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強
語文相較于其他學科而言,更貼近學生們的日常生活。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要更加注重語文教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在傳道受業(yè)的同時,將生活融入教學中[1]。而與城市學校相比,一些農村學校的教學設施不完善、設備不足、學生所受到的語文教學較為簡單、基礎薄弱,所以,在農村學校推行語文生活化教學可以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
1.課堂教學與生活的相分離 在現(xiàn)今農村語文教學中課堂教學與生活的相分離是最突出的問題,一成不變的教學格局造成語文學習枯燥乏味,課堂氛圍死氣沉沉。語言與生活密切相關,因此,語文課堂教學應當結合社會生活,將課堂語言轉化為生活語言,可以說,語文教學是對歷史文化的一種傳承,讓古人的文化智慧跨越時間的限制,依舊在今天熠熠生輝。因此,語文教學不可局限于書本教學,還要與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實現(xiàn)語文教學生活。
2.當?shù)刎S富的生活資源被浪費 農村地區(qū)擁有城市不可比擬的開放性教育資源,山光水色,部分地區(qū)還開發(fā)了旅游資源,成為旅游渡假勝地。學生可以更親密地與大自然接觸互動,享受與城市學生相比不一樣的樂趣,這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都是非常有益的。然而,在語文教學中,學生被困在課堂上,無法充分利用農村資源的優(yōu)勢,使語文課枯燥乏味,這就使得農村語文課堂必須改革,促進語文教學生活化。
3.農村教學設施薄弱 與城市學校教學相比,農村學校由于人力、設備、資源等的差距,學校的教學形勢有時與社會脫節(jié),無法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老師依舊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有時的課堂教學不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法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會形成老師一人在講臺上自說自話的局面,課堂教學氛圍無趣、乏味,使得學生對上課沒有興趣,所吸收的知識也不夠全面并且在生活中不能很好的運用,影響其成長進步。
面對上述教學困境,充分利用身邊現(xiàn)有資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語文教學生活化,提升農村語文教學質量。
1.與書本一起走進生活 語文課本里的內容往往記錄的是過去或者現(xiàn)在實際生活的場景,老師在課堂教學時往往可以利用這一點,把書本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
例如,在學習酈道元的《三峽》時,老師可以現(xiàn)有的教學設備相同學們展示今天的三峽長江風貌,讓他們能與書本上的描述相結合,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習關注長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狀況。在訓練修辭方法、修改錯別字病句時,可以聯(lián)系生活中常常聽見或看見的各類廣告,觀察分心其中的文字描寫,修辭運用;修改錯字病句,則可從學生的日常作業(yè)中挑選一些出來,作為例子。
2.合理利用當?shù)氐馁Y源 農村的教育教學資源相當豐富,山水田園、小橋流水、民俗活動、文化習俗等等,這些都可幫助學生的觀察、思考。比如,在作文學習時,老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感受自然風光,留心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小事,這樣使得學生的寫作素材變得豐厚、鮮活、有代入感。還可以利用當?shù)氐拿诵?,無論是諫臣名將,還是文人騷客,亦或是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等等,都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深厚的文化[2]。
3.擺脫環(huán)境帶來的限制,帶領學生拓寬學習思路 在所學習的語文教材里,有些內容距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較遠,會使學生失去對它的學習興趣;有些內容又是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但這些內容又太貼近生活,可能會讓人忽略它們[3]。產生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狹窄的學習視野,不明白這些知識對自己有什么用,覺得以后的生活中不會用到它。因此,語文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因帶領學生多接觸生活,觀察生活,最后感悟生活,把課堂知識與生活內容相結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
比如在學習完《古代詩歌四首》這門課后,老師可以布置下課堂作業(yè),不是過去的背誦,而是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詩詞形式,結合生活中的說見所問,自己寫一首古詩詞出來,自己也來當一回詩人。這樣不僅讓學生們鞏固了課堂知識,深入理解四首古代詩歌的內涵,也是古今的一次結合,讓古代的詩歌沾染上現(xiàn)代的生活氣息,是提高了學生們對生活的觀察學習,對課堂學習更為積極。
總而言之,尋找實際生活與語文知識的聯(lián)系,將學習融入到生活背景中,整合多方資源,運用生活化的教學,帶領學生主動參與、拓寬學習思路,與書本一起走進生活,鞏固學生作為教育主體的地位,激發(fā)學生強烈的產于欲望,釋放其學習的熱情以及濃厚的學習興趣,收獲更多知識和生活感悟,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魏世強.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探究.甘肅教育.2015(08)
[2]郭海幫.尋找文字中的生活元素——淺談農村初中語文的生活化教學[J].課外語文,2015(06):149.
[3]仇維東.農村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研究[J].成才之路,2016(0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