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子偉
(中山市特殊教育學校 廣東中山 528403)
本土化教材資源:培智課堂教學有效策略探索
叢子偉
(中山市特殊教育學校 廣東中山 528403)
中山特校生活語文校本教材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從學生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方面入手,通過具體情境的融入、適應,建構語言核心經(jīng)驗,進而提升學生語用能力,為其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課堂中,通過依托鄉(xiāng)土資源、優(yōu)化故事教學,借助信息技術、還原生活情境,開發(fā)輔助材料、豐富配套資源,提供情感支持、激發(fā)課堂活力等教學策略,有效提高智力落后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綜合運用能力。
培智;校本教材;智力落后學生;語文教學;策略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年版)》指出,生活語文課程集工具性、人文性、生活性于一身,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是智力落后學生學習應用語言文字的重要載體,也是其發(fā)展思維、改善功能、學習文化知識和形成生活技能的基礎[1]。
中山本土視域下的智力落后學生校本教材開發(fā),是依托中山本土文化,與學生需求和培養(yǎng)目標相結合,圍繞中山文化及生活選編教材內(nèi)容,讓學生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參與教學活動,提升言語理解和表達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該教材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本著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需求的原則,盡量捕捉學生熟悉的素材,結合學生認知特點,從學生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方面入手,通過具體情境的融入、適應,建構語言核心經(jīng)驗,進而提升學生語用能力,為其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1]。
在培智語文課堂中開展故事教學,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理解能力,使其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故事借助鮮明立體生動的人物角色和簡潔明快有趣的語言,能使學生的心靈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教師要注重講解技巧和表演力,靈活運用適當?shù)难凵?、表情、手勢、音調(diào)呈現(xiàn)故事角色的特征與性格。教師還可指導學生利用頭飾、布偶等物質(zhì)材料進行角色表演,提高學習效果。
可將課文內(nèi)容進行概括歸納,提煉出關鍵詞和核心語句,搭配上一幅幅點睛圖畫,制作成教學掛圖和句子紙條作為板書提示,或通過PPT課件形式呈現(xiàn),一個情節(jié)簡明、邏輯清晰的教學故事躍然眼前,圖畫和文句相輔相成、互為補充,衍生出簡化版的課文故事,既能無形中鍛煉學生關鍵信息提取能力,又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培養(yǎng)其語言連貫性與邏輯表述能力。
在培智語文課堂故事教學中,教師需要提高提問的技巧,變單一性的問題為多樣性的問題,變回憶式的問題為啟發(fā)式問題,變封閉式問題為開放式問題。老師的問題將“怎么想的、怎么說的”改成“會想些什么、可能說些什么”等。教師要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入情入境,如“故事中的××輸?shù)袅吮荣惡軅?,我們安慰一下他吧”,使學生變消極被動地聽故事為積極主動地參與創(chuàng)編故事。開放式問題包括判斷性問題、假設性問題、創(chuàng)造性問題,這些問題沒有現(xiàn)成固化的答案,可以培養(yǎng)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和發(fā)散思維。
通過《慈善萬人行》《找工作》《小紅帽》《三打白骨精》《亡羊補牢》《鱷魚怕怕牙醫(yī)怕怕》等一系列鄉(xiāng)土故事和寓言童話故事,智力落后兒童從親切熟悉的生長環(huán)境和童趣盎然的故事中認識了常見人、事、物,積累習得了一些日常詞匯與短句,明白了簡單的道理。教學故事中人物的優(yōu)秀精神品質(zhì)為智力落后兒童樹立了榜樣,為其成長注入了正能量,使他們在獲得知識、技能的同時,溝通交往、自我管理、社會適應能力等也得到提高。
心理學表明,新奇、多變的事物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刺激強度。課本是知識的靜態(tài)呈現(xiàn),而多媒體動畫和課件將靜態(tài)的內(nèi)容轉換成動靜結合的形象演示,能多角度激活智力落后兒童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利用多媒體技術,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視聽結合、有聲有色、聲畫并茂的教學環(huán)境,使抽象的概念、呆板的文字變成親切可感、富于變幻的畫面,彌補智力落后學生因缺乏生活經(jīng)驗造成的語言匱乏,刺激其感知覺,把眼、耳、心、口、腦等多種器官充分調(diào)動整合起來,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充分激發(fā)學生語言表達的興趣和積極性。由于智力落后學生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制約,在賞析文學作品時,他們很難參透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和寓意。而運用多媒體技術,則能再現(xiàn)物象,以動畫、文字、聲音相結合的方式,借助旋轉、定格、移動、放大等效果,營造表情達意的氛圍,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嘗試理解自己未曾經(jīng)歷的事物,促進其語言理解能力的發(fā)展。
《孫中山破陋習》一課生動講述了中國革命先驅孫中山小時候目睹姐姐被迫纏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堅決廢除纏足陋習的事。我通過課件、姐弟互相關心和溫馨玩耍的兒歌動畫、封建社會裹腳視頻及相關圖片資料進行詮釋渲染與烘托鋪墊,讓學生直觀感受孫中山姐姐纏足前的活潑能干,纏足后的肉體及心靈上的痛苦,激發(fā)情感共鳴,讓學生從姐姐的前后變化中對比反射出封建陋習是多么害人,深切體會到姐弟情深以及孫中山對陋習的憎恨。學習最后一自然段時,我播放一代偉人、國父孫中山的生平事跡與歷史功績錄像,揭示孫中山敢于反抗封建陋習、堅決與封建勢力作斗爭的革命精神,謳歌偉人革新魄力,讓學生內(nèi)心油然升起對偉人的崇敬與欽慕之情,產(chǎn)生身為偉人故里中山人的自豪感??梢?,利用多媒體技術導入課堂教學,有效渲染了課堂氛圍,奠定了身臨其境般的情感基調(diào),使學生融情入境,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為深入理解課文、升華情感打下基礎。
教師要提供機會幫助學生將已具備的知識經(jīng)驗與實際生活當中的活動場景有效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夠從中獲取到新的語言經(jīng)驗。例如,初學《美麗的孫文紀念公園》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實踐活動課時間帶領學生到孫文紀念公園游覽,站在山頂俯望,公園和周邊景觀盡收眼底,教師可借機提問一些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問題。比如,“孫文紀念公園是為了紀念誰而建設的?公園里的雕像是誰?周邊有哪些機構和標志性建筑?有哪些花、哪些樹?公園里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找找‘后來居上’幾個大字在哪里?”一系列提問有助于學生對于公園形成直觀印象,將目之所見與課文所寫進行回憶與對接,進而利用觀察經(jīng)驗復述和理解課文內(nèi)容。游覽過后再在課堂上深入賞讀、學習課文,教師將活動視頻、照片等音像素材進行整理、呈現(xiàn),輔之以適當?shù)恼Z言提示,學生看到熟悉的老師和同學游覽的足跡、燦爛的笑容,學習熱情自然會踴躍高漲,學習效果水到渠成、自不待言[2]。
在網(wǎng)絡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電腦軟件、手機APP、騰訊應用、微信平臺的語言學習素材和資源海量浩瀚、應有盡有,比如悟空識字、巧虎系列、藍貓系列、巴巴熊系列、寶寶巴士、麥田識字、巴比學漢字、康復云等識字練習和語言游戲交互性強,調(diào)動多種感官進行立體多元的強化鞏固學習,深受學生喜歡。毋庸置疑,當下先進智能的信息技術和豐富強大的網(wǎng)絡教學資源,有效解決了傳統(tǒng)教學環(huán)境下音畫資源不足、抽象概念與知識點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有利于教師突破時空限制,在更大更廣的空間與領域內(nèi)實現(xiàn)資源交流共享。對優(yōu)秀實用的教育網(wǎng)站,可注冊成為其會員,通過購買服務提升資源使用權限,并及時將自身設計研發(fā)的最新資源成果進行上傳分享,踴躍參與論壇互動,熱心為同行指點迷津,遇困惑不妨求助同仁支招,享受他人資源福利的同時無私貢獻自己的智慧思想,達到互惠互利、互促共贏、切磋共進、碰撞提高的良好氛圍[3]。
教什么?用什么來教?怎么教?是當前特殊教育界廣泛關注的焦點話題?!敖淌裁础奔础敖虒W內(nèi)容”,隨著生活語文校本教材的出版發(fā)行,“教什么”這一問題在中山特校已得到基本解決。接下來,用什么來教,用什么載體來幫助中重度智力落后兒童兒童掌握教材內(nèi)容是當務之急要解決的問題。教材以現(xiàn)代特教理念為指導,運用主題單元教學模式,有效地推進了學校課程理論的建設和課程實踐方式的發(fā)展。在教材應用過程中,形成了教學資料庫和資源庫,探索出一套比較適合智力落后兒童學生實際的課堂教學模式。比如,《寫信》一課記述了妮妮給表妹寫信的經(jīng)過,呈現(xiàn)了寫信常用的表達方式和寄信的步驟,旨在培養(yǎng)學生進行有條理的表達和連貫的寫作,從而服務于其日常生活。我精心制作了魔術貼書信大卡紙、詞語圖卡、虛線描紅寫字板貼詞填空書信操作板等直觀形象的教學具,幫助學生理解鞏固課文內(nèi)容。《不一樣的鞋子》課文內(nèi)容涉及五類各式各樣的鞋子(球鞋、舞鞋、拖鞋、雨鞋、高跟鞋),教學目標是指導孩子們根據(jù)場合、場所、天氣等選擇合適的鞋子。鞋子是孩子每天需要穿著的物品,該主題選材于生活,學生比較熟悉和感興趣。為強化學習效果,給學生的獎勵是鞋子小貼圖(讓學生自己選)。我通過設計制作圖文并茂的圖卡、字詞卡、各式鞋子彩色小卡、仿真鞋架掛圖、魔術貼匹配貼圖練習操作板等教具,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
基于教材精心設計難易適中、益智益趣、形象直觀、科學實用的教學用具,充實完善、逐步配齊圖卡、字卡、詞卡、句卡、情境圖、視頻、音頻、拼圖、繪本、操作板、故事盒、實物袋、語言游戲材料、口部運動治療材料、主題活動案例盒等教材系列輔助材料及配套使用手冊,豐富充實教材配套資源,完善語言康復訓練載體,必將極大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和生活適應能力[4]。
特級教師于漪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起他們思維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闭n堂情感互動是一個雙向的情感交流過程,能在師生間建立起情感信息循環(huán)往復的回路。作為一種心理支持資源,課堂教學情感生態(tài)環(huán)境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和學生發(fā)展。而培智課堂因其教育對象的特殊性,需要教師給予更多的情感支持。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個性化的,每個學習者都有自己的個性感受與體驗。因此培智語文教師需將個別化教育落實到所有學生和教學各環(huán)節(jié),針對不同障礙程度、類型的學生設置差異化的讀、寫練習任務,并及時提供個別化的幫助和支持。使用教材時,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為背景營造建構教學情境,必要時可以邀請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課堂。同時,找準學生的興趣所在,給予學生充分的表達機會,提高基于學生視角的教學支持,對于發(fā)音障礙的學生逐步探究替代性的溝通表達技巧,依托口語表達、書面表運、體驗性表達等載體,全方位促進學生表達能力與溝通能力的發(fā)展。
培智語文教師在關注傳授文化知識、矯正語言缺陷和學生正向行為的訓練之外,也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給予情感上的關懷和滿足。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去設法在學生身上形成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nèi)部狀態(tài),那么知識只能引起一種冷漠的態(tài)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勞?!币虼耍粋€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就必須要重視課堂教學情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作用,使之成為傳授知識、啟迪智慧、培養(yǎng)情趣、心靈互動的磁場。為此教師要尊重學生、善待學生,對學生要有積極的期望,增強其自我效能感。要激發(fā)享受的學習熱情,教給其學習方法,給他們提供展現(xiàn)自我的平臺,促使其建立自尊、樹立自信、張揚個性,使學生在一個和諧平等的情感環(huán)境中學習,從而激發(fā)課堂活力,提高課堂效率,達到預設性目標與生成性目標的有機融合,實現(xiàn)學生、教師的教學相長、互促發(fā)展。
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促使學生建立積極自我概念、自我價值感和正向目標取向,提高其學業(yè)成績和人際交往能力。教師在教學的同時,要創(chuàng)建和諧有愛的課堂氛圍,提高敏感意識,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及時根據(jù)學生的狀態(tài)調(diào)整教學方法和情感支持,作出適當安撫,讓學生感受到安全感和愉悅感,促進其心理健康發(fā)展。教師盡量多開展師生合作探究活動,增加師生互動親近的機會以及同伴間的合作機會,增進師生間的情感聯(lián)系。教師要善于表揚鼓勵,在表揚中要具體指出學生的進步之處,及時給予正強化,更有利于學生揚長避短和養(yǎng)成正確的表達習慣。對學生的表揚不要局限于口語表揚,需適當給予肢體上的積極反饋,如師生一起豎大拇指、鼓掌激勵等,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愛。在處理問題行為時教師要合理控制情緒,轉換角色,改變思維方式,作出理智評估,耐心地給予教導,不擴大無關的消極情緒。
總之,教師在培智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勇于探索、敢于創(chuàng)新、發(fā)掘資源、探尋訣竅,不斷優(yōu)化教學方法與策略,幫助智力落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運用與表達服務于日常生活,改善生活質(zhì)量,為日后融入主流社會更好地學習和生存奠定基礎。
[1]教育部.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年版)[S].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31/201612/t20161213_29 1722.html,2017-06-21.
[2]陳奡.提升語言教學課堂有效性的措施[J].文學教育(下),2017(1):75.
[3]朱子君.淺談“云技術”在培智語文教學中的“微”應用[J].綏化學院學報,2016(4):45-48.
[4]邢振梅.論情感視域下的幼兒語言教育[J].教育現(xiàn)代化,2017(4):53-54.
G764
A
2095-0438(2018)01-0060-03
2017-08-13
叢子偉(1984-),女,內(nèi)蒙赤峰人,中山市特殊教育學校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智障語文教學。
[責任編輯 鄭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