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四紅
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yè)學院公共基礎部,安慶,246052
安徽民間文學藝術“桐城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誕生于文化底蘊豐厚的桐城派故鄉(xiāng)——安徽省桐城市。桐城歌與桐城派一起被載入《中國文學史》,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桐城歌離不開桐城派。桐城派在清代文壇影響甚大,梁啟超贊譽 “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1]桐城派文章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雅正”,創(chuàng)作特色鮮明,作品豐富,在文學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桐城歌作為安徽民間文學,桐城文化為其提供了豐富的養(yǎng)分,桐城派文學與桐城歌相得益彰,桐城文人從民間汲取生產和生活的元素,不斷地對其進行潤色修飾和形式創(chuàng)新,使桐城歌成為別具一格的綜合辭、曲、表演為一體的特殊文學形式。桐城歌的草根性和親民性使其在明清時期風靡湘、鄂、皖、浙一帶。馮夢龍曾對其贊道“鄉(xiāng)俚傳誦,婦孺皆知”[2],本文著重探討桐城歌與黃梅戲的淵源關系。
桐城歌作為特殊文化現(xiàn)象,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它的創(chuàng)作素材大部分來源鄉(xiāng)村山野,受眾群體大多為普通民眾,表演方式有唱有說,語言俗中見雅,音樂曲調和諧優(yōu)美,極具吳楚遺韻,和黃梅戲有異曲同工之妙。桐城歌與黃梅戲深受吳楚文化的影響,同根相連,了解桐城歌與黃梅戲的關聯(lián),實現(xiàn)發(fā)展中的優(yōu)勢互補,有利于促進安徽民間文化發(fā)展。
仔細研讀桐城歌與黃梅戲的相關資料,觀看相關影像,筆者認為,桐城歌對黃梅戲的孕育價值至少有以下六個方面。
桐城歌由山歌、民謠、小調組成,歌體大多是獨創(chuàng)的七言五句式,專家稱之為“桐城歌體”。桐城歌語言通俗易懂,常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內容大多反映普通民眾的日常生產生活。流傳最廣的是情歌,情感細膩婉轉,樸素中帶著典雅,質樸中兼有奢華,戲覷中兼有真情,充滿了生活氣息。黃梅戲源于黃梅調,最早在湖北黃梅縣一帶出現(xiàn),桐城歌在明清時期就在湖北一帶風靡。起初的黃梅調只是在鄉(xiāng)村田間采茶女日中勞作中排解勞乏和男女情感表達的民間小調,桐城歌的傳入賦予黃梅調新的生命力,桐城歌提供給黃梅戲豐富的文學素養(yǎng)和藝術表現(xiàn)形式的借鑒。黃梅戲最初的老劇本也是七字體或十字體歌體, 語言表達細膩而優(yōu)美,表達手法多用比興,后黃梅調傳入安慶糅合了地方民歌和戲曲元素,逐漸演變成黃梅戲。從鄉(xiāng)村野調到黃梅大戲,桐城歌的影響功不可沒。
桐城歌在歌曲表達過程中常用襯詞,如:《桐城長來桐城蹲》的第一句“桐城長來桐城蹲吶,哎喲嗬嗬”,《搖籃曲》中“寶睏覺喂嗬哇嗬”,《放牛歌》中“衣也啰嗨啰”等等。襯詞使桐城歌演唱更富有節(jié)奏感,同時也增強了旋律的整體性,使感情表達更加直接、奔放,氣氛更加濃烈。在黃梅戲的許多曲目中也有同樣的表達方式,如:黃梅戲《打豬草》中“此花兒叫作,呀得兒呀得兒喂呀得兒喂呀得兒喂得兒喂的喂上喂叫作蕎麥花”,《女駙馬》中“原來紗帽照(呀),照嬋娟(哪)?!币r詞的使用,使音調的銜接更加通暢,韻味更加悠長,感情更加豐富。黃梅戲吸取了桐城歌中有益的唱曲表達元素,樂曲更加優(yōu)美。
桐城歌在演唱形式上有獨唱、對唱、齊唱、合唱等,桐城歌的山歌齊唱、合唱最為常見。山歌主要在農忙季節(jié)勞動者解除勞乏之用,山歌演唱時一領眾和,場面蔚為壯觀。民謠中大多以對唱為主,小調中以獨唱為主,各有特點、各有風韻。在黃梅戲的經典劇目中同樣找到獨唱、對唱、合唱等演唱形式,如《打豬草》《夫妻觀燈》等有對唱、有合唱,以獨唱為主的經典黃梅戲劇目居多。黃梅戲從小調到戲曲的演變發(fā)展過程中,從桐城歌中吸取了演唱表現(xiàn)的多種手法,使黃梅戲的演唱形式也呈多樣化的發(fā)展趨勢,讓戲曲觀眾能夠有更豐富的聽覺享受,這是桐城歌對黃梅戲的重要貢獻。
從現(xiàn)有的桐城歌樂譜資料中不難發(fā)現(xiàn),桐城歌的調式中以五聲微調式最多,如《手扶欄桿》《盤茶歌》《祠河連鏘歌》等,其次是宮調式、羽調式,再其次是商調式,角調式在現(xiàn)有的桐城歌的樂譜資料中沒有發(fā)現(xiàn)。黃梅戲在桐城歌的基礎上有了新發(fā)展,黃梅戲在調式上也是以五聲音階為主,五聲微調式是黃梅戲的主要調式,正本戲的女平詞老腔也屬這一調式[3]。為大家所熟知的經典黃梅戲折子戲唱段《打豆腐》《打豬草》等的音階排序是“徴、羽、宮、商、角、徴”,屬于典型的五聲微調式[4],黃梅戲在桐城歌四調的基礎上有了更全面的樂調表現(xiàn),使黃梅戲在音樂曲調上有更多變化,可見桐城歌與黃梅戲的樂調因緣。
桐城歌的藝術風格深受地域文化影響,不管是高亢的山歌還是纏綿的情歌,都源于傳說、勞動、生活、情愛、禮儀、燈歌等,表達對平靜的生活狀態(tài)、淡于名利的生活理念、和諧幸福的生活目標的追求與向往。它的藝術風格大多清新、平穩(wěn)、柔和,少有劇烈的起伏變化,因此聽起來給人一種秀麗、甜美、凄婉的感覺,讓人“音繞懸梁,欲罷不能”。黃梅戲起初的黃梅調也源于尋常百姓的勞動生活。生活在山野鄉(xiāng)村的人們用最純樸的聲音訴說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情感的追求,旋律曲調質樸清新、平易近人,充滿了鄉(xiāng)野的田園氣息,質樸而不失悠揚、世俗而不失情趣,這和桐城歌的藝術風格頗為接近,除了同處皖江流域,深受吳楚文化熏陶外,還和彼此的交流借鑒,相互影響不無關系。
桐城歌是作為民間文學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文學包括神話、史詩、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敘事詩、民間小戲、說唱、諺語、謎語、曲藝、儀式誦辭等多種形式。桐城歌屬于民間歌謠類,也就是桐城歌有詞曲還能上臺表演。桐城歌是安慶一帶流行的民歌典型代表。明人沈德符在《顧曲雜言》中就作過這樣的記述:《桐城歌》自兩淮以至江南, 漸與詞曲相遠[5]。不問南北, 不問男女, 不問老幼良賤, 人人習之, 亦人人喜聽之??梢姟?兩淮以至江南” 在當時風行講唱文學。桐城市文廣局和桐城市文化館為桐城歌的挖掘、傳承和保護作了大量的工作,先后舉辦了多次桐城歌專場演唱會,在首屆中國桐城文化節(jié)開幕式上桐城歌以優(yōu)美的舞姿、悅耳的歌聲震撼了全場,獲得觀眾的一致好評。桐城歌先后上了中央電視臺經典欄目《金土地》和《星光大道》,桐城歌逐漸為更多的觀眾所熟知。
黃梅戲的最初形式黃梅調屬民間小戲,18世紀后期形成于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qū)黃梅,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桐城市與安慶市的交匯處。產生和流傳到皖、鄂、贛三省間的黃梅采茶調、江西調、桐城調、鳳陽歌,受當?shù)貞蚯?青陽腔、徽調)演出的影響,與蓮湘、高蹺、旱船等民間藝術形式結合,逐漸形成了一些小戲,用安慶當?shù)卣Z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黃梅調”,這就是黃梅戲的前身。在黃梅戲作為戲曲的表演形式形成中提到“桐城歌”,可見,桐城歌對黃梅戲形成的重要性。黃梅戲表演從原來的田間地頭到國家大劇院,表演形式、舞臺風格、人物服飾造型等的改革創(chuàng)新,讓黃梅戲贏得了更多觀眾的喜愛。黃梅調從產生到成為黃梅戲的演變過程中,桐城歌對黃梅戲影響深刻。
據(jù)史料記載,我國明清時期,以山歌俚曲為主體的民間文學興起。在某些地區(qū)唱山歌、作野調成為人們勞作時的日常行為,關德棟《山歌序》就說: “《桐城歌》是起于安徽桐城地方的一種曲調, 以后流布于吳語地區(qū)?!盵6]黃梅戲史論家陸洪非先生也說: “安徽的《桐城歌》也是很早就傳到黃梅一帶?!盵7]可見桐城歌已并非局囿于桐城一帶,開始向外發(fā)展。清人王廷紹也認為, 明清的山歌時調“ 其曲詞或從諸傳奇拆出, 或撰自名公巨卿, 逮諸騷客。下至衡巷之語, 市井之謠, 靡不畢具。”[8]因此,可知流行于這一帶的山歌小調吸收了戲曲文學作品的眾多元素,負載了戲曲劇本文學的諸多信息,為地方戲的出現(xiàn)奠定了堅實的戲曲元素基礎。
民歌逐漸向戲曲文學的發(fā)展是其自然發(fā)展的內傾力,即民歌為了獲得更高層次的發(fā)展,不得不向文學索取更多養(yǎng)分,借助戲劇舞臺展現(xiàn)其藝術魅力。黃梅戲戲劇文學的句式表達結構多采用“五句頭” 的奇句式結構。為了讓演唱更加流暢, 旋律更加優(yōu)美, 它們通過加“復句”“襯字”“加花”等手段使唱詞大體對稱, 這在民歌中可找到痕跡。《桐城歌》基本上就是“五句式” 結構,《桐城歌》等民間文學給予黃梅戲戲曲文學滋養(yǎng),為湖北之黃梅調移入安徽安慶后向戲劇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文學基石。黃梅戲在音樂(采茶調) 與文學(桐城歌)因素的基礎上迅速發(fā)展起來, 相傳黃梅戲中運用的安慶山歌“梳頭調”“八段錦”“哭五更”等小調, 就是從懷寧、桐城的民間傳來的,促使了黃梅戲劇種的誕生。縱覽黃梅戲的早期劇作,不難發(fā)現(xiàn)不少劇本其實就是民歌題材的延伸與放大,陸洪非先生在談到黃梅戲早期劇本文學的產生時就說過: “將長篇的敘事民歌, 通過化了裝的演員在舞臺上演唱, 即成為‘獨腳戲’?!庇纱丝梢?桐城歌是黃梅戲戲曲劇本之源,賦予黃梅戲特定的藝術風格,這也是黃梅戲生命力之所在。
嚴鳳英是中國黃梅戲的重要開拓者和創(chuàng)新者,被田漢同志譽為“黃梅戲里的梅蘭芳”,黃梅戲的“一代宗師”。嚴鳳英就出生于今天的桐城市羅家?guī)X,從小受到當?shù)孛窀杳裰{影響,非常喜愛唱當?shù)孛窀栊≌{,且自小就初露藝術天分。先是和祖父學唱京劇,后拜嚴云高為師學黃梅戲,開始踏上學習黃梅戲的藝術表演道路。嚴鳳英的唱腔獨具風格,融民歌、京劇、評彈等眾家之長,形成自己的戲曲風格,后人稱為“嚴派”,可以說沒有自小民歌對她的熏陶,也就沒有今天的嚴鳳英,也就沒有今天的安慶黃梅戲。
當代黃梅戲藝術傳承人韓再芬對桐城歌也是贊譽有加。為了向觀眾展示最為“原生態(tài)”的黃梅戲,她專門去學習桐城歌中的方言和土語,可見桐城歌在黃梅戲中的重要分量。除了這兩個最具典型的黃梅戲藝術大師與桐城歌有深厚情緣之外,黃梅戲著名演員中與桐城歌有深厚淵源的還有如:琚光華、張精明、楊志友、汪元甫等。另外,每年一屆的黃梅戲藝術節(jié)和藝術展演會上經??吹酵┏歉璧墓?jié)目表演,這些節(jié)目的安排有其特定含義,也是對黃梅戲與桐城歌密切關系的充分肯定。
總之,桐城歌與民間小調黃梅調,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受地域文化的影響,展現(xiàn)出它們各自獨具風格的民間藝術魅力。在歷史的某個時期他們之間發(fā)生了碰撞交融,黃梅調對桐城歌文學養(yǎng)分和藝術養(yǎng)分進行了吸取和升華,使黃梅調整體藝術水平獲得很大提高,又在嚴鳳英等藝術家的創(chuàng)新和推廣下,黃梅歌演變成黃梅戲,黃梅戲遂得以誕生、發(fā)展、繁榮,桐城歌對黃梅戲來說是繞不開的話題,桐城歌對黃梅戲的孕育價值已成為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