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霞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現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币皇住多l(xiāng)愁》深深的印在了每一個學子的心坎,一個原因是思鄉(xiāng)之情打動了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房,另一個原因是詩歌一唱三嘆的“詩經”"式結構形式,回環(huán)往復間,令人過目不忘。在教學中我們亦可以借用“一唱三嘆”的方法引導學生學好課外古詩詞。
“一唱三嘆”從詞義上講,就是“一個人領頭唱,三個人和著唱”。余光中在詩歌中,把郵票、新娘、墳墓、海峽比作了鄉(xiāng)愁,這種鄉(xiāng)愁層層遞進,表達了詩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一唱三嘆”,反復吟詠,情感濃烈。在課外古詩詞的教學中,如果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回環(huán)往復不斷加強對課外古詩的學習,會獲得期望的驚喜:“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的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對于課外古詩,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逐一落實。讓學生根據課內詩詞的學習方式讀準、讀懂、讀透每一首古詩,在回環(huán)往復的鞏固中,達到理解性背誦默寫。以七年級上冊為例,課內有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課外有其《峨眉山月歌》。我們講讀《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就要有意識的做好兩首詩的關聯設計,讓學生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后,能夠從容的自學《峨眉山月歌》,且在欣賞品味、審美情趣上有所提升。以《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為例:首先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記準字形,其中易錯字有“昌 chāng”“啼 t픓溪 x郎láng”,要求學生會寫字會組詞。字詞的處理也是讓學生在回環(huán)往復間達到會用。然后要求學生讀懂:先看題目,學生結合注釋查資料可知,“左遷:古尊右卑左,即貶官;龍標:今湖南黔陽,唐時甚僻。詩中指王昌齡”,即王昌齡被貶為了龍標縣尉。“聞”,聽說。李白聽說王昌齡被貶官后怎么做的呢?——遙有此寄?!斑b”,遠也。再看“寄”的內容:“楊花落盡”,時令“暮春”;“子規(guī)”即杜鵑,傳說是古蜀國王杜宇魂化而成,叫聲凄涼;五溪:唐時屬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貴州東部,荒遠;夜郎:唐代在今貴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設過夜郎縣,這里指湖南的夜郎,李白當時在東南,所以說“隨風直到夜郎西”。學生疏通詩意后,再引領學生提升審美。從“寄”的內容看,李白的情為“愁”,情“重”才愁。愁是如何表現的呢?暮春時節(jié)楊花飄零杜鵑哀啼,意象凄凄,以景襯情愁更愁,愁心賦予“月”相隨;月如人,人如月,月隨風行,情意重,怎一個“愁”字了得?想象豐富!布置任務讓學生搜集整理李白借月抒懷的詩篇,思考此月情與彼月情的不同。引導學生按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方式自學《峨眉山月歌》,然后重點引導學生比較兩首詩的異同。點撥學生重點從寫作背景,寫作方法,感情基調幾個方面比較。這兩首詩都是開篇以景襯情,由于寫作背景不同,兩首詩的情感基調自然不同,從而選取的意象也是同中有異。明朗的秋月與暮春愁月自是不同?!抖朊忌皆赂琛肥抢畎壮醭鍪竦厮?,雖有對友人的思念,但更多的是仗劍遠游的豪情,所以峨眉山月似與滔滔江水相逐嬉戲,雖借月抒發(fā)了對友人的思念,但多了份出蜀遠游的欣喜,整首詩的基調歡快明動。課內與課外詩歌的學習相得益彰,學生的視野自然拓展,文化底蘊漸進豐厚。
另外,我們針對課外古詩自讀的靈活性,可整體規(guī)劃,整體推進,不囿于課本詩詞順序的束縛。我們從課外古詩詞中篩選每個朝代有代表性的詩詞,要求學生首先識記掌握;然后按詩歌發(fā)展的脈絡以這些詩歌為例,講解詩歌的朝代特點、體裁特點、時代情感,讓學生宏觀把握,整體感知,從開端就有高屋建瓴的意識,高起點的加深記憶;再次提升階段,可引領學生用自己感興趣的方式加深對詩歌的理解。例如《式微》的學習可引導學生用畫連環(huán)畫的形式來體會《詩經》中詩歌的敘事性;或用肢體演讀“泥中,露中”的艱辛情形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或找關鍵詞:“微→泥露←不歸”來體會觸景生情,情更重的妙處;或找韻腳,體會因情變韻的蘊藉之美……總之,面對同一首詩歌學生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并把自己的學習方式與同學們交流,強化鞏固,豐富積累。教師還可以根據每首詩歌的突出特點引領學生學習鞏固,例如《子衿》這首詩可引領學生掌握借物起興的手法;《長歌行》引領學生找出詩歌中一連串的比喻,體會詩歌表現手法的傳承發(fā)展;《江南逢李龜年》可引領學生整理杜甫詩歌,疏理杜甫“沉郁”詩風的形成;引領學生通過陸游的《卜算子·詠梅》感悟詩人堅貞不屈的品格,結合課內詩歌《行路難》,將李白的形象與陸游的形象進行對比,領悟詩人不懈抗爭精神背后的因由,縱向提升對詩歌的理解;《山坡羊·潼關懷古》可引領學生通過繪制地理簡圖,填充曲句的方式體會張養(yǎng)浩的憂國之情;《別云間》引領學生通過掌握名句的方式理解詩人的愛國情懷。我們要讓學生在“一詩一得"的不斷學習中豐富詩歌文化底蘊。
我們還可以先按詩歌內容分類,如愛國詩、田園詩、諷喻詩等,再引導學生逐類學習,整體感知。
不管采取哪種方式,教師都應是引領者,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不斷加深對詩歌的理解,而不是簡單的背默,更不是對未列入中考篇目的詩作置之不理的功利式教學。因為“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yǎng)成的,是長期的遞進式的積累、熏陶培養(yǎng)出來的。教師做好整體規(guī)劃,“一唱三嘆”引領學生學好課外古詩詞,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會自然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