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洪建
著名未來學家彼得·伊利亞德說:“今天我們?nèi)绻簧钤谖磥恚敲次磥砦覀儗⑸钤谶^去?!狈饺A 《做有溫度的教育》就是站立在今天這個現(xiàn)實中的教育未來,是我定義的方華的教育 “概念時代”。
“概念時代”是未來學家們早已定義化的時代。目前我們正從信息時代走向概念時代,在信息時代,經(jīng)濟和社會的基礎是線性思維、邏輯能力以及類似計算機般的能力,它是立足于人的左腦應用和開發(fā)基礎上的。而在概念時代,經(jīng)濟和社會的基礎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共情力和把握全局的能力,是立足于右腦全新思維的時代。概念時代的最核心是創(chuàng)造者、共情者以及能夠識別模式和創(chuàng)造意義的人。也就意味著概念時代的教育更多是回歸到人本身和人的需求本身。目前程序化的管理性、知識性的教育逐漸退居次要位置。正因為如此,方華老師“有溫度的教育”就具有了時代意義。
在解說方華老師的時代意義之前,請允許我做一些淺薄的“未來”分析。
丹尼爾·平克說:你的未來將取決于對于以下三個問題的回答——
1.完成同一件工作,外包人員是不是比我的成本低?
2.電腦是不是比我更迅速?
3.在物質(zhì)財富極大充裕的時代,我提供的服務是不是人們所需要的?
丹尼爾還認為這三個問題將成為未來佼佼者和落后者的分界線?;诖?,是不是我們也可以認為,對于教育者來說,這三個問題也將會成為未來佼佼者和落后者的分界線?甚至可以說,能否認真地回答這三個問題并沿著問題延伸出路徑及操作性思考,也決定了中國教育的未來?答案不言而喻。
在信息時代,基于左腦中心論的當下教學工作,是不是電腦更方便呢?如果教學工作 “外包”給電腦是不是更能 “節(jié)約成本”和提高效率呢?答案又是不言而喻。在一如翼課、猿題庫、云課堂以及各類在線課堂在線教室蓬勃發(fā)展的今天,我們的個體教師真的可以超越電腦的 “學識水平”嗎?我們的針對性分析真可以比電腦更迅速和精準嗎?答案仍是不言而喻。我們提供的以知識傳授為核心的 “服務”是學生所需要的嗎?答案您懂的。在我國經(jīng)濟發(fā)達到網(wǎng)絡普及到幾乎每個角落的時候,學校教育卻將這些更豐富、更精準、更迅速的資源棄之不顧,仍在采用甚至有些農(nóng)耕時代特色的 “體力操作式”教學。如果將之外包給電腦,那我們視為教育開發(fā)核心的 “左腦”,將會得到更好更高效的開發(fā)。
將能外包的外包,回頭集中精力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就是概念時代的基本特征。概念時代右腦思維是成功的關鍵,知識不再是力量,而關懷倫理將成為人的基本需要和發(fā)展的基本方向。關懷倫理以仁愛為情感基礎,以責任為意志力量,以奉獻為行為特征?!巴獍敝蟮慕逃闶前?“關懷倫理”落實,把精神和靈魂的構建凸顯。正是基于這種分析,我認為方華老師的 “有溫度的教育”便具有了時代意義,具有了方華的教育“概念時代”。
方老師認為 “教育的最大功德是為孩子們的成長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讀到這里我頗受感動,絲毫沒有矯情的意思。因為當下教育界總是認為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孩子的哪些品質(zhì),培養(yǎng)哪些習慣,甚至是矯正孩子的哪些行為。這些思維的潛意識就是從教育者出發(fā),是教育者認為該怎樣便怎樣教育,從來不去從孩子的需要出發(fā)。對此,方老師痛心疾首地說:“那種只注重外部因素而忽視孩子內(nèi)心真實需求的教育觀,正在破壞孩子的自我學習能力,正在讓灌輸、注入變成教育教學的重要方法?!边@也是當下教育理論層出不窮而教育困境也越來越多的原因所在。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說:“首先要決定做正確的事,其次是如何正確地做事?!薄罢_地做事”與 “做正確的事”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做正確的事”遠比 “正確地做事”重要。對企業(yè)的生存和發(fā)展而言,“做正確的事”由企業(yè)戰(zhàn)略來解決,“正確地做事”則是執(zhí)行問題。也就是說,前提的正確與否,比做事行為本身要重要得多。因為在正確的道路上,走得快與慢,都可以達到本質(zhì)需要的終點;而在錯誤道路上,執(zhí)行得越好,謬誤就會越大,損失就會越嚴重。教育中,尤其是概念時代的教育,如果不能還原教育為孩子的需要,或許會鑄就更大的悲劇。所以方老師說 “教育的最大功德是為孩子們的成長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我喜歡 “功德”二字,它有著良知的堅守、責任的擔當和宗教般圣潔的味道。
之所以說是方華的教育 “概念時代”,不止因為他的 “功德”,還因為他懂得如何 “立功德”。懂得教育 “應該”的人不是少數(shù),而知道如何從此岸到 “應該”的卻很少。方華,是這少數(shù)之一。
首先方老師認為要讓學校 “回家”。家是什么?是一個人安放靈魂的地方?,F(xiàn)在的孩子最渴望的是放學回家,而不是從家里出發(fā)到學校。如果學校如家,是否孩子也渴望著 “回家”呢?所以,方老師首先要打造家一般的學校,給每個孩子和每個老師以家一般的溫暖,讓學校成為師生向往的地方。如何打造這樣的校園呢?是不是提倡關愛、布置溫馨就可以了呢?當然沒那么簡單。方老師是方家,他說“學校有沒有家的味道,關鍵不在物,也不在人,而在于是否有人在意自己的存在”。幸福是一種心理感受,但它的來源卻是他人。如果一個人能夠感受到來自他人的認同、贊許,感受到自己在別人心目中有位置,他就會感覺到自己的幸福。如何才能讓每個人都感覺到有人在意自己的存在呢?方老師同樣開出了他的藥方,那就是給每個人一個適合自己的舞臺,讓他 “站在舞臺中間”。給每個人站在舞臺中間的機會,就會給每個人成為焦點的機會,就是讓每個人的靈魂得到舒展個性得到舒展的機會,誠然,就是他獲得當下幸福也獲得將來幸福的機會。遺憾的是,當下教育例如心理問題,我們總是診斷病癥、研究解決方法,而不知道學生靈魂的漂泊才是產(chǎn)生問題的原因,而不知道讓學?;丶覍W生的心理就健康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讓學?;丶?,就是讓教育回家。
其次,給受教育者以“欲”?!案拍顣r代”,當教學行為外包之后,教師的作用就會隨之產(chǎn)生相當大程度的轉移。教師的核心功用不再是教授知識,而是在學校回家的基礎上,也就是在確保孩子心理健康、靈魂舒展、個性張揚的基礎上,激發(fā)孩子成長的欲望,讓每個孩子都最大化地成為他自己。方華老師說:“教育是讓受教育者提升素養(yǎng)、尋找自我、認識社會、自我覺醒的過程?!彼?,他強調(diào)“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欲”。如果說學校的“回家”給孩子和教師的是一種滿足感的話,它更多是現(xiàn)狀的美好。傳統(tǒng)的生理科學認為,人和動物的區(qū)別在于左腦,在于人有邏輯推理能力和序列整理能力,而右腦關系不大?!案拍顣r代”理論的提出,凸顯了共情力、娛樂感和意義感等,把人的精神支點價值凸顯了出來?,F(xiàn)實也是如此,農(nóng)耕時代人們更多的是追求物質(zhì),工業(yè)時代和信息時代大約都是如此,尤其是信息時代,物質(zhì)財富已然極大豐富,可是人們的孤獨感也隨之增加。這就是說,人在獲得別人認同價值感的基礎上,還需要自我價值的認同感增強,而幸福指數(shù)與之成正比存在。所以,方老師極力主張“教育不能讓人心存不安、心存失望、心存回避,而應該讓心心懷感恩、心懷希望、心懷美好”?!敖逃?,應該給學生一個美麗的期待”,讓期待的美好引領孩子的追求。而方老師所主張的“欲”就是在美好引領下的向上動力。
這是讓每個孩子都最大化地成為他自己的最原始的動力。教育,不就是讓每個孩子最大化地成為他自己嗎?
當然,這個過程需要慢點、再慢點。因為 “愛是教育的起點,慢是教育的規(guī)律,欲是教育的條件”。
最后,打造 “三風一體”的教育生態(tài)。“教育不是幫助某一個人、某一部分人成長,也不是幫助人在某一個方面發(fā)展,而是對所有人都有幫助,對人成長的各個方面都有引導?!边@要求有一個更加宏觀的來自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的良好教育生態(tài)。但是,當前教育卻是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出現(xiàn)了嚴重不平衡——教育重視程度不平衡、教育觀念不平衡、教育方式方法不平衡、教育能力不平衡,三者各行其道,甚至相互指責。為此,方老師認為,只有拆開三者間的封閉、自守的籬笆,打通觀念、信息、策略、路徑和行動的通道,使它們一體化,方能讓教育最大化,方能讓孩子獲得良好的教育。那么,如何去拆開籬笆,構建良好的“三風一體”的教育生態(tài)呢?方老師認為首先是營造家校共同教育愿景,這是構建“三風一體”的基礎。其次是構建家長與學校 (老師)互惠、互通、互敬的關系。把學生教好,惠及雙方;信息互通,助于孩子成長和理念交流;相互尊敬,構建同心力。再次是學校利用其主體優(yōu)勢,從建設自身做起,然后主動走出校門、走入家庭、走進社區(qū),讓家庭、社區(qū)等的教育風氣、教育觀念、教育方法以及民風得到優(yōu)化和改進。第四是社會、家庭、學?!叭还矤I”,一起為孩子的成長營造健康、積極、向上、快樂的學習成長環(huán)境。
如此,“三風”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就構成了最理想的教育生態(tài)。
生態(tài)好了,教育還會不好嗎?
當我們的教育改革集中于教學改革、考試改革、課程改革、評價改革等等,在 “冰山”之上動了多年手術而并無起色的時候,方華,和他的教育“概念時代”從“冰山”下入手所帶來的啟迪,對于每一個教育者來說,或許更有價值。方華,和他的教育 “概念時代”指向未來,或許如此,我們教育的未來才不會生活在過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