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門市蓬江區(qū)杜阮鎮(zhèn)中心學校 區(qū)福良
《品德與生活》和 《品德與社會》課程 (以下簡稱品德課程),是小學課程體系中的一門課程,是把原來的自然、社會和思想品德等課程高度整合而生成的新課程,是現(xiàn)在小學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以促進學生素質發(fā)展為目標的綜合課程。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發(fā)展,對培養(yǎng)良好的公民素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應在小學品德課程教學的實效性下功夫。
小學品德課程的內容是從學生生活的層面去構建學習的內容,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與學會生活的能力是課程的顯著特點?,F(xiàn)在大部分學生在學習品德課程時,處于被動狀態(tài),學習興趣不濃,課程知識學習與生活實踐出現(xiàn)脫節(jié),沒能做到知行合一。
素質教育中讓學生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理念已是大家的共識。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里,由于傳統(tǒng)的觀念影響,語數(shù)英成為理所當然的主課,品德課程則是 “雞肋”,得不到學校、師生和家長的重視。品德課程的任課老師大部分是由主課老師兼課,他們的精力也沒有放在這門課程上。品德課程是一門育人的工程,見效慢、評價難,在學校的績效量化工作中難體現(xiàn)。綜觀各因素,品德課程成為了學校的 “雞肋”課程,讓教師食之無味,棄之不可。
品德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熱愛生活、樂于探究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課程教學要全面關注 “人”的發(fā)展,要注重人品德形成的過程。目前,由于學校對品德課教學質量沒有科學、合理的衡量標準,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沒有科學、合理的方法,僅憑學生懂得課程中的知識、道理,完成實踐的結果對學生的品德表現(xiàn)作出評價。
學校對課程的忽視,教師對學生片面的評價,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標準去迎合評價,使品德課程與學生生活實踐出現(xiàn)了嚴重的脫節(jié),從而導致了品德課程實效性不強。
以學生的生活為課程資源是小學品德課程的基本性質。生活性、活動性、綜合性和開放性是品德課程的基礎特性。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我們實施教學的過程,必須要以學生的生活為依托,讓教與學植根于學生的生活。教育活動既要關心學生的未來,更要關心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課程學習本身是學生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參與生活、真實體驗生活和創(chuàng)造生活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實際生活中的現(xiàn)象,使它變成學生熟悉的學習信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生活能力。如三年級的《奶奶過生日》 (粵教版),以奶奶過生日為切入點,讓學生認識家庭成員的稱謂和關系,如何與家人溝通,怎樣籌劃生日會,從中懂得孝敬老人、學會感恩,讓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無形滲透其中。
品德課程的性質定位是 “活動型的綜合課程”,活動是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主要形式。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去觀察、體驗、感悟這個社會,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四年級 《我們學會了合作》一課中,通過一些集體的競賽活動,使學生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應學會與人合作,并懂得與人交流、合作的技巧,體驗合作的樂趣,感受集體的榮譽感。
品德課程是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課程體現(xiàn)學生的品德教育與生活教育有機融合,生活體驗與道德體驗彼此滲透,知識學習與社會參與互相促進,從多角度、多層面引導學生去認識、理解自我、他人和社會,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質。實現(xiàn)教學、生活、發(fā)展的三位一體,綜合交叉,螺旋上升。
品德課程面向學生的整個現(xiàn)實生活來構建教學內容,開放性是品德課程的最大特點。教學的目標要隨著學生的生活及活動過程的變化而不斷調整,教學的內容從課本延伸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課堂及活動也從傳統(tǒng)的教室擴寬到家庭、社會和學生的其他生活空間。對學生學習結果,不強制性地統(tǒng)一到教師或教材的觀點上,學生可保留自己不同的意見,讓學生在生活中慢慢的去領悟、認識、轉變,從而達到過程、結果及評價的開放化、多元化。
對學生品德評價是品德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激勵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促進學生的品德發(fā)展和生活能力的提升。課程評價注重過程,從封閉、單一走向開放、多元,從片面追求學生的成績,走向全面關注學生整體的發(fā)展。
教師對學生的表現(xiàn)評價時,在評價目標上,既關注全部學生要達到的共同目標,又關注個別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在評價內容上,既重視成績與結果,更重視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
品德課程倡導采用開放性、多主體的評價方式,教師根據(jù)具體情況,采用多種評價方式。評價方式主要有:觀察、問卷、訪談、成長袋、自評與互評等。評價時,教師要關注學生活動過程的評價,重視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的態(tài)度、情感、行為表現(xiàn)和付出努力的程度,實施多元化的綜合評價。
品德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和活動性都很強的課程,教師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使他們熱愛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讓學生最終成為真正的合格社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