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輝
(福建廣播電視大學,福建福州,350013)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之“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是大一新生的必修課,該課程引導學生加強自身思想道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樹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體現(xiàn)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和時代精神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在這門課程中,如何運用好問題導向式教學,讓學生在生生對話、師生對話過程中感受到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巨大力量,激發(fā)內心愛國主義情懷,從而實現(xiàn)這門課程的價值目標,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亟待研究的課題。
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許和山指出,思想政治課老師不只是知識的搬運者,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所以說我們老師應該是授業(yè)解惑者。同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其實并不完全在于知識的本身,而是在于學習過程中的思辨過程。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積極探索不同的教學策略、教學方式,對知識點進行多視角、多維度進行分析和講解,引導學生學會甄別、思考,然后樹立起自己正確的三觀,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和價值所在。
問題導向式教學正好吻合了這種教學理念。問題導向式教學堅持一個導向,即以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為目標,以訓練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為導向。通過三種途徑,層層遞進:學生自主學習,釋疑質疑;合作學習,釋疑質疑;教師引導,釋疑質疑。一個問題可能在釋疑、質疑、再釋疑、再質疑……中反復螺旋上升,通過橫向拓寬,縱向深入的思考,把課堂變成了思索的課堂,把課堂變成了思辨的課堂。[1]
本案例為“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第三章“弘揚中國精神”中的一堂課,采用問題導向式教學,在教師主導、學生合作探究、生生對話、師生對話中推動學生對中國精神的理解,深刻認識到,偉大的事業(yè)需要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托舉偉大的夢想。實現(xiàn)中國夢就必須弘揚中國精神。下面具體描述這個議題的實施過程。
通常拿到議題時,學生們都不知如何下手,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精心指導,耐心引導,筆者啟發(fā)學生先弄明白中國精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再具體了解中國精神提出的背景,從時代背景和文字描述以及視頻觀看中去感受、去體悟。通過第一階段初步的資料收集,學生反饋感想很多,如反對一切形式的分裂主義;形成新的國家安全觀,不僅包括國防安全,還包括經(jīng)濟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等等。筆者建議選取一個感受最深的方面來探究,如果面面俱到,反而分析不夠深入和到位。[2]最終該組學生選定“我們需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愛國者?”這個方面的感悟,并交來初稿。筆者給出修改建議,并希望PPT的展示形式有所創(chuàng)新。
該小組主要以PPT形式展示,從什么是中國精神入手,展示了“國”的詞義解析,愛國主義的時代價值,剖析了“新疆巴楚事件”和“斯諾登事件”,提出了要做改革創(chuàng)新生力軍,以及向從耶魯畢業(yè)的大學生村官秦玥飛致敬,等等。從這些PPT中,小組成員感悟到中國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進而提出愛國主義的基本要求,落腳點:如何做忠誠的愛國者。
該小組問題導向式教學成果準確地抓住了主題,清晰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有理論,有案例,深度與力度結合,展示過程精彩,有很強的說服力。
該小組同學展示他們成果后,進入第二階段:生生對話、師生對話階段。全班同學積極參與,延伸主題,踴躍發(fā)言。
學生甲問: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民族英雄,如文天祥、岳飛、袁崇煥等,如何看待他們的愛國情懷?
小組答:歷史上的這些民族英雄是很值得我們欽佩。但我們認為,他們的“愛國”卻是“愛王朝”。
點評:對于學生的問題和小組同學的這個回答,反映了古代愛國主義的歷史局限性,這時需要教師進行引導和糾偏、升華。
教師引導:王朝的更替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和趨勢,為前王朝“殉身”的確是一種“愚忠”行為,有個最典型的例子是,伯夷、叔齊是商朝孤竹國國王的兒子,周武王滅商之后,伯夷、叔齊“遁入首陽山、不食周粟而亡”。老師認為,我們不能用現(xiàn)代的歷史觀和現(xiàn)代的愛國主義價值觀來看待古代愛國英雄們的歷史局限性。當然,該組同學能夠指出古代愛國主義的歷史局限性確是非常有必要的,對我們今天培育和構建正確的愛國主義觀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學生乙問:縱觀歷史,“士強而民弱”似乎是歷朝歷代的通病,請問該組同學,你們對此有何看法?
小組答:這個問題我們回答不上來,老師你能不能場外支援?
點評:古代社會普通民眾的懦弱、麻木有其歷史原因,如何正確認識古代“愚民”政策與愛國之間的關系,的確需要教師加以闡釋。
教師引導:老子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也”。所以這個問題究其根源,實際上涉及到封建專制政權長期奉行“愚民”政策所造成的結果。當愛國志士被封建統(tǒng)治階級或者是外來侵略者殺害時,老百姓袖手旁觀,冷漠麻木,完全是一副湊熱鬧的樣子,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
學生丙問:在漢族歷史上,有幾次大規(guī)模的外來民族入侵事件,比較著名的有“五胡亂華”,請問該組同學,你們怎么看這起歷史事件?
點評:“五胡亂華”發(fā)生在西晉時期,是匈奴、契丹、鮮卑、氐、羌五個塞北胡人游牧部落大規(guī)模南下,與當時衰弱的中原西晉王朝對峙,開啟了五代十六國時期。借此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漢民族與外來民族的關系,正確認識新時期愛國主義內涵。
教師引導:“五胡亂華”歷史上也稱為“永嘉之亂”。應該說經(jīng)過“五胡亂華”事件,極大地促進了民族大融合。以五胡為主體的北方多個少數(shù)民族加速了自身的漢化過程,而且這些少數(shù)民族首領以身作則,他們從自身開始接受漢化,想以此來加速胡族內部的漢化進程。當然不可否認,由于漢族人口眾多,文化制度先進,所以在這次民族大融合中成為了民族融合的主流。我們也可以稱這次融合為“民族的熔爐”。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也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基本要求。愛國就是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愛自己的國家,愛自己的骨肉同胞,愛祖國的燦爛文化。
在對話中得出結論,水到渠成。
課后要求小組上交探究報告,內容包括展示PPT,探究問題的實質、主要觀點、回答問題所需要的支撐材料和延伸材料的目錄,對話過程中學生的相關回答記錄,反思等。小組的反思,有對議題理解和表現(xiàn)方式的總結,有對探究過程的總結,這是進一步地升華。
運用問題導向式教學應該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問題設計都是由教師自己來進行的。這樣難免與學生的興趣相脫節(jié)。所以,在教師進行問題設計時,可以先在學生中展開一定范圍的調查,對學生當前感興趣的話題有所了解,比如,“經(jīng)濟全球化與愛國主義”、“男女是否有純潔的友誼”、“你怎么看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等等,都是大一新生的熱門話題。如果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能讓學生參與進來,那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性熱情。
教師不能一味地只從學生的興趣角度出發(fā)設計問題導向,而忽視了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課堂議題展示、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如果偏離甚至不涉及到授課項目的內容,那應該說這樣的問題導向式教學完全是嘩眾取寵,與我們的教育教學完全是南轅北轍了。[3]問題導向式教學的本意是通過問題的深入探討,實現(xiàn)授課項目所要揭示的基本原理或理論本質。
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改革還處于研究摸索階段,雖然有前輩的一些經(jīng)驗可循,但老革命總是會碰到新問題。只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敢于探索、善于反思,筆者相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之路將越走越寬。