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寶霞
?
教師同伴互助的困境及解決方案——基于高校英語專業(yè)教師的調查研究
左寶霞
(天津天獅學院 外國語學院,天津 301700)
基于教師同伴互助理論,對80名英語專業(yè)教師同伴互助各種形式的參與情況、重要程度及影響因素進行調查。教師對有針對性和指導性較強的互助形式存在濃厚興趣和較強需求,但對較高等次的互助形式,如科研項目合作等,反應比較平淡。教師普遍認為,教學任務過于繁重,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太多,尤以女教師為甚。年齡、職稱也會造成對同伴互助類型不同局限和不同偏好。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對策。
同伴互助;英語專業(yè);現狀;調查研究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學者喬伊斯和肖爾斯(Joyce & Showers,1996)首先提出了同伴互助概念(peer coaching),他們認為,改變早期教師培訓模式設計和組織方法有助于教師將培訓內容遷移到教學實踐之中,過去將教師培訓低效結果歸咎于教師自身可能是錯誤的。之后同伴互助這一概念在西方各國教育體系和教育管理系統(tǒng)中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
同伴互助是指教師在工作中結成伙伴關系,通過共同閱讀、討論、示范教學和課例研究,特別是通過系統(tǒng)的觀察與反饋等方式,學習并彼此分享新知識,改進教學策略,進而提高教學質量,促進自身專業(yè)發(fā)展(張慧珍、段艷麗,2012)。一些外國學者(Pieter & Rudolf,2010)將同伴互助界定為一種專業(yè)發(fā)展手段,認為同伴互助是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分享知識,相互提供支持;為提高技能,學習新知識,解決實踐問題而相互幫助,給出反饋意見,它有助于加強教師間合作與提高教學。有些學者則認為,教師同伴互助就是以課堂觀察方式來改善教學(范曉紅,2016)。
教師同伴互助在我國并不是新概念。教育部1957年頒布《關于中學教學研究組工作條例》已經強調要以教研組形式幫助教師交流與合作。我國教師同伴互助活動方式比較單一、發(fā)展極為不完善。隨著“教師即研究者”觀念日益深入人心,教師便成為了教育教學科研隊伍中主力軍。教育部在2007年制定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要求》中進一步強調了教師發(fā)展的重要性:“教師素質的高低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之所在,也是學科長遠發(fā)展的關鍵?!痹诖舜蟊尘爸?,教師同伴互助作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的重要途徑正在被越來越多教師所采用實施。
盡管教師同伴互助在國內已經有了一定發(fā)展,這一課題在未來還有很廣研究和發(fā)展空間。在以往研究當中,“中學和小學的教師同伴互助一直是研究的重點,而高校教師的同伴互助,特別是高校英語專業(yè)教師同伴互助的研究屈指可數”(楊穎,陳娟,2012)。本文以天津高校英語專業(yè)教師為研究對象,對他們同伴互助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后續(xù)的深度訪談,旨在為今后高校英語專業(yè)教師自我專業(yè)發(fā)展提供一系列有價值的參考。
本研究調查的重點集中在三個方面:同伴互助各種形式的參與情況、同伴互助各種形式的重要程度及影響同伴互助的各種不同因素。調查的目的是進而發(fā)現問題,提出對策,以便推進天津市高校英語專業(yè)教師同伴互助的進程,為促進英語專業(yè)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對于同伴互助內涵,不同學者給出不同描述。Robbins(1991)指出:“同伴互助是指兩個或多個教師,共同反思當前的教學實踐,改進與建立新的技能,相互教導,共享經驗,共同參與教學研究,在工作中共同解決實際的問題?!盌alton和Moir(1992)將同伴互助界定為一種專業(yè)發(fā)展的手段,一個互幫互助的過程。而Galbraith 等(1995)則將同伴互助看作是一種增進歸屬感與改進教學的專業(yè)成長過程。本文將同伴互助理解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教師,以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為目的,共同反思教學科研實踐,相互指導,共享經驗,共同解決問題的教學研究活動。
國外關于教師同伴互助研究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緊密聯系,形成了一系列成熟成果。在美國,教師同伴互助已經有三十余年歷史。1982年Joyce與Showers通過實驗發(fā)現,同伴互助有利于避開上下屬評價干擾,在同伴對話和交流中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Baker和Showers(1984)表明,擁有并善于利用同伴互助關系的教師,通過同伴互助規(guī)劃教學且共同反思與分享教學經驗,能更適當運用嶄新教學模式。由于不同學者所強調側重點不同,故形成了不同同伴互助類型:Robbins(1991)將同伴互助分為以觀察為特點的照鏡式互助、以互惠為特點的合作式互助和以指導為特點的專家式互助。Benedetti(1997)則按內容將其劃分為:技術性互助、合作性互助、認知性互助以及挑戰(zhàn)性互助。2004年,美國墨西哥州立大學Jon’a Meyer 和Tara Gray 提出教師同伴互助是一項教學改革,這種改革可以使教師根據自己的意愿在開放的環(huán)境中提高自己教學研究水平。土耳其馬麻拉大學Derin Atay博士2006年對應于作為外語進行教學的教師和在職中小學教師同伴互助行為進行了個案研究。她給雙方參與研究團隊提供了研究框架,方便參與者對第二語言教學實踐進行系統(tǒng)觀察、評價和反思。綜上所述,國外關于教師同伴互助的研究設計的范圍比較廣泛,涵蓋了同伴互助的內涵、作用、類型、意義等,同時比較注重實證研究。
在我國國內,2000年以前沒有以“同伴互助”為題目的研究課題。但實際上教研組活動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同伴互助之實。2000年之后,開始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同伴互助研究。這些研究在承襲了國外相關研究基礎之上,聚焦于教師同伴互助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
在理論研究方面出現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余文森(2003)論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提出教師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對話、寫作以及幫助三種形式。朱寧波和張萍(2007)指出教師的同伴互助的目標、特點、組織結構以及實施過程。周元芳(2012)介紹了同伴互助培訓模式的現實意義、開展形式以及注意事項等。張慧珍和段艷麗(2012)從同伴互助形式及解決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的問題等方面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分析。朱舜豐和王珺(2013)分析了高校進行同伴互助特點、作用,建議學校從制度層面予以支持。
在實證研究方面也涌現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張亞珍(2011)從作用、模式、理念三個方面入手對高校實施同伴互助提供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議。陳蔚(2010)使用問卷對某所高中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模式進行調查,再次肯定了同伴互助有利于教師成長發(fā)展。周三紅(2012)著重探究了高職院校英語教師在專業(yè)成長中的同伴互助過程。
綜上所述,同伴互助這一模式自從引入我國,在相關研究方面頗有亮點,但仍處于探索階段。從研究對象來看,主要以中小學教師為研究主體,并有向高校教師蔓延的趨勢。明顯的是,針對高校教師特別是高校英語專業(yè)教師實證研究非常欠缺。故本研究課題旨在調查高校英語專業(yè)教師同伴互助具體實施情況,發(fā)現問題,提出對策,以便推進高校英語專業(yè)教師同伴互助進程,為促進英語專業(y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供一些有價值參考。
本課題組選取了坐落在我國某直轄市的十所全日制本科院校的80名英語專業(yè)教師作為受試。其中,包括兩所教育部直屬的重點高校、四所普通高校、三所獨立學院以及一所民辦普通高校。受試的選取采取了隨機的方式,抽取的時候考慮到了不同的年齡段和性別特征。本課題組以書面的形式發(fā)出問卷共計85份,收回有效問卷80份。其中包括30歲以下教師25名,30~39歲教師22名,40~49歲教師23名,50歲以上教師10名。男性教師40名,女性教師40名。
本課題研究采用了問卷調查法和深度訪談法兩種方法對數據進行收集。本課題組成員廣泛收集了基于教師同伴互助的文獻資料。本課題組結合專家對同伴互助的分類(左璜、黃甫全,2010)設計了問卷。問卷主要涵蓋三個部分的內容:英語教師同伴互助各種形式的參與程度、同伴互助對英語教師教學科研幫助的重要程度和影響同伴互助的因素。采用里克特五級計分制。在問卷結尾處還加入了一道開放式問題,以便獲得教師對實施同伴互助的建議或期望。有些問題如果僅僅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比較浮于表層,無法深入調查到教師的真實想法和實際情況,故采用深度訪談的方式進行補充。基于問卷調查情況和問卷回收情況,本課題組成員還設計了訪談提綱,隨機抽取了8位問卷參與者進行了面對面深度訪談,并作了詳細訪談記錄。數據處理主要運用了SPSS 24.0 for windows 統(tǒng)計軟件,將收集到的數據進行了相關分析和處理。
本課題組所采用問卷一共包括三個部分,共計30道選擇題。在分發(fā)問卷之前本課題組對此問卷的信度進行了分析。問卷中有效個案總計80個。在問卷可靠性統(tǒng)計中,題項數為30,a(克隆巴赫Alpha)信度系數為0.814(在0.8以上),證明本課題組所采用問卷(量表)的信度非常好。說明該測試問卷所測驗的結果具有一貫性、一致性、再現性和穩(wěn)定性,該測試問卷測試結果是比較可靠的。
本課題組在分發(fā)問卷之前對此問卷的效度也同樣進行了分析。在問卷的可靠性統(tǒng)計中,KMO 取樣適切性量數為0.638(KMO值大于0.6),說明此份問卷效度可以接受。該問卷所測量出來的分數與想要測量特征具有一致性,測量分數能夠真反映出想要測量的特征。
同伴互助參與度的得分在2.137 5~3.587 5之間,頻率處在偶爾與有時之間,表明在本科高校之中,英語專業(yè)教師存在一定同伴互助行為,同伴互助行為有一定開展,但規(guī)模不大。本課題組進一步分析了10種不同同伴互助形式參與情況,從表1可以看出,大多數同伴互助參與形式教師參與度并不高,這一點具體表現在有7項均值都未達到3,僅有3項均值超過了3。具體來講,傳統(tǒng)教研組活動依舊是最為常見和最被教師們接受的同伴互助形式。而共享網絡平臺、專業(yè)領域資深專家或教師的指導及教學或科研合作研究項目三項最為薄弱,大部分受試教師沒有采用或很少采用這三種同伴互助形式。
表1 同伴互助不同類型的參與度描述性統(tǒng)計
2.1 不同性別組同伴互助形式參與度差異分析
本課題組就性別對同伴互助各種形式參與度情況進行了差異檢驗,如表2所示,男性教師和女性教師在教學經驗交流、專題討論,教材培訓或學術會議、定期進行教研組活動、觀摩公開示范課、專業(yè)或領域資深專家或教師的指導、科研或教學合作研究項目六個方面差異顯著,在這六個因素中,定期進行教研組活動得分差異尤為顯著(p=0.011<0.05)。在教學經驗交流、專題討論,教材培訓或學術會議、觀摩公開示范課、專業(yè)或領域資深專家或教師指導這四個因素中,男性教師得分平均值均高于女性教師,這說明男教師在這些方面需求比女教師更高;在定期進行教研組活動、科研或教學合作研究項目這兩個因素中,女性教師得分平均值皆高于男性教師,這說明女教師更希望進行定期教研活動并更渴望得到科研和教學合作項目。
表2 性別對同伴互助各種形式參與度情況的差異分析
2.2 不同職稱組同伴互助形式參與度差異分析
本課題組就職稱對同伴互助各種形式的參與度情況進行了多因素混合方差分析,如表3所示,在各個不同職稱組中同伴互助各種形式參與度存在明差異。結果顯示:不同職稱教師在教學資源交換或共享、參加專題討論,教材培訓或學術會議、觀摩公開示范課、科研或教學合作研究項目等四個方面差異顯著,且在這四個因素中間,科研或教學合作研究項目得分差異極其顯著(p=0.023<0.05)。多因素組間方差分析表明,教學資源交換或共享(F=2.257)、參加專題討論, 教材培訓或學術會議(F=2.860)、觀摩公開示范課(F=2.668)、科研或教學合作研究項目(F=4.429)等四個因素的主效應均達顯著。這說明不同職稱英語教師對同伴互助各種形式參與情況大不相同,其中講師職稱教師更為迫切想要參與科研項目合作。
表3 職稱對同伴互助各種形式的參與度情況的方差分析(ANOVA)
2.3 不同年齡組同伴互助形式參與度差異分析
本課題組就年齡對同伴互助各種形式的參與度情況進行了多因素混合方差分析,發(fā)現在各個年齡組中同伴互助各種形式參與程度存在著明顯差異。不同年齡段教師在教學經驗交流、教師或同行專家指導和觀察課堂方面都表現出顯著的差異,同時,在科研教學合作項目上差異最為顯著。
同伴互助各種形式重要程度得分在3.475 0~4.137 5之間,頻率處在重要與很重要之間。這表明大部分英語專業(yè)教師普遍認為,教師同伴互助很重要,對不同互助形式都是比較認同和愿意采用的。表4表明,在教學資源交換與共享、教學科研共享網絡平臺、相關領域資深教師或專家指導這三個方面,受試認為尤為重要。但和表1對照,本課題組發(fā)現教師認為同伴互助形式重要性和他們實際參與度并不十分相符,可見,實際同伴互助情況沒有達到教師實際期望。
表4 同伴互助各種形式的重要程度的描述性統(tǒng)
3.1 不同性別組同伴互助形式重要程度差異分析
本課題組就性別對同伴互助各種形式重要性的認識進行了差異檢驗,如表5所示,男教師和女教師在教學經驗交流、專題討論、教材培訓或學術會議、觀摩公開示范課、專業(yè)或領域資深專家或教師指導以及科研或教學合作研究項目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女教師在這下方面需求比男教師更高一些。在這五個因素中間,定期進行教研組活動得分差異尤為顯著(p=0.012<0.05)。說明女教師認為定期進行教研組的活動這種形式在同伴互助中最為重要。
近幾年來,個人征信系統(tǒng)的發(fā)展突飛猛進。個人信用報告作為企業(yè)簽約客戶的重要依據,對降低企業(yè)應收賬款風險有著重要的意義。
表5 性別對同伴互助各種形式的重要程度的差異分析
3.2 不同職稱組同伴互助形式重要程度差異分析
本課題組就職稱對同伴互助重要程度情況進行了多因素混合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在各個不同職稱組中同伴互助各種形式重要程度存在明顯差異,不同職稱教師在教學經驗交流、觀摩公開示范課等三個方面差異顯著,且在這三個因素中間,觀摩公開示范課得分差異極其顯著(p=0.014<0.05)。多因素組間方差分析表明,教學經驗交流(F=2.361)、觀摩公開示范課(F=2.960)、相關領域的資深教師或專家的指導(F=2.668)等三個因素的主效應均達顯著。這說明不同職稱用英語教師對同伴互助各種形式重要程度的情況大不相同,其中講師職稱教師更為迫切想要進行公開示范課觀摩。
3.3 不同年齡組同伴互助形式重要程度差異分析
表6 年齡對同伴互助重要程度的差異分析
本課題組就年齡對同伴互助各種形式重要程度情況進行了多因素混合方差分析,表6顯示在各個年齡組中同伴互助各種形式重要程度存在著明顯差異。不同年齡段教師在專題討論,教材培訓或學術會議、教研組的定期活動、觀摩公開示范課、相關領域的資深教師或專家的指導、科研或教學合作項目等五個方面都表現出顯著差異,同時在教研組定期活動方面差異最為顯著。
影響同伴互助因素的得分在2.887 5~4.137 5之間,如表7所示,“接受相關專業(yè)的資深教授或專家的指導的機會較少”這一因素得分最高,為4.137 5。此外得分較高因素還包括教師任務重或課時過多,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有效同伴互助、可供共同利用教學科研資源較少、教研組活動流于形式,沒有得到較深入的開展、參加專題研討會、教材推介會或學術講座機會比較少,且覆蓋面不夠廣等。
表7 影響同伴互助的諸多因素的描述性統(tǒng)計
4.1 不同性別組影響因素差異分析
本課題組進一步就男女教師對影響同伴互助因素認識進行了差異分析,如表8所示,男教師和女教師在課程安排沖突、工作負擔重課時過多、可供進行信息交流平臺有限等面存在顯著差異。可見女教師比男教師更加感到平時授課任務過于繁重,交流機會太少,因此沒有充裕時間進行同伴互助。
表8 性別對影響同伴互助影響因素的差異分析
本課題組就職稱對同伴互助影響因素情況進行了多因素混合方差分析,檢驗結果顯示在各個不同職稱組中同伴互助影響因素存在明顯差異,不同職稱教師在課程安排沖突,同事之間無法觀摩課堂和進行交流、教師任務重或課時過多,沒有足夠時間進行有效的同伴互助等方面差異比較顯著。這說明不同職稱英語教師對同伴互助影響因素的看法大不相同,其中講師職稱教師認為,教師任務重或課時過多,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有效同伴互助是同伴互助最主要影響因素。
4.3 不同年齡組影響因素差異分析
表9 年齡對影響同伴互助因素的差異分析
影響各年齡組同伴互助因素也存在著一定差異,如表9所示,在課程安排沖突、信息交流平臺有限以及無明確的互助目標方面,不同年齡組英語專業(yè)教師得分差異十分顯著。
深度訪談所涉及所有問題都與本課題研究問題及采集到數據結果緊密相關。訪談提綱中問題設置特別考慮了高校英語專業(yè)教師在同伴互助方面所面臨的一些實際和亟待解決問題。訪談結果形成了對問卷調查數據結果有效補充,并對解決本課題研究問題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
本課題組隨機對8位天津市本科高校英語專業(yè)教師進行了后續(xù)深度訪談。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課題組所選擇的8位訪談對象分別來自8所不同本科高校英語專業(yè),他(她)各自承擔著8門不同英語專業(yè)課程講授,涉及到4個不同年齡段,男女教師各半,涉及4種不同職稱,因此,受試選擇具有代表性,他(她)們的觀點可以代表大部分英語專業(yè)教師。
大部分受訪教師不了解同伴互助概念,不能準確地給出同伴互助定義,只能從字面進行簡單描述。85%的教師認為,集體備課或教研活動有助于提升教學能力,改進教學方法,開闊教學思路,提高工作效率,發(fā)覺嶄新視角和切入點。87%受訪教師會分享教學資源,但資源來源比較狹窄。一部分受試會和同伴合作申報科研、教研課題項目,但級別不高且沒有跨單位合作申報。大部分教師認為,影響同伴互助因素呈多樣性,教師自身素質、教學科研水平、學校環(huán)境、互助氛圍濃厚程度、教學任務輕重、時間問題、網絡平臺少、資源匱乏、心里認可程度、同伴之間相互信任程度、互助前準備工作是否充分等。所有受訪教師表示非常愿意參與教師同伴互助活動。很多受訪教師對教師同伴互助提出各種建設性意見并認為同伴互助形式可以實現多樣化:教研、會談、教學觀摩、專家指導、教學經驗交流、教學資源共享、聽課與走訪、講課大賽等。90%受訪教師表示,教研組活動都會定期進行,但只是為了布置教學任務或統(tǒng)一教學進度,教師投入度不高,使定期教研活動流于形式。在網絡平臺分享方面,教師表示學校有專門網絡教學平臺、精品課程網站以及網絡及課程網站,但主要用于教師翻轉課堂教學前期教學內容推送,主要體現為教師和學生互動,但教師與教師之間互動幾乎沒有。另外不少教師提到,英語專業(yè)教師承擔專業(yè)課程門數非常多,教學任務不僅繁重且難度較高,需要準備教學材料資源較多,存在一個教師可能會承擔多門專業(yè)課程講授,而和自己同頭教師極少甚至沒有,進行相關領域教學同伴互助可能性就極小甚至沒有,無法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由于需要完成課時量多,對于英語專業(yè)教師來講,很少有時間進行真正意義上同伴互助。一些青年教師表示,在遇到教學方面和科研方面問題時,存在一種求助無門之感。所有受訪教師一致認為,同伴互助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對初級及中級職稱教師晉升高一級職稱至關重要。
研究表明,教師在意識上對同伴互助重要性給予了較為充分認可,特別是對有針對性、指導性的互助形式,其中女教師尤為突出。但是在實際實施過程中互助的氛圍仍然不是很濃,互助形式也比較傳統(tǒng),較高層次互助形式如科研項目的合作等仍然比較薄弱。就影響同伴互助的因素而言,教師普遍認為,教學任務過于繁重,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太多,課時太多成為主要原因,尤以女教師為甚。除此以外,年齡階段,職稱等級也會造成對同伴互助類型的不同局限和不同偏好。
鑒于上述問題,對于促進同伴互助提出如下建議。第一,大學英語專業(yè)教師迫切需要培養(yǎng)終身學習和自我發(fā)展的意識。唯有如此他們才能在主觀上認識到同伴互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從而主動地進行同伴互助行為的實施。第二,擴展互助的空間,合理安排互助的時間,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面對教學任務無比繁重的客觀現實,教師必須積極應對,而不是怨天尤人,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實現工作效率的最大化。而網絡的應用可以有效地打破空間以及時間的限制于制約,這就需要教師主動運用網絡平臺,積極學習和鉆研網絡知識,實踐網絡操作技能。當然這也離不開學校給予資金和技術上的大力支持,客觀上搭建方便、快捷、高效的網絡平臺。第三,進一步加強互助的目的性與針對性,增強互助的實效性。很對教師反映同伴互助的目的性不強,這勢必造成教師互助興趣的缺乏和互助積極性的減退。所以,建立明確的目標是當務之急。另外,在互助的形式上也應該推陳出新,不斷創(chuàng)新和深入挖掘。教研組作為最為傳統(tǒng)的教師互助形式急需進一步改進,從而突出教師的主體性和互助行為的實效性。第四,除了教師的自身內在因素之外,外界的力量也是不可小覷的。例如,學院和學校應該盡到指導的作用,幫助教師確定互助搭檔和互助小組。同時設定典型作為學習對象和推廣的范例。顯而易見的是,教師的自發(fā)互助必然有限,而通過學校或學院的有效引導和必要相關制度的規(guī)范將大大促進教師的互助行為,并能提升教師同伴互助的質量。在整個過程中,可以對英語專業(yè)教師各個年齡段的不同需求給予特殊的分類指導,同時還要考慮到男性和女性教師需求的差異,從而進行個性化的指導。第五,建立有利于教師互助的一系列評價制度與體系。注重教師的合作研究,從單純的教學和發(fā)表文章的評價逐漸轉向與過程相結合的綜合性評價,從而成為教師同伴互助的有效推動力。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局限性,研究對象據現在一座城市的幾所高校,在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時抽取的樣本也比較少。在更為廣泛的范圍內以及在更為多樣的專業(yè)與學科領域研究教師的同伴互助行為將會成為以后相關研究的發(fā)展方向和研究重點。
[1] Benedetti, T. 1997. Enhanci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with Peer Coaching[J]., (1): 41-42.
[2] Joyce, B. & B. Showers. 1996. The Evolution of Peer Coaching[J].(6): 12-16.
[3] Lioba. S. 2009. Reduction in Hospitalization through a Whole Patient Health-coaching Program[J].(6): 155-170.
[4] Pieter, K. & M. Rudolf. 2010. A Competence Executive Coaching Model[J].(1): 78-90.
[5] 陳蔚. 2010. 從勝任到優(yōu)秀: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調查研究[D]. 上海師范大學.
[6] 范曉紅. 2016. 同伴互助英語課堂觀察研究[J]. 考試周刊, (12): 25-29.
[7] 胡競. 2017. 大學英語教師同伴互助的有效性[J].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 (4): 124-130.
[8] 李勝波, 李爽, 孫洪濤. 2010. 促進教師同伴互助的在線實踐社區(qū)環(huán)境設計框架[J]. 中國遠程教育, (11): 23-28.
[9] 李英霞. 2013. 新世紀以來國內關于“同伴互助”的現狀研究[J]. 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4): 45-48.
[10] 牛婉儒. 2013. 大學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實施同伴互助的必要性研究[J]. 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4): 89-92.
[11] 孫倩. 2017. 關于校本教研中教師知識共享的理性思考[J]. 教育導刊, (8): 72-75.
[12] 夏惠賢, 楊超. 2008. 美國中小學教師的同伴互助及對我國教研組活動的啟示[J]. 教育科學, (4): 90-96.
[13] 楊翠娥. 2011. 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同伴互助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策略研究[J]. 中國電化教育, (11): 55-57.
[14] 楊穎, 陳娟. 2012. 教師同伴互助研究綜述[J]. 科學時代, (8): 36.
[15] 余文森. 200. 論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J]. 教育研究, (4): 53-58.
[16] 張惠珍, 段艷麗. 2012.“同伴互助”與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J]. 教學理論與實踐, (30): 32-34.
[17] 張鐵道. 2008. 將個體經驗匯聚為群體資源——教師同伴研修的理念及實踐策略[J]. 人民教育, (12): 50-53.
[18] 張亞珍. 2011, 促進高校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路徑:同伴互助[J]. 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5): 90-94.
[19] 張小麗. 2012. 教師同伴互助中存在問題的解決策略[J].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yè)教育), (2): 111.
[20] 周芳元. 2012.“同伴互助”式培訓: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途徑[J]. 教育科學論壇, (2): 80-83.
[21] 周三紅. 2012. 同伴互助視域下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敘事探究[D]. 浙江師范大學.
[22] 朱寧波, 張萍. 2005. 校本教研中的教師同伴互助[J]. 教育科學, (10): 30-32.
[23] 朱寧波, 張萍. 2007. 教師同伴互助的校本教研模式探析[J]. 教育科學, (6): 16-20.
[24] 朱舜豐, 王珺. 2013. 淺談教師同伴互助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作用[J]. 現代交際, (1): 228.
[25] 左璜, 黃甫全. 2010. 國外同伴互助學習的研究進展與前瞻[J]. 外國教育研究, (4): 53.
2017-05-26;
2017-12-01;
2018-02-01
天津市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研究會一般課題“大數據時代高職院校英語教師持續(xù)專業(yè)發(fā)展模式構建”(XVII 4042)
左寶霞,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
H319.3
A
1008-665X(2018)2-009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