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亞芳
俗話說:“秧好半年糧,壯秧三分收”,壯秧是高產的基礎。近年來,隨著農業(yè)科技的普及和推廣,我市水稻育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這兩年取消了中棚、地棚育苗,基本上實現了大棚育苗,水稻秧苗素質有了顯著的提高,但從我市整體育苗水平上看,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我市水稻的生產。
當前我市水稻育苗中存在的問題有五個:第一播種量太大;第二忽視水稻催芽工作;第三苗床營養(yǎng)土用量過大;第四練苗始期太晚;第五忽視水稻立枯病的防治。
一、播種量太大
俗話說:壯不壯,播種量。據我們調查,多數農戶公頃購種量都在70斤左右,有的甚至80斤、90斤,播種量太大,不僅造成浪費,投入也相應增加。其實當前的水稻生產,不應該提倡高投入高產出,而更應注重節(jié)本增效。另外,播種量過大,苗肯定瘦弱、細長、抗病能力差。其實秧苗的壯與弱,將直接影響移栽后的返青快慢,分蘗早晚,長勢好壞以及產量高低,因此說培育壯苗是奪取水稻高產的前提,壯苗的標準大致為:秧苗生長整齊一致,植株個體間差異小,無病蟲害發(fā)生,葉片短寬厚,不軟不披,葉色綠中帶黃,葉枕距短,莖扁蒲壯,粗壯而有彈性,用手觸摸有挺實感,壓倒后能迅速彈起,根系發(fā)達,短白而粗壯,無黑根爛根。發(fā)根力強,植傷率低,光合能力與抗逆性強,插秧后返青快等。正常情況下,用434孔的缽盤育苗,按9*6的方式插秧,一公頃400左右就足夠,如果按9*5的方式插秧,一公頃470盤左右也足夠了。去掉損失,一公頃500盤其實完全夠一坰地插秧用了。稀植壯秧要求,每盤一兩千籽,因此一坰地50斤種子就可以了。
二、忽視水稻催芽工作
據我們調查,目前全市至少有五分之一以上的農戶,水稻只浸種不催芽,便直接播種下地。實踐證明,催芽播種,出苗快而整齊,可減免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有利于培育壯秧,防止爛種,提高成苗率。而不催芽的種子下地后,出苗相對要晚3—5天,并且苗嚴重不齊。其實催芽方法很簡單,目前多為火炕催芽法。只要掌握好高溫破胸、適溫催芽的技術要領,并注意經常翻動種子,一般經過2—3天就可以出齊芽。高溫破胸是指在30—32度的高溫下,使種子在1—2天內破胸露白,適溫催芽是指種子破胸露白后,將溫度降至25度左右,經過12—14小時,使芽長至0.2厘米左右。注意催芽要做到快齊勻壯。快是指要在3天內催好芽;齊是指芽長要整齊一致,壯是指幼芽粗壯,根芽長比例適當,顏色鮮白,氣味清香,無霉粒。
1.催芽中常出現的問題
(1)浸種時間不足。有時在浸種的水溫不夠、浸種的時間短的情況下催芽,會出現出芽慢、出芽率低的現象,此時可把種子放在30℃的水溫下泡半天后再直接催芽。
(2)因溫度掌握不好出現熱傷現象。熱傷的種子芽勢弱,催芽時間拉長,出現壞種。一旦熱傷,應立即攤開稻種降溫,如果已有60—70%以上的種子出芽時方可播種,出芽少于60%時,應用30℃的溫水浸泡后,再催芽。
在育苗過程中有時出現壞種或育苗中期壞苗現象,如果此時還用常規(guī)方法催芽就會耽誤農時,因此可采用浸種、催芽一條龍的快速催芽法。在33℃的水溫下,把消毒藥、種子和水一起放到容器中,始終保持水溫33℃左右,泡3天后把種子撈出來,不加溫直接催芽。
三、苗床營養(yǎng)土用量過大
當前水稻育苗應用苗床營養(yǎng)土已經非常普遍。隨著使用年限的增加,部分農戶營養(yǎng)土的使用量也在逐漸增加,有些營養(yǎng)土內除含多種養(yǎng)分外,還含有防病治病的藥劑和矮壯素等,因此土量加大時,藥量及矮壯素也相應地加大,當藥量及矮壯素超過一定限度時,勢必會產生藥害。苗床藥害最突出的現象就是苗不愛長,有的甚至到本田后都不愛長、不愛分蘗。這樣直接影響水稻后期的生長發(fā)育,產量肯定會有所減少。另外,多數農戶都用拌有營養(yǎng)土的床土做復土,這樣做極其錯誤,極易產生藥害,影響出苗及生長發(fā)育。
四、練苗始期太晚
煉苗是預防水稻立枯病的有效措施之一。當前多數農戶存在煉苗始期延遲的現象,由于練苗始期延遲,秧苗素質差,再加之最近幾年我市春季都有連續(xù)低溫,導致這幾年我市立枯病發(fā)生特別嚴重。水稻什么時候開始練苗比較合適呢?當秧苗一葉一心期床內溫度超過30度,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秧苗素質,削弱了秧苗抵御低溫的能力,一旦遇不良天氣,會加重立枯病的發(fā)生程度。因此要想培育出壯苗,必須在一葉一心時就開始通風煉苗。剛開始應在床背面小通風,隨著溫度、苗齡的增加逐漸增大通風量,當晝夜平均溫度穩(wěn)定在12度以上時可揭膜完全通風。苗煉好了,秧自然壯,這也為水稻后期高產穩(wěn)產奠定了基礎。
五、忽視水稻立枯病的防治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苗期最突出的病害,無論大棚,中棚,地棚育苗,都可發(fā)生,輕者稻苗一簇簇青枯而死,重者全床死亡,致使水稻育苗失敗,因此防治好立枯病是保證育苗成功的關鍵一環(huán)。立枯病的癥狀多種,但我市多為打綹青枯,一般在稻苗三葉期前后發(fā)病,開始時稻苗不吐水,而后突然成片青枯,心葉或上部葉片卷成松針狀,略呈青灰色,根變褐,根毛少,莖基部變褐死亡。導致水稻立枯病的發(fā)生,一方面是秧苗素質差,另一方面就是環(huán)境條件不適宜。我市4、5月份正值氣溫低、溫差大的階段,如遇寒流或低溫伴隨陰雨連綿而使得光照不足,或冷后暴睛而溫差變動過大,都有利于立枯病的發(fā)生。水稻是喜溫作物,其發(fā)芽的最低溫度為10—13度,三葉期要求日平均氣溫在12—15度以上,而病菌在10度以下都能侵染、繁殖,所以,秧苗期溫度越低,持續(xù)時間越長,溫差變幅越大,越易得病。立枯病的防治包括選擇苗床地要高爽,播前用苗病清等藥劑拌種,注意通風煉苗等,一旦發(fā)病或遇低溫,及時噴施立枯一次凈等藥劑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