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冰清
(福建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福建福州,350007)
分享教育是幼兒社會領(lǐng)域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對于幼兒學習的社會領(lǐng)域,提出了“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這一發(fā)展目標;2012年,教育部頒發(fā)《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該文件在社會領(lǐng)域的子領(lǐng)域“人際交往”中提出,“對大家都喜歡的東西能輪流、分享”這一發(fā)展目標,可見分享教育是幼兒園社會領(lǐng)域教育的一大重點。然而,由于3-6歲兒童普遍具有自我中心的特點,所以要引導他們樹立分享意識,做出分享行為,并非易事。傳統(tǒng)的分享教育傾向于強制式的教育,而忽略了幼兒的意愿;過于強調(diào)認識層面,而忽略了情感體驗;過于重視外部強化,而忽視了內(nèi)部強化;過于注重分享行為本身,而忽略了幼兒在請求分享和對待分享物時的態(tài)度。由此,筆者將就幼兒分享教育的新視角進行深入的探析。
分享,是指個體在人際交往中,出于自愿,主動與他人共享物質(zhì)或信息資源,從中獲得快樂和滿足的社會行為。分享行為是屬于親社會行為的一種。在學前教育階段,幼兒的分享行為主要表現(xiàn)為:分享玩具,分享食物,分享閱讀等方面。然而,在幼兒園常會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一幼兒將自己家中的玩具帶到幼兒園玩,其他小朋友也想玩他的玩具,卻被一口回絕。很多年齡小的幼兒的確很難做到像大人一樣大方地將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與他人分享。遇到這種情況,有些教師可能就會使用強硬的方式,命令孩子將玩具和他人分享。然而,這種強制式的教育理念,往往會導致幼兒對分享行為產(chǎn)生更大的抵觸。
例如,A幼兒將家里的魔方帶到幼兒園玩,B幼兒想玩他的魔方。他一直懇求A,可是A都不愿答應。教師在一旁觀察到了這一情景,她在A的耳邊苦口婆心地念叨著:“好玩的東西應該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對嘛,不懂得分享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庇谑呛?,迫于老師的壓力,A幼兒只好極不情愿地將魔方遞給了B幼兒。可是,當B幼兒正開心地玩著魔方時,A幼兒的雙眼也緊緊地盯著魔方,一副極不開心的樣子。然而礙于老師在身旁,他就只能強忍著情緒,沒有爆發(fā)??墒钱斃蠋熥唛_時,A幼兒立即把魔方從對方手上搶了過來,氣呼呼地說:“這是我的東西,你不能碰!”在該例中,教師的強迫分享不但沒有讓幼兒習得分享行為,反而讓幼兒的內(nèi)心更加排斥分享。由此可見,在幼兒并不情愿的時候,強迫幼兒做出分享的行為,可能會起到相反的效果。要知道,分享的前提是自愿自主。違背這一前提的分享都是毫無意義的。
在面臨分享的情境中,幼兒往往需要面對三個因素:分享的物品,分享的對象和分享的時機。這三個因素將對幼兒分享的意愿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
首先,物品本身對幼兒而言的珍貴程度,將決定幼兒分享的意愿。幼兒有權(quán)決定哪些物品是能夠與人分享的,哪些物品是不能夠與人分享的。如果要強迫孩子分享某件他認為極其珍貴的物品,那無疑對幼兒是一種莫大的壓迫和莫大的傷害。
其次,幼兒也有權(quán)決定和誰分享,孩子更愿意將玩具和熟悉、要好的小伙伴一起分享,而對于比較生疏的小伙伴,幼兒分享的意愿就不是那么強烈了。對此,教師和家長也應當理解和尊重孩子。
除此之外,分享的時機也會影響到分享的意愿。如果幼兒拿著某個玩具剛玩不久,正玩得高興的時候,他將玩具與他人分享的意愿就不會那么強烈了??墒?,倘若幼兒已經(jīng)拿著某個玩具玩了許久,玩得十分盡興,這時他也許就會更愿意將玩具和他人一同分享了。
總而言之,分享物品、分享對象和分享時機,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幼兒分享的意愿。教師和家長應當注意去識別這些因素對幼兒分享意愿的作用。如果在某個時機,對于某個物品,某個對象,幼兒確實不愿意做出分享行為,教師和家長也不宜強行逼迫幼兒,切勿指責幼兒“自私”“小氣”,無視幼兒正當?shù)臋?quán)利。假若幼兒迫于成人的施壓,極不情愿地把玩具與他人分享。這種強迫的壓力,會讓幼兒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缺乏安全感,不能順利度過物權(quán)敏感期。另外,在外界的壓力下,幼兒表面上似乎已經(jīng)做出了分享的行為,但是他的內(nèi)心可能會更加抗拒和排斥分享。也就是說,他的分享并非出自內(nèi)心的自愿,那么這種分享就是“偽分享”。所謂“偽分享”,就是幼兒為了獲得成人的贊許、認可,或是為了避免負面的評價和懲罰,而被迫做出分享行為?!皞畏窒怼边`背了自主自愿的基本原則。分享行為成為逃避懲罰或是獲得某種利益的工具,幼兒的內(nèi)心并不認同這種行為。而這種“偽分享”對于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長遠發(fā)展是極為不利的。所以,如何適當尊重幼兒的意愿,應成為分享教育中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傳統(tǒng)的分享教育往往注重在認知層面給幼兒灌輸分享的觀念,可是卻忽略了情感層面的教育。而情感是認知和行為的中介。如果缺乏了情感的觸動,那么孩子的分享就只能停留在認知水平上,而不能落實到具體的行為中。所以常常就會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幼兒口頭上總說要和別人分享,而在現(xiàn)實情況下卻不愿做出分享行為。而要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或家長可采用移情訓練法來引導幼兒,往往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謂移情訓練,即教師或家長引導幼兒站在他人的角度,去體會、感受、理解他人的情緒情感,從而產(chǎn)生共鳴。在幼兒園社會領(lǐng)域的教育中,移情訓練是十分特殊的一種教育方法。這種方法能夠激發(fā)幼兒內(nèi)心的情感體驗,讓幼兒實現(xiàn)從社會認知到社會行為的轉(zhuǎn)變。所以,教師或家長可以利用移情訓練法,讓幼兒學會換位思考,去體會當自己不愿分享時,對方內(nèi)心可能存在的感受。
例如,引導幼兒想一想:如果你想玩別人的玩具,別人不愿意借給你玩,你會有什么感受呢。有時通過這樣的思考,幼兒會意識到,當自己不愿意分享時,對方會覺得傷心,可能會不愿意再和自己玩了。如此,幼兒就能夠體會到不分享可能會給對方帶來的不愉快,可能會讓自己失去朋友等等后果。
為了讓幼兒的體會更深刻,教師還可以設(shè)置情景,讓幼兒成為那個想要玩別人的玩具卻不被接受的人。例如教師故意拿一件好玩的玩具去誘惑幼兒,當幼兒想玩時,教師卻不允許。教師可以模仿幼兒平時的語氣說:“這是我的東西,不給你玩”。這時幼兒便親身體會到了不被分享時的痛苦心情,他就能夠更深刻地領(lǐng)悟到不分享的后果。爾后,再把幼兒渴望的玩具借給他玩一會兒,這時幼兒又能體會到當把玩具和別人一起分享時,被分享的人會有多快樂了。
此外,教師和家長也可運用繪本故事或是動畫片中的情節(jié)作為教學的素材,與移情訓練法相結(jié)合,讓幼兒體會故事中的人物在分享情境中的情緒情感,從而理解分享的真正意義。
例如,可利用以分享為主題的繪本故事《統(tǒng)統(tǒng)是我的》 《石頭湯》《鼠小弟的背心》《櫻桃樹下的約克》《一個紅蘋果》《這是我的》 《我是彩虹魚》《威廉先生的圣誕樹》和《小老鼠分果果》等作為教學的素材,通過講故事,思考故事中人物的感受,進行角色表演等方式,讓幼兒領(lǐng)會分享的內(nèi)涵。
再如,可利用幼兒熟悉喜愛的動畫片《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作為教學素材,該動畫片中有一集情節(jié)為: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一起種蔥,收成之后把蔥送給街坊鄰居一起分享。而在熱門的綜藝節(jié)目《爸爸去哪兒》中也有關(guān)于分享的感人畫面,例如《爸爸去哪兒》第一季中Cindy的爸爸田亮將小豬包子蒸好之后,讓Cindy 把包子挨家挨戶送給其他家庭一起享用。
這些素材都可以作為幼兒學習分享行為的榜樣,同時也可引導幼兒去觀察、思考、體會畫面中人物的情緒情感,以情動人,讓幼兒的內(nèi)心受到觸動,從而更深刻的領(lǐng)悟分享的意義,最終也能夠?qū)⒎窒淼睦砟盥鋵嵲谛袆由稀?/p>
從社會認知到社會行為,這二者之間隔著一條巨大的鴻溝,而移情訓練法就是逾越這道鴻溝的重要橋梁。只有充分運用移情訓練法,撥動幼兒內(nèi)心的情感之弦,才能夠讓幼兒真正學會分享,而且這種分享是自愿的、快樂的,這種自主自發(fā)而讓人愉悅的分享行為才是分享教育真正應當要達到的目標。
為了更好地塑造幼兒的分享行為,教師或家長常常會對幼兒表現(xiàn)出的分享舉動給予強化。例如,當幼兒將零食分給班上的小朋友,教師會對幼兒進行及時的表揚與肯定:“你能把零食跟大家一起分享,把快樂傳遞給大家,真了不起?!碑斢變喊淹婢呓杞o其他小朋友玩時,教師會贊揚道:“你能把玩具借給別人玩,真大方!”或者在幼兒做出分享行為之后,有的教師會給予幼兒小星星、小紅花等獎勵。無論是口頭肯定,還是物質(zhì)獎勵,這些都屬于外部強化。然而,傳統(tǒng)的分享教育似乎有些過于依賴外部強化。這種過度的依賴可能會導致什么后果呢?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教師過多地依賴外在強化來塑造分享行為,可能會導致幼兒分享的動機變得更加功利性,有的幼兒可能僅僅是為了教師的一個獎勵而做出分享行為,這樣的分享行為并不一定發(fā)自內(nèi)心。一旦外部的強化撤消了,幼兒也許就不愿再做出分享行為了。
此外,傳統(tǒng)的分享教育并不注重去調(diào)動幼兒的內(nèi)部強化。其實,真正能夠讓人自愿作出分享行為的原因,是在分享的時候人們心中那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愉快和滿足。這種愉快和滿足才是維持分享行為的根本動力。所以,要想讓分享教育達到更好的效果,我們不僅要進行外部強化,還應當要更加注重去調(diào)動幼兒的內(nèi)部強化,讓幼兒真正對自己的分享行為感覺到滿足、快樂。而要想真正調(diào)動幼兒的內(nèi)部強化,教師就應當在幼兒主動做出分享行為之后,引導幼兒去體會分享后的愉快心情。例如,當幼兒園舉行玩具分享會或食物分享會的活動時,在最后的總結(jié)環(huán)節(jié),教師應該有意識的引導幼兒去思考討論:將玩具或食物與他人分享,這一過程能夠給自己帶來什么。從而幫助幼兒建立一個深刻的概念:你的分享不僅會給別人帶來快樂,也會為自己帶來快樂和滿足。那么,由這種內(nèi)部強化而維持的分享行為才是較為長久的。
很多時候,教師或家長僅僅關(guān)注幼兒是否愿意將自己的物品大方地和他人一起分享,可是他們卻忽略了另一方,作為被分享者的幼兒在請求分享和對待分享物時的行為是否恰當。其實,有些幼兒之所以不愿與人分享,常常是由于對方在請求分享時不夠禮貌,太粗魯,比如有人想玩他的玩具,還兇巴巴地對他說:“讓我玩一下!”如果他不把玩具借給對方,對方就動手搶,如此一來,他可能就不愿再把玩具和他人一起分享了。此外,有些幼兒之所以不愿與人分享,還可能是因為他曾經(jīng)有過如下慘痛的經(jīng)歷:他慷慨地將玩具和他人一同分享,這其中就包含了他對對方的信任,可是對方卻沒有好好地珍惜、愛護這個玩具,有意或無意地把他的玩具弄壞了,讓他非常氣憤、非常心痛。于是乎,在經(jīng)歷了這些慘痛的體驗之后,幼兒就會認為分享是一件對自己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事情,他們自然而然就不愿意做出分享行為了。
所以,要想真正提高分享教育的效果,教師或家長不僅要鼓勵幼兒大方與人分享,同時也要提倡幼兒在想讓他人與自己分享時,能夠禮貌地去請求分享,比如誠懇地對對方說:“能不能把你的玩具借我玩一下?”“我也想吃你的零食,可不可以給我吃一點呀?”當對方同意時要表示由衷的感謝,不同意時也不能去強迫、硬搶。此外,教師還要教會幼兒在對待他人分享的物品時,要格外珍惜,不能破壞分享物,并且過后要及時歸還。
綜上所述,分享教育是幼兒園社會教育的一大難點,《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等國家文件也將分享教育作為幼兒園社會教育的重中之重。作為教育者,我們應當摒棄傳統(tǒng)的強制式教育,尊重幼兒的分享意愿,同時利用移情訓練法讓幼兒學會自愿分享,并且注重調(diào)動幼兒的內(nèi)部強化,另一方面,也應當讓被分享的幼兒學會禮貌請求分享和愛護分享物,讓幼兒在快樂的分享中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