今后應對殘疾大學生廣泛開展瑜伽練習效果的相關研究,更好地提高聾啞殘疾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根據殘疾大學生的具體情況,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健身輔導活動,提高殘疾大學生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 戴昕,王蒲,楊鐵黎.發(fā)展殘疾人體育—全面健身運動中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J].安徽體育科技,2010,31(4):53-55
[2] 崔志偉.體育教學培養(yǎng)中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探索[D].沈陽: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3] 田野.運動生理學高級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15-319
[4] 鄧茗丹.瑜伽對女大學生身心健康影響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5] 畢秀淑,彭延春.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體育科技,2003,39(3):30-31
[6] 李清瑤.瑜伽鍛煉對女性練習者特質焦慮情緒影響的硏究[D].西安:西安體育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5
[7] 湯靜.瑜伽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4):3127-3128
[8] 張麗華,徐細根.瑜伽習練對30-50歲女性身體機能與心理健康水平影響的實驗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10,32(4):88-89
[9] 彭雨,王征,李萍.瑜伽對高校體育專業(yè)男生專項身體素質及比賽心理影響的研究[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4,34(5):54-56
[10] 保文莉,邱良武,李彩霞.瑜伽運動對高校大學生身體機能素質的影響[J].昆明醫(yī)科大學學報,2016,37(3):39~44
[11] DONESKY-CUENC O D,NGUYEN H Q,PAUL S.Yoga therapy decreases dyspnea-related distress and improves functional performance in people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 pilot study [J].Altern Complement Med,2009,15(3): 225-234
[12] 張遠方.瑜伽練習對女大學生情緒與形態(tài)機能素質的影響[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4
[13] RAGHURAJ P,TELLES S.Immediate effect of specific nostril manipulating yoga breathing practices on autonomic and respiratory variables[J].Apply Psychophysiology Biofeedback,2008,33(2): 65-75
[14] MANSON J E,GREENLAND P,LACROIX A Z,et al Walking compared with vigorous exercise for the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women [J].N Engle Med,2002,34(7): 716-725
[15] 張夢君.瑜伽習練者的身心健康特征及相互關系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16] 周永莉.瑜伽對女大學生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