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輝 汪新
股權轉讓是股東退出的一種最直接的方式,國有股權轉讓應遵循進場交易的原則,但在進場交易過程中如果沒有對受讓方的資質條件加以限制,合同條款沒有進行縝密的設計,一旦發(fā)生糾紛,就可能對國有股東的合法權益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國有企業(yè)A公司(轉讓方)擬將其持有的C公司(目標公司)51%股權予以轉讓,并于2016年5月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后由B公司(受讓方)摘牌。雙方于2017年1月簽訂《產權交易合同》。
合同約定:A公司將前述股權轉讓B公司;股權轉讓價款分兩期支付,30%首期款于合同簽訂后5日內支付,70%二期款項于合同簽訂后6個月內支付;A公司在獲取產權交易所產權憑證后15日內協助辦理股權工商變更手續(xù)。同時,上市公司D公司與A、B公司簽署《股權轉讓擔保合同》,由D公司就B公司在前述股轉交易項下的全部債務連帶擔保。
合同簽訂后,B公司僅支付30%首期款,A公司已協助完成案涉股權工商變更手續(xù)。后因B公司欠付剩余款項,A公司訴至法院主張股權轉讓款及利息、違約金,同時要求:B公司的一人股東E公司就B公司的債務連帶清償,D公司就B公司的債務承擔連帶擔保責任。
焦點一:僅有公司蓋章而未依約由法定代表人簽字的合同是否生效
案涉《股權轉讓擔保合同》明確約定:“本合同自各方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權代理人)簽字并加蓋公章后生效?!苯浐瞬?,前述合同蓋印有擔保方D公司的公章、法定代表人的個人印鑒。本案中,D公司以前述合同未經法定代表人或授權代理人簽字為由,抗辯合同生效條件未成就。
針對D公司的前述抗辯,我方予以有效應對。
第一,擔保合同無法定代表人或授權代表簽字并不影響其生效。公章是公司行為的主要證明,具有證明行為人主體、確認民事法律行為等效力,而法定代表人的親筆簽名并非公司行為的法定要件。案涉合同明確約定D公司的連帶擔保責任,并在合同文本上加蓋了公司公章及法定代表人的個人印鑒,這顯然已具備公司行為的基本形式要件。根據《合同法》第三十二條:“當事人采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時合同成立?!焙炞只蛏w章是法定的當事人進行意思表示的具體方式,雙方簽字或蓋章即意味著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
第二,擔保合同已有擔保方時任法定代表人的個人印章,其與簽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擔保合同雖未有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權代理人簽字,但其法定代表人的印鑒視為其簽字,擔保方未能證明案涉合同上使用的個人印鑒系他人私刻或盜用加蓋,即,個人印鑒確為擔保方工作人員或法定代表人本人加蓋,故與其簽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亦符合案涉合同“簽字并加蓋公章”的特別約定。
結合司法實踐,即使合同約定有簽字且蓋章方可生效的特殊條件,除非當事人能舉證證明該加蓋的個人印鑒系盜用或冒用,否則,在公司加蓋公章的前提下,即使僅加蓋個人印鑒而未經法定代表人簽字也不會影響合同生效。
焦點二:一人股東是否承擔連帶責任及舉證標準
案涉股權受讓方B公司系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本案中,A公司依據《公司法》第六十三條規(guī)定,即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于股東自己的財產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主張一人股東E公司對B公司所負債務連帶擔責。
結合雙方提交的證據,我方向法院充分說明。
首先,經營地址方面。兩公司在企業(yè)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最新公布的年度報告中載明的聯系電話、郵箱地址均相同,進而推測經營地址相同。
其次,人員方面。股東E公司并未提供兩公司完整的人員名冊,而兩公司在法定代表人、執(zhí)行董事、總經理、監(jiān)事等高管人員方面顯示出完全一致。
第三,財務方面。依據《公司法》第六十二條規(guī)定:“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應當在每一會計年度終了時編制財務會計報告,并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兩公司均未提交審計報告,股東E公司未提交自身的財務報表,已提交的B公司財務報表也存有嚴重瑕疵,既無會計人員簽字,也無會計人員蓋章,不符合《會計法》第二十一條規(guī)定,也無法證明B公司的財產獨立于自己的財產。
結合司法實踐,對于一人有限公司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即通常需要該公司股東舉證證明其與公司財產獨立。一人公司的年度審計報告是一人股東舉證責任的基本標準,但是提交了審計報告,并不意味著一定能夠證明一人公司人格不混同。
焦點三:上市公司未經股東會決議提供擔保的效力問題
案涉擔保方D公司簽署有《股權轉讓擔保合同》,A公司據此主張擔保責任,而D公司則以案涉擔保未經其自身履行法定決策程序、其時任法定代表人超越權限訂立為由,主張案涉擔保無效以脫保。
針對D公司的擔保無效抗辯,得益于其作為上市公司的公開性要求,我方通過公開渠道查詢到D公司與案涉擔保相關的股東會決議、公告及法律意見書、半年度報告,并作為證據提交,以向法院充分說明:D公司曾在股東會會議中對于案涉擔保進行審議且獲得通過,并對外予以公告,其在案涉擔保合同簽訂后歷次上市公司季度報告、半年度報告中均披露案涉擔保,由此推翻D公司以未經決策程序為由主張擔保合同無效的主張,繼而要求其承擔擔保責任。
結合司法實踐,公司通常很難以對外擔保未經決策為由脫出擔保責任,但是,上市公司對外擔保確有特殊規(guī)定,即《公司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guī)定:“上市公司在一年內購買、出售重大資產或者擔保金額超過公司資產總額百分之三十的,應當由股東大會作出決議,并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三分之二以上通過。”這就要求交易相對方在該種情形下盡到合理注意義務,否則,可能產生擔保無效的法律后果。
對于國有股權轉讓,為最大限度地保障國有資產,建議交易當事人將風險意識貫穿于整個股權轉讓交易過程,務必關注、落實如下問題。
第一,股權過戶應與支付比例掛鉤,有效平衡權利義務。本案中,雙方僅約定分兩期支付股權轉讓價款,且在首期款30%支付完畢后,轉讓方即配合受讓方完成工商股權變更登記,而剩余70%股權轉讓價款又需要在6個月內支付,這種支付條款顯然不利于轉讓方。因此,為避免股權轉讓交易中權利義務失衡現象,轉讓方應注意合理設定付款階段、支付比例,盡量在取得大部分股權轉讓款后開始辦理股權工商變更登記手續(xù)。如果確因特別原因需要在支付較低首付款后就變更股權,亦可要求已經過戶的股權反質押給轉讓方,作為受讓方支付剩余股權轉讓款的擔保。
第二,切實做好資信盡職調查,持續(xù)關注主體償付能力。股權轉讓交易中,受讓方的核心義務就是支付股權轉讓價款,轉讓方需對受讓方的履約能力進行評估,以判斷其是否有足夠的支付能力。本案中的受讓方并無實際的實體經營業(yè)務,其股權款的資金來源均源于第三方,一旦其惡意不履約,即便勝訴后也無財產可供執(zhí)行。因此,為避免股權轉讓交易中支付價款無法收回的風險,轉讓方應提前做好全面的盡職調查工作,充分知悉受讓方的資信狀況,并持續(xù)跟蹤受讓方及目標公司的經營情況。
第三,充分利用擔保保障效力,多元設定債權保護模式。股權轉讓交易中,為有效保障轉讓價款的收回,轉讓方通常會要求受讓方提供擔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