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榮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第一職業(yè)技術學校 528234)
老師們也許都有這種感受,覺得在教學活動中付出的代價與收到的效果不相符,付出得多,收效少.老師們習慣了上課時站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解知識,過分地注重備知識,而常常忽視備學生,占用課堂絕大部分的時間,自顧地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大量地灌輸給學生,而不管學生是否參與,是否接受,自以為講得精彩、全面,實際上學生們卻可能是一知半解.
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越來越提不起對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也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何不改變一下這種教學方法,讓講臺成為學生的學習平臺,把展現(xiàn)機會讓給學生,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筆者在課堂上嘗試讓學生上講臺,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xiàn)將具體做法分享如下.
開始上課時,由老師作簡短的引入,然后讓學生上講臺去講講對上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的理解或困惑,目的是了解學生對上節(jié)內(nèi)容掌握的情況,加深對上節(jié)課知識的鞏固,還可以讓學生說說預習過程中遇到的障礙.雖然說的時間不長,但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為上好一節(jié)課打下基礎,制造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提高課前預習的效果.學生在講的過程中,必然會暴露自己在知識掌握上的弱點,老師可以做到心里有數(shù).反觀傳統(tǒng)方式的提問,不能制造活躍的教學氣氛,不能激活質(zhì)疑的思維,更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鉆研能力及課前預習的好習慣.讓學生有機會說,只要長期的堅持,膽量越來越大,講的能力就會提高,信心就越足.當然走上講臺,先由幾位膽子大的學生開始講,通過老師的糾正或示范,漸漸擴散到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講,上講臺講的風氣慢慢形成.
課堂練習是學生鞏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有了一定的了解,趁熱打鐵往往會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課堂練習可以讓學生上講臺板書,學生在黑板上板書,直接明了,很多問題就體現(xiàn)出來,特別是老師在巡視過程中,學生出現(xiàn)問題較多的,選擇其中一個學生上講臺把解題過程展示出來,然后讓其他學生進行補充、點評、討論,讓學生多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論:推理的嚴謹性、解題思路開放性、板書的規(guī)范性、步驟的完整性、數(shù)學符號運用的準確性、計算過程的正確性等入手,學生在補充、點評、討論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不全面或者偏差,老師進行及時的糾正,從表面上好像是只糾正了一位學生的錯誤,但在實際意義上,已經(jīng)糾正了大部分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要充分用好這個難得的素材.
當老師完成一道題的講解時,不要急于講解下一題,問下學生還有沒有疑惑,當有學生提出不同看法時,要讓其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甚至老師與學生的見解不一樣,這時可以老師與學生之間進行適當?shù)霓q論.我在實際課堂中,就發(fā)現(xiàn)有學生的解法比老師的更簡潔,甚至學生發(fā)現(xiàn)老師講錯的知識點或解題方法不嚴謹,這時候的辯論,變得非常有意義,問題越辯越明白,學生的疑惑得到了解決.當然老師要放得下“面子”和“架子”,不要怕出現(xiàn)尷尬,只有老師放開了,學生才會放得開.在辯論的形式上,可以是學生之間的辯論,也可以是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辯論,在辯的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錯誤,即使出現(xiàn)錯誤,也要給予鼓勵和幫助,引導學生往正確的方向思考.學生在辯論中獲得的體驗是難忘的和深刻的,開始辯論時,大多數(shù)學生有些緊張,隨著辯論的深入,情況逐漸改觀,表情慢慢自然了,語言也流暢起來了,當然也不乏生動和幽默,臺下的同學認真聽講,并積極響應,大聲回答問題,也敢于指出講述錯誤的地方,學生在課堂在放得開.盡管有時講得條理不清晰,但整個互動交流是投入的,學生的質(zhì)疑,使課堂變得不確定性,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精神,有很好的教育價值,課堂氛圍更具生動和熱烈.這樣的課堂才是學生需要的課堂.
老師在改作業(yè)或閱卷的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的解法新穎、簡潔,有必要介紹給其他學生,可以讓該學生進行課堂演示,師生互換角色,學生變“老師”,老師變“學生”.走上講臺前,必然對自己的解法作進一步的反思,盡量將自己的講解趨于完美,把自己的最高水平面展現(xiàn)給同學,提前通知上講臺的學生做好準備,設計好教案,由老師把一把關.學生在演示的過程中,也可能出現(xiàn)與設想不一樣的地方,比如膽怯,老師要多鼓勵,削除膽怯心理,比如講解中出現(xiàn)講不透或錯誤.老師要做好“學生”角色,記錄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作好補充講解的準備,在組織學生討論或老師作補充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理有據(jù),老師的點撥會更到位.
學生在知識的運用方面,總是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是學習的常態(tài),并不奇怪,某部分學生出現(xiàn)錯誤時,不妨讓另一部分學生幫助糾正和解釋,采用小組或個人“結對子”的辦法,建立互助關系.當出現(xiàn)錯誤時,讓其他學生進行糾正,方式可以讓其他同學參與進來相互討論、交流,使學生在認知上,對知識的再一次深刻認識,達到鞏固知識、深化理解的目的.實踐證明,讓學生進行糾正和分析,效果更好,印象更深,知識掌握得更牢.老師在知識的認知和儲備是站在高處,學生在低處,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是不一樣的,老師的解釋學生不一定能容易聽懂,而同學之間的認知水平較接近,同學之間的解釋,往往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課堂小結,是課堂的重要一環(huán),讓知識條理化、板塊化,方便學生了解知識結構和方法,理清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課堂小結可以讓學生歸納,回顧整節(jié)課學習的知識點,比如數(shù)學概念、公式、定理、法則等,學習了什么數(shù)學方法,運用了什么數(shù)學思想.要達到好的歸納效果,要求學生上課必須更專注和投入.讓學生歸納,能理清學生紛亂的思路,明確學習的重點和難點.當然,學生歸納時,可能不一定合理或全面,這個時候老師要進行必要的糾正和指導.
讓學生走上講臺,不是否定教師的主導作用,也非老師輕松了,而是教師的主導方式更靈活了,對老師的要求更高,學生為主體的作用沒有減弱,相反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這樣做更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學生上講臺,是不斷實踐和提高的過程,不僅是認知的深化,更是對表達、勇氣、膽量的再提高過程,讓學生在講臺上進行“講”、“做”、“辯”、“演”、“糾”、“納”,可以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上臺的勇氣、膽量,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合作、質(zhì)疑等精神,活躍了課堂氣氛,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也幫助了老師的專業(yè)成長.老師們!讓學生走上講臺吧,做學習的真正主人.
參考文獻:
[1]楊彰發(fā).讓學生走上講臺的嘗試[J].數(shù)學教師,1997(04).
[2]鄧小榮.如何讓學生在數(shù)學課堂上有事可做[J].數(shù)理化學習,2017(1):50-51.
[3]穆振永,朱殿光.讓學生走上化學教學講臺的嘗試[J].化學教學,1996(11).
[4] 劉清華.讓學生走上化學課的講臺[J].瓊州學院學報,2008(6).
[5] 張雪峰,邢英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08(7).
[6] 李英.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境況之嘗試-讓學生走上講臺的方法與效果[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學院學報,2006(1):35-36.
[7]吳芹.讓學生走上講臺[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0(22):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