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靜
清代詩人沈德潛曾說:“古人不廢煉字法,然以意勝而不以字勝,故能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彼云纷x詩歌,煉字必不可少。但如何讓學生理解作者選字的用意,明白詩人的良苦用心,選用的教學方法就值得深思。
上古詩詞鑒賞課,我往往會直接提問,這個字用得精當,請作簡要分析,又或者說這個字用得妙不妙?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理解。但是我發(fā)現(xiàn)上課過程并不順利,很多學生不能全面理解所選字詞的表現(xiàn)力。例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風怒號”中的“號”字,不僅僅表現(xiàn)風聲之大,風勢之烈的特點,杜甫還將秋風人格化,使得表達更為生動形象。但是某些學生如果沒有老師的點撥,并不能夠真切感悟到。于是在學習了一些優(yōu)秀課例之后,我嘗試使用替換法。替換法就是通過改換詞性相同的字詞,字意或是相反或是相似,以朗讀或是賞析作為抓手,在情感的體悟中,理解作者的用意。于是,在下一次上課,我將“號”字改成“吹”字,學生就能夠更為直觀地想象風勢之大的特點,而在進一步的比較中,學生發(fā)現(xiàn),這里還用到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漸漸理解了學習詩歌的抓手之一——替換法,但還是依賴于老師的出題、指導。于是我進一步思考,怎樣讓學生扔掉最后一根“拐杖”,可以自己獨立地品鑒詩歌中的字詞呢?我將學過的古詩詞放在一塊進行比較,讓學生思考:《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漲秋池”的“秋”字能否換成“春”字?《漁家傲》中“羌管悠悠霜滿地”的“霜”字能否換成“雪”字?《相見歡》中“月如鉤”的“鉤”字能否換成“盤”字?經(jīng)過討論,學生發(fā)現(xiàn)替換法的路徑是將本字換成與之相近或者是相反的字來進行比較、賞析。于是,學到就要用到,我將《天凈沙 秋思》作為練習對象,請同學們用替換法揣摩作者在“枯藤老樹昏鴉”一句中選用這三個意象的用意。我將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出題,一組答題。第一組中有學生提出,能否將“枯藤”換成“青藤”?第二組學生答不能,因為青藤是給人生機盎然之感,但是“枯藤”卻是死氣沉沉的。第一組有學生提出“老樹”能不能換成“綠樹”?第二組學生答不能,因為“綠樹”是在春天的,但是“老樹”卻不是春天。于是進一步追問,這首元曲是寫什么季節(jié)?由全文可知是秋季。這就聯(lián)系到了作者為何選用“老”字,“老樹”荒涼衰敗,符合季節(jié)特征。第一組學生繼續(xù)提問,“昏鴉”能不能換成“朝鴉”?第二組學生說不行,意思完全不對了,“昏鴉”已經(jīng)棲息樹上了,可是“朝鴉”是要飛出去。于是進一步追問,為何要選擇“昏”鴉呢?夕陽西下,倦鳥思歸,思及自身漂泊在外,作者更添悲涼。在一次次的課堂交流中,我發(fā)現(xiàn)替換法是讓學生揣摩字詞的良方。
不單是古詩詞,現(xiàn)代詩、散文詩都可以以此為依托。我在執(zhí)教《海燕》一文時,思考如何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高爾基筆下的海燕形象,最后決定用替換法來進行。我選擇從形容詞和動詞入手。比如第一節(jié)中,“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我將“飛翔”改成“飛竄”,修改了動詞。找不同的學生朗讀,問他們朗讀時的抑揚、起伏,為何如此處理。緊接著,我又將這句話再次修改,“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驕傲地飛翔”。修改了形容詞,比較“高傲”和“驕傲”的區(qū)別。而后,我將這句話進行第三次修改,“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在高傲地飛翔”,刪掉了修飾語,與原文比較朗讀。在這樣的啟發(fā)下,學生一步步品悟到了海燕矯健、英勇的形象特征,朗讀也更加投入。在這十分鐘的誘導和之前詩詞教學替換法學習的前提下,我鼓勵學生自己通過替換朗讀法進行海燕形象的品析,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對于某一個句子,學生如是比較:“海燕叫喊著、飛翔著,像黑色的閃電,箭一般地穿過烏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飛沫”能否改成“海燕飛著叫著,很快地越過了烏云,翅膀帶著波浪”?另一處:“這個敏感的精靈,——它從雷聲的震怒里,早就聽出了困乏,它深信,烏云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的!”改成“海燕從雷聲的震怒中聽出了困乏,它相信烏云是遮不住太陽的”,哪一句更好?通過不斷地朗讀、品味,學生發(fā)現(xiàn)改完之后明顯沒有了激情與力量,缺少了氣勢與情感。也在一次次的比換、朗讀中,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了海燕的形象特征。
在詩詞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采用替換法的確能夠促進語文教學的順利開展,并且具有以下幾點作用。
詩歌語言與其他文體的語言相比,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語言的凝練性。一首詩詞往往需要通過有限的篇幅表達作者豐富的意蘊和最為獨特的感受,這就要求作者必須用最簡練、最生動的字詞,因此詩人往往都非常注重對字句的斟酌。
好的詩歌是精煉的藝術語言成就的,是語言運用的典范,不僅可以給學生帶來審美體驗,也是學生語言學習最好的材料。學生通過對詩歌的鑒賞,特別是對其中經(jīng)典字詞的反復揣摩,感受到不同字詞傳達出的不同效果,比較差別,可以提高他們對語言的感知能力、模仿能力和運用能力。
錘煉語言,其實就是錘煉思想?!爸挥胁磺逦乃枷?,才會用晦澀的文字來表達?!庇纱丝梢?,學生在語言表達上遭遇的困境關鍵是思維上的困境。語言文字的訓練同樣也能夠有助于思維能力的提升。在詩詞鑒賞中強調煉字,表面上是對字詞的斟酌,實際上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因為字詞的背后有廣闊的空間,指向的是作者的生活背景、豐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通過對字詞的理解彌補學生在認識上的不足,訓練思維的深刻性和表達上的準確性。
所以如果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恰當?shù)厥褂锰鎿Q法,那么勢必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